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工业设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工业设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与工业设计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工设1102

0904100108

周平安

指导老师:贺文忠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工业设计

【引言】《易传》中的“易简”法则、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绿色设计理念,儒家“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的造物法则,墨家的“利天下”的理想,书法绘画中的线条美…这一系列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工业设计的呢?

而又如何将中国优秀的文化理念、符号融入到当代设计中去?通过对《传统艺术赏析》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受颇深,我深知学习这门课程

不仅仅是让自己去了解并学会如何赏析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将其与自己所学工业设计

这一专业更好地结合起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以下只是从我个人兴趣及体会较深的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认

识和理解,并如何在实践中将其与自身的工业设计专业相结合,也仅仅是浅谈个人的看法,不到之处请老师谅解并予以指导…

1: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中的设计美学理念

1.1:《易传》中的“易简”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设计念理

《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根源,是先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文学思想价值被后来的儒道两家

引申沿用,《易传》中“简易”“尚象”和“形而上”的美学价值及造物理念对当代的设计产生深远

的影响,值得我们更深层次的去挖掘。

中国古圣为了求明、求意,在智慧的分别中找到了以“形”为界的上、下两域,形上为道,形

下为器。自古圣贤都极其重视对事物本源的研究,“观物取象”时更加注重对“意境”“传神”的追

求。在当代设计中运用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是对“形而上”的“道”的一种理解与传承。

1.2:道家的“自然”“简约”与“阴柔”之美的美学观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圣贤老子的眼中的自然观,当中的“自然”是一

种“无为”,反对过分的人为,推崇自然而然的理念;而庄子眼中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既雕

既琢,复归于璞”同样推崇回归自然,追求一种平淡真实之美,与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与“法

自然”的理念又是一致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或许我并不能很深刻的理解老子这句话所阐述的大智慧,但我能理

解其是对简约美的最简约的概括。其求简求真的观念也是对《易传》中“简易”的延伸,这又与著

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曾提出“少则多”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理念主张设计要以最精炼的

造型和装饰来完成。当然,简约并非是简单化,单一化,没有细节。实际上,愈简约等于愈复杂,

这又恰恰是老子的思维论述方式,有无、简繁、难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家的美学思想除了崇尚自然,简约之外还崇尚阴柔之美,强调贵柔守雌,

主张无为、不争。这种崇尚阴柔,以柔为美的设计思想更是有待我们去做深入探索。

1.3:儒家的“中和”“文质彬彬”与“尽善尽美”的伦理美学

儒家“中和”之美的基本特征是协调和谐,刚柔相济,安宁和平,体现的是一种“中庸之道”,

而“文质彬彬”则是体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文”属于形式,是一种外在的修饰,而“质”则是

功能和内容,是物的本体,文质二者必须非常恰当地交融在一起,达到内在功能与外在形式的和谐

统一,才是造物或设计的最理想的状态,强调实用功能与文质相一的审美价值,这又和“尽善尽美”

的伦理观念同出而异名,中国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求善的德性文化,“尽善尽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当代的设计应本着“尽善尽美”的理念,使产品与人、产品与社会、产品与自然

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高度的和谐统一。

1.4:中国传统线条的艺术

中国的艺术史,从来都是以线条为根本,从史前的古陶器制作用的线条和图案,到青铜、漆器、

瓷器都离不开线条的艺术美,而以书法和中国画最为突出,就书法艺术而言,其线条不仅有宽度、

厚度、方向、刚柔、虚实以及表现出的速度和力量,更深层次的说是一种气的流动,是先贤对“形

而上”的“道”的一种体悟及提炼。

李泽厚先生说到:“书法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

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他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灵魂。”是对线条艺术的审美与

文化价值的高度赞美。在当代中国工业设计中,如果将这种中国式的线条艺术的造型、气韵与工业

产品设计相结合,必然会与中国人的造物观和审美观达到高度的吻合。

2: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2.1:对《传统艺术赏析》课程的所思所悟

真正的中国设计首先体现的应该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对中国传统中的如

书法、灯笼、剪纸等这些元素直接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去,多多少少有贴文化标签的嫌疑,毕竟那始

终是老祖宗的智慧,我们应当借鉴其造物或创作的手法,但不能只将这些元素当成一种符号添加到

我们得产品设计中去,我们更应当寻找那种具有中国味道的设计,这种味道是通过中国人的气质、

审美情趣所传达的...

在学习传统艺术赏析的课程中,我慢慢学会从精神层面去体会古人的造物理念和创造艺术,看

待一门学说,一件古代艺术品或器物,不仅仅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人文因素等一系列

客观因素进行赏析,更重要的是要从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造物理念和审美情趣等深层次的去

挖掘。而要想真正地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艺术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必须倡导让我们的心灵回到古

代去,去了解老祖宗是如何表达他们的情感,我们不学元素,而是学他们如何将精神、情感融入到

他们的作品中去。

2.2:课题中对传统文化与艺术的运用及反思

以下这套以“书香茶味”为主题的茶具是上学期所做的课题,其设计理念:将中国的茶文化

与书法艺术相结合成一套全新理念的茶具,古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离不开琴棋书画诗酒茶,而品茶之

余来点书法创作,给人们在现代紧张忙碌的节奏中一种诗意的生活。之前对这套茶具的自我感觉挺

好的,但通过对传统艺术赏析的进一步的了解与老师的指点下,觉得自己的素养太浅了,由于缺乏

对先人经典之作的深入了解,只是简单的将书法这一符号与茶具的造型结合,对壶嘴出水的流畅性

和壶身的形态更是缺乏推敲,也没有真正去体会茶文化与书法艺术,更谈不上达到“形而上”的“道”

的层面...

而下边这茶壶是古代手工艺人智慧的结晶,壶身造型简约而显得十分有张力,十分饱满,壶

嘴处方中带圆,刚柔相济,其外形的一转一折更是经过缜密的思索提炼而制成,这样的器具才算是

真正意义上对“易简”、“文质彬彬”等设计理念的阐述,同时也是对“既雕既琢,复归于璞”的自然回归。

诚然,在之后学习与研究中,自己应当先去仔细查究资料,多了解古今中外在这一领域做的

好的相关产品,深入地去挖掘其中所要表达的精神价值、所要阐述的造物理念,将其精华部分融入

到自己的设计思想体系中去,也应当多出去走走,先辈们留下如此多鬼斧神工般的杰作给我们赏析

与研究,我们更是应当多看勤思,亲自感受其中所要表达出的“道”,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亲自

动手,感受制作过程与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实践出真知,进而再深化,使其尽可能与“尽

善尽美”的造物理念融合...

3:总结

在我们提出要将“制造大国”变成“设计大国”的今天,我们可以也应当吸取我们中华传统文

化的精髓,将道家美学中的“法自然、简约、阴柔之美”,儒家的“中和之美”“尽善尽美”的审美

取向,禅宗的“静思之美”以及以书法为主体的线条艺术之美很好的融合到当代的设计中去,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其中的设计哲学,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同时又要对现代生活方

式有清晰的认识,对国际时尚潮流有敏锐的把握,在设计当代产品中真正对传统文化与艺术做到取

其形、延其意、传其神,进而创造出真正富有中国人精神气质,能体现本民族的价值取向、审美情

趣的现代化产品…

参考文献:【1】老子·《道德经》凤凰出版社·2012年04月第一版

【2】胡家祥·《先秦哲学与美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06月第一版

【3】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第二版

【4】吴延玉·《中国元素与工业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

【5】姜奇平·张子建·米士杰·《设计信仰》商务印书馆·2012年9月第一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