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侵权与新闻法治 传媒与艺术 论新闻侵权与新闻法治 陈泽华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 本文分析了新闻侵权的概念、特征及表现形式,探讨了正确处理新闻侵权与新闻自由、新闻法治关系的途径。要准确界定新 闻自由,加强对新闻自由的监督;要明确新闻媒体和记者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以降低新闻侵权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新闻侵权;新闻法治;新闻自由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治意识大大增 强,对于新闻侵权等问题也日益关注,而新闻侵权案件也逐渐增多。新 闻官司的不断发生,一方面说明公民的法治意识和人格尊严意识在不 断增强;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在目前我国的国情下,新闻媒体如果动 辄因为新闻侵权而陷入诉讼之中,并因此而承担法律责任,是不利于我 国新闻事业正常发展的。新闻官司不仅使新闻机构承受巨大压力,更 重要的是新闻单位的权威性受到影响,信誉受到损害,这显然会影响到 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作用,且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 响。因此,如何协调和处理好公民法治意识的增强与媒体新闻侵权案 例的不断发生,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本质上说,新闻侵权是新闻自由超出了必要的限度而侵害了他 人的合法权利,而新闻自由又是新闻法治化的重要体现。所以,如何处 理好新闻法治、新闻自由和新闻侵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新闻事业发 展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在任何国家,新闻自由都享有崇高的 地位,但任何自由都是以不侵害他人的权利为条件的。我国宪法第五 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 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所以 说,任何自由都不是毫无限制的自由,相反,任何自由都要在遵循了一 定的约束之下,才能谈之为自由。 一、新闻侵权 1、新闻侵权的定义 针对新闻侵权这一个概念,学界有诸多定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 息传播学院孙旭培教授认为:“所谓新闻侵权,一般是指通过新闻手段, 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名称权及其他合法权 益造成不法侵害。,,_ 承德日报总编辑陈集亮认为:“新闻侵权是指新闻 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 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 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 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_ 香港树仁大学教授魏永征认为:“新闻侵 权行为就是在新闻采集和传播中侵害他人(自然人法人)人格权的一种 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利明认为:“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 和新闻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在 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侵犯公民和社会组织的人格权和其他 权利,造成他人侵害的行为。,,_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顾理 平认为:“所谓新闻侵权行为,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传播 工具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2、新闻侵权的特征 根据以上对于新闻侵权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侵权是由于新 闻机构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民事权利相互冲突而产生的。新 闻侵权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新闻侵权行为的主体是新闻机构和新闻 从业人员;二是新闻侵权的对象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三 是新闻侵权必须发生于新闻传播活动中,必须是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的 新闻才能构成新闻侵权。新闻作品构成新闻侵权,作者与新闻机构有 隶属关系的,应由其所在的新闻机构承担民事责任。作者与新闻机构 没有隶属关系的,或者新闻作品为作者非履行职务而创作的,新闻机构 和作者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3、新闻侵权的形式 新闻侵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其一,虚假报道。即报道内容与事 实不符,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如捏造并故意散布虚假信息败坏他人 名誉。这是最主要的新闻侵权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报道的内容完 全虚假;另一种是事实部分虚假,即具体细节有严重偏差,足以影响事 件性质。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所报道的基本事实是否存在,是判断是否 构成侵权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标准。其二,报道随意发挥,妄加 评论。一种情形是报道事实基本属实,但在语言上使用了侮辱或其他 具有人身攻击性的言辞;郎公然用言辞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 另一种情形是对客观事实随意评论,造成受害者社会评价的降低。其 三,报道中的不作为。新闻发布后,如果后来证实是错误的,新闻单位 就负有后续报道予以更正的义务,否则就构成侵权。