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生新闻的写作与三大创新
新闻写作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是关于民生新闻的写作可能还是一个新科目。因为,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被提出并运用,必然会从内容到形式对传统新闻产生颠覆。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尽管现实中民生新闻的应用随处可见,但理论探讨明显多于实践总结。在此,笔者就民生新闻的写作“蜻蜓点水”式的归结一下,并结合自身实践谈一点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民生新闻写作对传统新闻的颠覆
在新闻大家庭中,民生新闻是对传统新闻的突破与创新,这不仅是民生理论首次被清晰响亮地提出和广泛实践运用,而且这些节目在风格定位、传播手段、内容形式、语言结构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确与传统新闻有着很大的区别,并正在形成一种思潮,成为新闻尤其是电视新闻全新的实践。表现在写作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格定位——不执着于传统新闻经典写作规律
在理念上,不强调“讲政治”而倍加关注民生。民生新闻独特的理念和优秀的品质,使之极大地区别于传统的动态新闻,它以平民姿态说百姓事、讲百姓话、让百姓说话,并附以恰当的表达,实现了对传统新闻报道对象的转型、内容的调整、形式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严肃的、联播式的新闻“一统江山”的格局。民生新闻关注民生,因而淡化了政治色彩,力图按照生活本来面目着力表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真实,重视对生活“细节”的刻画,体现对百姓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新闻人物形象不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以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模范为主,着意刻画普通人;叙述与传统新闻的“宏大叙事”有着本质的不同,语言追求生活化,幽默含蓄,平实有加;新闻的导语、人称、口语、语气、语调,记者现场采访姿态,主持人颇具亲和力的播报风格在实际运用中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出多样性。
在结构上,不迷恋于“倒金字塔”形式。“倒金字塔结构”是传统新闻惯用的形式,但民生新闻的民众风格,落实在具体的报道中,应该是不同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比如变“倒金字塔结构”为时间顺序式结构、悬念式结构;变全景式的扫描为微观具体的再现;较多运用直接引语和描写手法;注重细节等。其中,百姓视角决定了民生新闻不再采用传统新闻中的经典写作方式,取而代之以故事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方式。
在人称上,不钟情于“全知全能”的旁白。传统的动态新闻报道都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也就是说“新闻报道对象怎么样了”,注重以报道对象为一个客观真实的发生客体。节目是作为一个全能全知的叙述主体在进行讲述,一般是采用顺叙的方式告诉受众“这里发生了什么”。而民生新闻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则是第二人称式的,也就是“你看到新闻报道对象怎么样了”,采编新闻的过程就是受众眼睛游历的过程,由记者的镜头带领观众来经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受众同记者一样,是事件见证者或者现场亲历者。细心的观众从电视新闻中人称习惯的变化中早已窥得端倪:平民在电视中不再是“他”或“她”,而变成了“你”甚至变成了“我”。当媒体开始关注每一个“我”时,平民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二)、表达方式——不再居高临下观察而是别致展示
在叙述上,受众成为传者关注中心。民生新闻与传统动态新闻报道相比,有两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是叙述角度的不同。传统的动态新闻报道都是以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它的视角不再是宏观的,而是微观的。二是它不再采用传统新闻中的经典写作方式,而代之以故事化、情景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注重所叙述新闻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借鉴传统现场短新闻的特长,民生新闻更善于展示动态,还原民生现场。它的报道要求把事件里最吸引人的东西拎出来,把一个复杂事件里最鲜活的、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情节呈现给观众。
在描写上,“白描”式的手法真实反映。民生新闻报道百姓民众的人和事真实而具体,众多而复杂,采访对象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观点与看法各持己见,但民众的地位与价值取向始终处于主要地位。因此,报道方式上许多媒体则采用了“平铺直叙”、“白描”的方式。民生新闻记者隐身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背后,使新闻更具现场感,读者仿佛可以和新闻中的人物亲历事件的过程,因此更为自然、生动,更具有可读性。反观那些习惯于静态讲述、写法陈旧老套的民生新闻,因表现样式的呆板单一、模式化,不可避免地妨碍了新闻的有效传播。
(三)、语言特征——乡音里充满动情的平民百姓故事
