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源装置工作原理及系统接地故障案例分析
一、直流电源装置工作原理
1
MK- 50智能型咼频开关电源米用免维护铅酸阀控畜电池作为电源,具有寿 命长、无污染、体积小等优点。米用高频开关斩波直流变换器和先进的 PWN脉宽 调制技术,确保电力系统连续稳定供电。供电线路采用充电模块与稳压模块并联 运行方式,输入的交流主电源经三相桥整流、 滤波后,一路经充电模块对电池进 行恒压限流充电,另一路经稳压模块连接到直流母线上。电气原理见图 1。
维條旁路
亦合闸输出
图1直流电源电气原理框图
1QF主电源输入断路器3QF
4QF控制母线输出断路器5QF合闸母线输出断路器
1KM主电源输入接触器3KM进线接触器 4KM维护旁路接触器
电池与合闸直流母线是永久连接的,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它从主电源上获取
电能进行充电。对于双路电源进线系统,当主电源停电时,系统可自动切换到备 用电源供OF 2KM
1QF 1KM
H 屮■ 刑船流器I稳压撓块4QF
整沆变压器
允电槌決 2VD 电; 当交流电源停电时, 电池经稳压模块或硅堆向负荷供电。 手动旁路 开关可以将维修旁路与输出负荷直接连接起来, 勿需中断对负荷的供电即可维修 本直流电源。当主电源恢复正常供电后,系统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
2
MQ 50智能型高频开关电源,采用 PLC作为直流电源的监控系统以及和用 户之间的通讯接口。监控系统提供了设备的操作、控制、参数测试、运行状态和 故障报警的所有信息, 主要由智能操作显示单元、 微处理器控制单元、 模拟量转 换单元(A/D、D/A)、紧急断电按钮(SB)等部件组成。
2.1
智能操作显示单元的触摸式液晶显示屏可进行系统操作, 并能显示所有与直 流电源有关的信息, 包括电气参数显示、 直流电源工作状态、 故障存储以及报警 等。投入使用后, 液晶显示屏出现主屏幕信息, 按“菜单”键即可进入菜单选择 屏幕。
2.2 系统的监控功能
2.2.1 系统操作 在菜单选择屏幕状态下,按“操作”键进入系统操作屏幕, 进行充电方式选择及“系统启动”和“系统停止”操作。 根据所选择的充电方式 自动对充电电压和控制母线输出电压进行设定。
2.2.2 参数设定和参数显示 在菜单选择屏幕状态下,按“参数”键进入参数 设定和参数显示屏幕。主要参数有:充电电压,充 (放)电电流,输出电压,输出 电流。
2.2.3 故障存储显示及报警 在菜单选择屏幕状态下,按“故障查询”键进入 故障存储显示屏幕。按“查询”键,便可查询故障发生的内容及发生时间。
2.2.4 系统状态 在菜单选择屏幕下,按“系统状态”键进入系统状态屏幕, 又细分为“控制母线”、 “合闸母线”和“电源状态”画面, 可分别监察电源工 作状态及各分路断路器的分合状态
3 直流电源的运行状态
3.1 正常运行 采用交流电源供电时, 整流器将交流电转变成直流电, 经过整流滤波后对电 池组进行均衡充电或浮充电的同时,兼对控制母线负荷供电。
3.2 旁路电源投入运行
对直流电源进行检修时, 可以断开与主电源的联系而不中断对系统供电, 也 不会影响负荷。维修旁路允许完全停止充电模块和稳压模块的运行并实现电气隔 离,在进行设备内部的检修时,不致对技术人员或维修人员造成任何危险。
3.3 交流电源断电时的运行
当交流电源断电时, 直流控制母线上的电压是靠电池组放电来维持的, 电池 组经稳压模块对控制母线提供一个稳定的直流电压, 此时不会因交流电源断电而 影响负荷工作。
此外,硅堆在任何非正常的情况下, 均会不间断地向控制母线供 电。
4
输入电压:三相四线制, 380V±20%
24V、48V、110V、220V
15〜300A
2000V, 1 min
15KHz (PWM脉宽调制技术 1. 1灯监视装置
图2灯监视装置原理接线图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案例分析
1、直流接地概况
变电所直流系统比较复杂,它需要供给动力、照明、控制、信号、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等 系统,且还须通过电缆线路与屋外配电装置的端子箱、 操作机构箱连接,发生接地机会较多。
直流系统发生一点接地时,由于没有短路电流通过,熔断器不会熔断,仍能继续运行。
但是这种故障必须及早发现并予以排除, 否则当再发生另一点接地时,构成直流两点接地将
会造成信号装置、保护装置及断路器的误动作,同时可能使继电器烧毁。
当系统中某一处发生单相接地时,绝缘监察装置报警,有一极对地电压很低甚至为零,
K1 —电流继电器; K2 —中间继电器; Y2 —眺闸线圈
为了使直流系统绝缘保持在良好的情况下,要求:
*每一个二次回路对地绝缘电阻不应小于 1兆欧(在比较潮湿的地区允许降低到 0.5兆
欧)
*当直流系统的任一极对地绝缘电阻对于
220V系统: R 地<15~20kQ
110V系统: R 地<4~6kQ
48V系统: R 地<1.5k Q时,应发出灯光和音响信号。
2、绝缘监察装置 优点:简单、费用省
