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
《宣州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
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
又如《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的意象寄托着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对故国故人的深深依恋之情。
3、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是亘古不变的,象征永恒的月亮常常作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在诗人的构思中,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与历史意识,唤起了面对广大时空的人生喟叹,触发起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情怀、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以《把酒问月》为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阅尽历史沧桑,因而引发对人事匆匆、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思考。
白对明月的描写,贯穿了他的一生。
月亮始终照着诗人的身影,照着诗人的足迹,照着诗人的心灵,伴着诗人走过了曲折的一生。
白创造的符合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的富有文化涵和情感意蕴的“月亮”意象,成为古典诗词审美领域的明珠。
二、“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也以各种方式亲近“月”。
1、泛月——体现圣洁与柔情白描写月,常常有水相伴。
诗人喜欢在月光照射的水面上,泛月而行。
《东鲁门泛舟》“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月亮皎洁明媚,水色晶莹澄澈,月光水光交织无间,相映成趣。
水和月都具有柔婉的性情,白也圣洁如月,柔情似水,因而,月光之下,波光之上,泛舟而行,闲适快意,一片柔情蜜意完全清融在这水月一色之中。
2、醉月——体现浪漫与超脱白喜欢在月下饮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酒后看月,月也与之同醉。
于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功名富贵不能长在,不如纵酒放诞,与月同醉,暂脱世俗。
“醉月”是白的夫子自道,表现出他思想中傲然出世的一面。
3、邀月——体现孤独与寂寞孤独是诗人玄妙的灵感和心的吟唱,孤独是哲人超凡绝俗的大智慧。
白在孤独中独守着心灵的月亮,于是就有邀月的行为。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将明月和身影作伴,既歌且舞。
表面看来,诗人自得其乐,好像是不孤独的,可是背后却有无限的悲凉。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是找不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遥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4、揽月――体现豪迈与洒脱白常有触云近月之想。
《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以“举手可近月”的丰富想像力,极写出太白峰的高峻。
像《宣州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已经不是“近月”了,而是想“揽月”,“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诗人登上朓楼,想起自己年华已逝,而功名难就,于是把酒临风,高楼酣醉,意气豪迈之时,神思飞越,他想乘风归去,他想拥月入怀。
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超越时空的想像,诗人将遨游太空当作人生无穷乐趣。
5、赊月——体现童心与纯真在月的国度里,有着最真的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在被月色净化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
诗人要乘兴远游,直至九天,如果天光暗淡怎么办?去赊月吧!白曾说过,“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不用一钱买”是“赊”的最好注脚。
月色岂能“赊”,然而著此一字,便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无价之宝,面对取之不渴的月亮,他并不贪婪,只赊取一点,便知足而乐,而既是“赊”,是要还或是用钱兑付的,这又表现出诗人的谦虚与可爱。
6、问月——永恒的时空感白是一位诗人,有时又是一个哲人,他向月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
《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劈头而来,便是一个千古万世之问,是醉语,从而倍有诗味。
月与人的反复对照,来来往往,反反复复,无始无终,是对宇宙的遐想,又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于此相对,人生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
而这种孤寂,有明月作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于是,白式的痛苦,便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感。
他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生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
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
白的月亮意象充分展示了他在诗歌领域无所不可的艺术表现才能。
他在组象领域的表现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将月亮作为最美的物象;一是最亲近的物象。
由此构建意象,造就了一个纯净、宁静的世界。
白诗歌中的意象———月2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简单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早在先时,《诗经》、《楚辞》中就大量的运用意象传情达意了,有《诗经》中的月、柳、日……《楚辞》中的香草、恶花,……而月亮则成为了一个让无数文人墨客着迷的“象”,让人有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广阔感觉和遐想。
关于月亮的意象指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文学长河里各有不同。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作为客居他乡的游子,他们以月来寄托思念,白的“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
而若虚的一曲《春江花月夜》,则对月亮展开了宇宙人生的质疑和探讨,南朝周祗的一曲《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美感,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清幽的审美涵。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到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如思乡、思亲人、惆怅、感叹……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而在唐代诗人中,白可谓写月高手。
“经对全唐诗的搜索统计,白共做诗1059篇,其中仅仅出现“月”意象的就有341篇之多。
”[1]这些数据足以说明白对于月亮的特殊情怀,对于白来说,恐怕最美好的,最感亲切的,而且最能抚慰他心中无限情思的东西莫过于始终潜藏在他心中的那一轮明月了。
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通读白诗,就很容易确知“月”在其诗中所占比重之大,在他的诗中月亮被赋予多情明丽,情意绵长,亲切依人等诸多的形象。
有美丽得令白欲挂于东溪松的月:“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有秋天明丽清冷的峨嵋山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有给诗人美好回忆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可寄愁心的解意之月:“我寄愁心与明月”;也有一往情深的山月:“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还有引发人生短暂,宇宙永恒,时空不可扭转的感叹之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在他的诗中出现了形态各异的明月,如:《古朗月行》中把月亮喻为玉盘,《把酒问月》中把月亮喻为嫦娥,还有的喻为蟾蜍,天镜,玉镜……而且给月赋予了感情,出现了如:《把酒问月》中的问月,《姑孰+咏·桓公井》中的孤月,《赠孟浩然》中的醉月,还有思月、邀月、弄月等被人性化了的月,甚至“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但是现实生活总是不尽人意,只能“且就洞庭赊月色”(《陪族叔哗及贾至游洞庭》),由此可见白对明月之喜爱。
还有“白入水捉月而死的传说,与其说它表达了后人对白的思慕之情,莫如说是特别为白设置了那‘水中散碎月影’的景致更确切。
” [2]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很多人却愿意相信,也只有在白身上才能显示出对月的痴迷而死的浪漫气息。
“近人曾指出‘明月’和‘月光’对白来说是‘一种皎洁真率象征’(王瑶《白》),同时也指出白,字‘太白’,妹称‘月圆’,孩子称‘明月奴’” [3]在生活中白也显示出对月亮的眷恋。
他这样恋月,离不开传统历史文化的积淀,早在商周时就有了对月亮的崇拜,而且还要祭祀月神,至汉以后,民间流传关于月亮的传说,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月中玉免”、“月中蟾蜍”等等。
这一系列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在白心里,成为诗人白迷恋月亮的文化底蕴,再加上他独特的心理倾向,使他笔下的月亮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意境,如果对此作以分类,就会更清楚白诗中关于月亮的意象之美了。
白笔下的月是一个多情的月亮,是一个融合了诗人全部情感的月,月亮在白眼里就是他的精神之所在。
他以明月作为诗歌中的“象”,表达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或以明月来象征美人和恋情,或以明月来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或以明月来象征哲理的启迪等等,诗人通过独特的月之意象和幻想,给月赋予了新的生命,以下就白诗中的月之意象,粗略谈谈。
一、月亮是美的映衬物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诗经·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