新闻语言风格由它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及栏目价值取向决定。由于民生新闻的民本定位,为民服务意识,导致了它的语言具有消解绝对权威的平民特点。与传统新闻相比,民生新闻把受众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纳入传播效果的考察范围,更注重传播中所使用语言、文字等符号的口语化。
首先,主持人和记者本着平视平和的态度,用充满幽默、温情、服务的语言,以讲故事、聊天的口吻和方式向观众展示新闻事件,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如同和家里人或是街坊邻居唠家常一样,真正在大众传播中体现了和谐人际交流的特色。同时,“我们”、“您”这样的字眼时常出现,注重了情感的传达,使观众感受到如在耳旁,这种跨越距离的美是传统新闻所不能比的。鲜活市井语言的运用也使民生新闻更亲民。
在评论性文字方面,不管是新闻本身的解说、记者的观点还是主持人的演播室评论,都不再执着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并对观众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而是力求以幽默、调侃的形式进行一家之言式的评论,点到为止,寓庄于谐,努力让观众感觉到这不是一种说教,而是邻家大姐在唠叨心中的感慨。
二、民生新闻文本特性 “文本”以文字为载体,传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新闻文本就是记者就新闻事件的认识的文字表现形式。就平面媒体而言,它是新闻的最终表现形式,就电子媒体而言,它是新闻实现的依据。下面就新闻的文本结构谈点感受。
(一)、标题——抓住受众的眼睛
民生新闻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简短清晰的标题是正常的眼睛,巧妙悬疑的标题是有吸引力的眼睛,精美难忘的标题是光芒四射的眼睛,倍受青睐。
1、民生新闻标题的审美
湖北电视经济频道《直播荆门》的责任编辑李红认为,“民生新闻标题不宜多用实题,而应大量使用更形象生动更具文采更富情感的虚实结合题,这些虚实结合题能在十个字左右ˋ尺水兴波’,跳跃美感”。这种美感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情感美、辞格美、动态美。
情感美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对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净化观众心灵,启迪观众情感。二是通过鲜明的观点对市民生活作具体服务和引导,体现的是传者对受者关心关怀关爱的情感。汉语中对偶、比喻、比拟、移就、顶真、反复等修辞格独具特点,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富有活力,在标题中恰当运用,既能增加标题的辞格美,又使观众乐于接受。让标题产生动态的美感,就必须多用描写式的虚实结合题少用叙述式的实题,在描写时还要尽可能多用动词。这是标题制作中的金科玉律。
2、民生新闻标题的制作
按照民生新闻标题的美学原理,其制作有以下几种方式。
(1)、“动”之以情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撼人心魄、引人共鸣的标题切合新闻的真谛,凭着新闻本身的“真”和作者真实的“情”而让读者情动于衷,其传神之处有时就在某个动词上。如:
《最是有情四月天 浪漫姻缘一“瓶”牵》。
这则标题直接点明了大型情缘活动“情定漂流瓶•钢城之约”中的动人画面,标题将落脚点放到了“牵”字上,令人回味无穷。
(2)、“感”出共鸣
一个情丰意切的标题,必须选好新闻事实与读者生活的联结点,来拨响读者的心弦。那些大凡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事物,总是倍受人们关注。如:
(引)喝喝喝!好好的年宴变了味——
(主)同事推杯换盏 喝出人命官司
(副)死者家属怒告一桌酒友
本来是一起普通官司,但编者跳出一般民事诉讼的生硬角度,从年关将近、酗酒害人这个主题来制作标题,亲和力一下子增强许多,就好似朋友的一种提醒、规劝和告诫,新闻的内涵也更为丰富。
(3)、善用修辞
标题是新闻的再创作。做一个好标题并不比写一篇新闻省力。常常是一夜辛苦为一题。这个“再创作”和“一夜艰辛”,功夫有时就在修辞上,情感的表现力常常也在修辞上。
A.比喻
(引)四十米古襄阳城墙现三种颜色,市民质疑——
(主)夫人城缘何穿“花衣裳”
“花衣裳”这个比喻形象生动,简洁明快地反映了新闻想要表达的主题:古城墙的修复必须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要得到历史的认可。
B.比拟
(引)路中“使绊”,面包车侧翻起火——
(主)受害车主告赢“窨井盖”
用拟人的手法将窨井盖之祸表现得十分生动。
C.对偶
(引)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主)温总理“民生情怀”赢得30余次掌声
对偶的运用,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也使“平民总理”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D.排比
(主)“狂女苦追刘德华”四声叹息
(副)叹:华仔遭索赔50万惊:杨父自杀有预谋
晕:求婚男粉墨登场 惜:狂女本是高材生
此标题将媒体的态度和观点尽情展示出来,读后深受启发。
E.映衬
(主)制“癣”者找帮工盯上擦鞋女
(副)唉!白天把市民的鞋擦亮了,夜半把城市的“脸”贴脏了
一边是“擦亮”,一边是“贴脏”,两个概念互为映衬,换来“一声叹息”。标题将这一新闻事件描绘得颇具嚼头,引起广大读者共鸣。
(4)、“幽”出情趣
新闻标题要“幽默风趣”,讲究艺术和美,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情感色彩。如:
(引)气球坐车不安分,挤到前排惹了祸——
(主)司机眼被遮 撞上前面车
司机买了20个五颜六色的小气球散放在车后座上,准备送给女友。哪知车子减速时,后排的气球立马骚动起来,飘到前排,遮住了司机的视线,车祸发生了……这个标题实际上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一个常见的突发事件说得不是那么沉闷,使读者读起来不觉得乏味,幽默之中多了一份教益。
(5)、“问”出悬念
电表拉闸还会转?