缺点:(1).直流回路绝缘接地时不能发出信号,只有检查时才能发现。 图1输电线路过流保护的直流操作回路一极发生接地的情况
YA
图3检查直流系统绝缘时造成继电器误动作 (2) .不能反映直流回路绝缘电阻数值。
(3) .任一极绝缘不良,经较大电阻接地时,灯亮案较难区分。
(4) .若在中间继电器 ZJ前一点D接地,在按下按钮后电流较大, 使大部分继电器误
动。
1.2 .电压表监视装置
R2图4电压表监视装置原理接线图 测量分析 优点:(1)设备简单,费用省。
(2)能测量每极对地的电压值,经过换算可检查对地绝缘电阻状况。 缺点:(1)绝缘低或接地时不能发出报警。
(2)不能直接从电压表上读出绝缘电阻值。
1.3直流电桥监测装置
图5直流电桥监测装置原理图
本装置是根据直流电桥的工作原理构成的(见图其主要组成元件为电阻 R1、R2和信号继电器XJJ。
电阻R1和R2数值相等(通常选用R仁R2=1000欧),并与直流系统正负极对地电阻 R+与 R-组成电桥的四个
臂。继电器XJJ则接于电桥的对角线上,相当于直流电桥中检流计的位置。正常状态下直流母线正负极的 对地绝缘电阻R+与 R-相等,继电器XJJ线圈中只有微小的不平衡电流流过, 继电器不动作。当某一极的绝
缘电阻下降时,电桥失去平衡,继电器的线圈中即有电流通过。当此电流足够大时,继电器 XJJ动作,其
常开触点闭合,发岀预告信号。 R1
图5 电压表监视装置的 1.4 •通用绝缘监视装置
(1) 用一只直流电压表 2V和一只转换开关CK来切换,分别测出正极对地电压或负极
对地电压值,如果直流系统绝缘良好且大于 1兆欧,则在此两次测量中电压表 2V的指针几
三、直流接地自动选线装置
1、概述
发电厂和变电所直流系统比较复杂,而且通过电缆与配电装置的端子箱、操动机构等
相连接,发生接地机会较多。直流系统发生一点接地时, 由于没有短路电流流过, 熔断器不
会熔断,仍能继续运行。 但如果这种单点接地故障不及时消除,继而发生两点接地,就有可 能引起保护拒动或误动作跳闸。我厂三降压站直流系统接地现象也时有发生, 以前这几个降
压站直流系统虽都装有传统的绝缘监察装置, 但当系统发生接地或绝缘电阻低于一定值时 ,
只能发出灯光和音响信号。若要确定接地故障是哪一条回路, 必须采用人工分段停电,逐个
减小范围的方法进行查找。这种方法不仅繁琐费时,而且在停电过程中,会增加保护误动、 开关拒动或信号失灵的危险,容易引发事故。
近年来,国内有关院所已开发了一些直流绝缘监测装置。由于这些装置大多需依靠对
直流系统注入一交信号, 装置通过电流传感器采入故障信号。 因而,这种装置的检测效果往
往会受到系统中分布电容的影响。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们专门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广泛收集了国内外有关资料,对
直流系统中各种接地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最后探寻了一种不需向被测系统注入任何信号
的检测方法,并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故障信号进行控制和处理, 完善地解决了直流系统绝缘监
测问题。
本装置只能在某一极绝缘下降到一定数值时自动发出信号,它由电阻 1R、2R和一只内
阻较高的继电器 XJJ构成,当不测量母线对地电压时,电气接线图如图 7所示。
1R和2R与正极对地绝缘电阻 R3和负极对地电阻 R4组成了电桥,XJJ相当于一个检流计,负极若完全接地,电压表
图7绝缘监视部分电气接线图 乎停在零点。如果负极绝缘降低,则在测量正极时就有电压指示, 如图8所示。通常1R=2R=1千欧,正常时正、负极对地绝缘电阻都较大,可假设 R3=R4,故
XJJ线圈中没有电流流过,当电流足够大时,继电器动作,自动发出信号。
流过绝缘监视继电器 XJJ线圈的电流I。,用有源两端定理,可解得(见图 8):
U ( R3 R1
IO = R3+R4 R1+R2
R1R R3R4
R1 +R2 R3 +R4
2 检测原理
2.1 接地故障判别
本装置采用图1所示电路实现直流系统的绝缘监察。图中 R、F2( R=F2)与直流系统正
负极对地绝缘电阻 R■和R■组成电桥的四个臂。绝缘监视继电器
K与可调电阻器RP (用来整定绝缘电阻报警值)及中间继电器 Ji常闭触点串联后接在电桥的
对角线上,相当于直流电桥中检流计位置。正常状态下,直流母线正负极的对地绝缘电阻
F+与R都较大,可视为相等,绝缘监视继电器 K线圈中只有微小的不平衡电流流过,继电器
不动作。当某一极的绝缘电阻下降时,电桥失去平衡,此时,流过继电器 K线圈的电流IK,
可用有源两端网络定理解得:
R1R2
+Rj+RP+
R1+R2
式中 U —直流母线电压;
R j—继电器线圈电阻;
+、F— 直流正负极对地绝缘电阻; R1
图8绝缘监视部分的原理分析 图9绝缘监视部分使继电器
误动的可能性分析
U
K= ( R+ R1)
R ++R - R1+R2 (2-1)
R+F
R++R- J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