其四,揭露隐私。 即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不愿公开的私生活内容,损害公民声 誉。其五,未经核实转载其他媒体报道,事后证实报道不实,构成侵权。 其六,在报道中采用与报道内容无关的照片或图片,或者未经同意采用 照片和图片,侵犯他人肖像权。 二、正确处理新闻侵权与新闻自由、新闻法治的关系 新闻自由是新闻法治化的重要体现,其基础是言论自由,而言论自 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11条规定: 自 由表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 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后来的《世界人权宣言》、《欧洲人权公约》、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相关条款都有类似的规定。我国宪 法也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 示威的自由。 出版自由即是新闻自由的表现,马克思指出:“新闻出版 法就是对新闻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它认为自由是新闻出版的 正常状态,新闻出版是自由的存在”。过去,新闻媒介仅仅是印刷媒介, 因此,新闻自由等同于出版自由。在厂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兴起 以后,新闻自由就自然延伸和扩展到各种媒介,指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实 现的言论自由,是言论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 新闻自由的主体是“每一个人”、 公民”,新闻工作者是公民,当然 享有这些权利。在大众传播时代,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很大程度上要依 赖新闻媒体来实现。国际新闻协会认为新闻自由包括:自由接近新闻、 自由传播新闻、自由发行报纸、自由表达意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 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 的调查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强调: “人人都应该享有搜集和传播新闻信息,以及发表意见的权利。但是, 新闻人员需要行使这些权利作为他们有效地进行工作的基本条件。”不 过,在法理上,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并没有超越公民个人自由和权利 之上的特权,在涉及诽谤、侵犯隐私等司法实务中,对新闻媒体、记者和 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是一样的。 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出台正式的《新闻法》,因此,无论是对于新闻 自由的保障还是对新闻活动的监督以及整个新闻行业规范都存在着一 定的缺位。 近些年来,新闻侵权纠纷案件骤然增多,就其社会现象本身来看,它 毫无疑问地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一方面是人们的法治观念日渐 增强,国家的法制建设日趋完善;另一方面是新闻采访对社会生活的广泛 介入,新闻在批评监督上的作用愈来愈大。不可否认,有相当一大部分公 民的法治观念淡漠,不知法、不懂法、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妨碍了正常的 新闻舆论监督。但是,少数记者也常常滥用了新闻报道的权利,在一些新 闻报道中不自觉的侵犯了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利。因此,记者如何在法 治轨道内正当行使新闻报道的权利,规避新闻侵权纠纷,这对于新闻媒体 与新闻记者开展正常的新闻报道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要准确界定新闻自由,加强对新闻自由的监督 所谓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体和记者以基本事实为依据,在不超越法 (下转第123页) 《新西部))2012.05期 --——127-—-——
管窥《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召唤结构 文史纵横 们也会开始吃你的 ;关于大猩猩“和十个人一样强壮,即使它们看起来 身体十分柔弱,它们也会打断你的骨头,我知道它们中间有几个在小的 时候曾经是你们的宠物也曾经和你们一起玩耍,但它们现在已经长大 了,变得野性和不可琢磨了”(p37一p40)。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节课 呢 这是作者留下的空白。实际上这段关于动物的评价和第二部分救 生艇中各个动物的反应相重复和对照,当我们得知救生艇上有斑马、土 狼、猩猩、老虎时,作者留下的空白立刻被填补了。同时我们不禁会将 这几种动物与派的父亲的评价相联系,但是谁会是最先吃掉其它动物 的动物呢 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不确定性。老虎会马上吃掉所有的动 物吗?这又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文本的不确定性。但是老虎却不是最先 对其它的动物发起攻击的。这就是作者在召唤读者辨析和体味,而不 是让读者单纯、消极地去“照单接收”。然而,对于为什么土狼在杀死斑 马之前要等那么长的时间,它是在等什么呢 读者一直心存疑问,可是 为什么后来又杀死斑马了呢?这种不确定性一直吸引着读者。然后作 者又借派的口说 他害怕最强的那个动物,他害怕去碰那个最强的动物 的事物 (p250)。但是为什么派克没有表现出最强的动物应有的品质 呢?真的是“晕船么 ?这又是作者留下的空白,正是这些空白促使读 者兴趣不减地读了下去。 在派与派克最终在墨西哥获救时,读者都松了一口气时,派克却 “跳到了水里……游了几百码…・・在丛林边上停了下来……然后向前 游去,永远的从我的生命里消失了 (p316)。派克最终会在丛林里怎样 呢?他能摆脱以前在动物园生活的影响吗?这是作者继续留给读者的 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 独特的叙述结构也体现了本文的召唤结构。小说的一直有主人公 派来讲述的,采取的是第一视角的讲述,大家也一直相信故事的真实 性,直到第三部分,两位日本官员不相信他的故事,催逼他讲述“事实”。 于是派讲了第一个故事,一个不那么离奇的故事。究竟哪一个故事更 可信呢?扬・马特尔让读者自由选择。这部小说是作为派的回忆录, 所以作者一直让主人公自己介绍事件的发展。