在新闻标题中故布疑阵,设置悬念,犹如投石入水,易于激起读者的思维浪花,字里行间自然就蕴含着一种诱人思索、促人联想的神奇魅力,使读者产生刨根问底的精神兴奋和阅读趋向。它设置了一个引导受众通读全文的悬念,让人欲罢不能。
(二)、导语——引发受众的悬念
现在,许多民生新闻导语写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则长期沿袭“新华体”、“人民体”写法,总是立于宏观角度,似大实空;二则领导人物称谓、头衔冗长,在“有限的导语空间投入了无限的‘无新闻’内容”;三则“据悉”式导语,为证明而证明,使得新闻导语在语言上失去了生气和新鲜感;四则有些新闻信息实在没什么“点”可写,但必须见报,记者只好掺水掺沙,草草敷衍了事。
1、好导语的体现
(1)、突出事实的新奇独特反常性。比如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的《毕业证问题》导语:“湖南城市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几十位同学拿到了一张叫他们看不懂的文凭。”报道的导语向观众卖了一个关子,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理,被迫继续看下去。
(2)、悬念设置以吸引观众。民生新闻多采用故事化、煽情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它的导语也常常并非清楚地交待五个w,而是如讲故事一样地设置出一种悬念。如南京电视台《直播南京》一则新闻导语:“到了周末,原本可以好好地出去玩一次,但是昨天14名游客与旅行社发生冲突,不肯上车。这14名游客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主持人巧妙设问,观众心生疑惑,欲知事实如何,只好静听下去。
(3)、点明事实与观众的联系。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观看并引起不同群体和层面的观众关注,民生新闻导语有时还需小题大作,但有时候又要大题小作,主要的是把小的利害关系变成大多数市民关心的大利害关系。
(4)、彰显个性化的形式。富有个性化的民生新闻导语很受欢迎。比如《阿六头说新闻》报道杭州市政府开放防空洞给市民乘凉的新闻导语:“以前,买肉买菜都紧张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去排队了。这两天,我们隔壁的老张两夫妻也老早起床了,还说要去排队。问他啥事情这么着急,他说到防空洞去乘风凉,去迟一点好位子轮不着了。”导语叙事采取杭州方言,又富有幽默感,很有亲切感,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
2、提倡的几种新写法
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新闻导语的写作必须改革创新。目前,一些个性化的导语的创新实践,正在影响民生新闻的写作。
(1)、散文式导语
导语写作散文化,要求现实事件在记者笔下不直接进入导语,而是通过记者调动全部感官进行思维过滤和创造,将新闻信息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散文化导语写法体现新闻的特定立场或情趣,使受众在语言美和结构美中寻思新闻信息的价值,并通过受众喜欢的文字,巧妙的形式悄悄流进或者撞击受众的心田。
新华社一则新闻《开发中国的风》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当清风吹起你的黑发,你可曾想到风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能源呢?”
这则新闻报道的是国际能源专家聚集北京研发中国风能的情况,导语用散文笔触,清新而有动感,颇具吸引力。
(2)、导语镜头化
镜头式导语就是向受众展示一幅准确的、完整的有关新闻主题的画面,让受众知道后面将要说哪些事情。要求记者以事实为基础,也就是用真实事实说话,用客观冷静的白描和叙述向受众刻画事实现状,就像用镜头去捕捉一个画面一样。
《中国青年报》一则学校门口开网吧的新闻导语是这样的:“简简单单的砖砌围墙,屋顶靠几根木头支撑,塑料片、石棉瓦一盖,简陋的工棚摇身一变就成了网吧。4月17日中午,记者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北门的马路边,找到了三家这样的网吧,几乎每个网吧都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