在第一部分结尾第36 章中,作者用斜体表示出了与成年的派互动,作者这样设计是为了让读 者相信确实就是派在讲述故事。而且作者也一直未露面,直到小说的 最后,作者复制了他们访谈的磁带与派的笔记。 读《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者会发现自己完全被作者操纵了,散 文似的语言与神秘的事实让你眩晕,作者还一直在挑战你是否相信他 的故事。 三、思想感情层 召唤性同样体现在作品最深层的思想感情层。在文学作品中,思 想感情隐匿在最深层,是读者时刻可以感受到,却永远看不见摸不着的 层次。它借助于文学语言,通过建立朦胧而丰富的审美意象意境才得 以显露。因此,它是最不确定的、最多空白的、召唤性最强的,它是一种 心理上的偏离效应 。 (上接第127页) 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呈多元趋势。在第38章,作者介绍了派发现船 沉的过程和自己被水手丢入救生艇的来由,但是对于水手们为什么将 他抛向救生艇之后又做出“转过头,看起来害怕的样子”;在第41章,土 狼的出现使得这个问题得到了答案,原来 那些水手并不是想救他,而 是将他作为诱饵”。至此,读者的延伸阅读填补了作者留下的空白,也 通过这些空白使读者认识到了科学时代人性的残忍和自私。 有人根据当三大宗教的智者相互攻讦与诋毁,强烈要求派坚持自 己的宗教而放弃其他两者日寸,派引用了甘地的话语, 所有宗教都是真 实的 (p76),表明自己 只是想热爱上帝 ,因此,他冲破了内在和外在 的柬缚,实现了兼容并包。根据派在海上向上帝们求救(p107),以及他 在船上的各种求生办法和航海知识的并存,显示出了理性和宗教的并 存,但是随着环境的恶化,派逐渐陷入绝望,是上帝的信仰一直支持着 他,从而揭示出宗教战胜理性的文本内涵。作者通过故事,让我们的信 仰超越一切教义与宗教狭隘主义的上帝。 四、结语 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作者在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与思想情 感层等三个方面,向读者提供的各类审美空白和不确定性,激发和调动 了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的积极性,同时更好地促进读者对文本进行自 我解读。 【注释】 本文所引用的文本均节选自Martel,Yann.Life of Pi[M].National Library Canada 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 Data,2000. 【参考文献】 [1]Iser,Wolfgone.The Implied Readers[M].New York:The John Hopkins,University Press,1974.108. [2]Martel,Yann.Life ofPi[M].National Library Canada Catalogu- ing in Publication Data,2000. [3]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7.293. [4] 田俊武,朱茜.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主题学初探[J].译林, 2007(6). [5] 党伟.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宗教多元主义思想[D].东北 师范大学,2007. f 6]www.reviewsofbooks.com. 【作者简介】 邴照宇(1983.1一)男,江苏镇江人,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讲师,从 事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文学等研究. 律允许的限度内进行新闻报道的权利。也就是说,新闻自由不是无条 件的、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基本条件有二:一是新闻报道一 定要以基本事实为依据;二是不超越法律不允许的范围。在新闻报道 中,基本的事实绝对不能失真,否则就会变成歪曲、捏造甚至诽谤。 2、明确新闻媒体和记者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根据我国宪法,新闻媒体和记者享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从事新闻 活动的自由,享有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批评权、建议 权,享有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控告权、检举 权,享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享有新闻职权,如采访权、报道权、知 情权等。这些权利的保障法律化,是他们正常从事新闻活动的必要条件。 同日寸,根据我国宪法,新闻媒体和记者对其活动必须承担与权利对等的义 务,包括不损害国家的、集体的利益,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得损害其他公 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不得侵犯其他公民的人格尊严。这些责任也应该 法律化。概言之,新闻媒体和记者必须在不超越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 新闻活动,否则,他们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注释】 [1] 孙旭培.新闻侵权与诉讼[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l994.1. [2] 陈集亮.新闻侵权的界定与防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3)84—85. [3] 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9.195. [4] 王利明.人格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70. [5]顾理平.论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J].当代传播,2001(3)49 一 1 【参考文献】 [1] 张晶晶.我国新闻法治的基本理念辨析.新闻知识,2010.7.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陈泽华(1988一)男,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民俗传播. 《新西部)2012.05期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