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合理安排柞蚕场“茬口”

怎样合理安排柞蚕场“茬口”

・经验交流・ 北方蚕业2013,34(1) 57 

怎样合理安排柞蚕场“茬口’’ 

陈凤林 夏兴宏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凤城 118100) 

摘 要 阐述了柞蚕场的茬口特点,分析了不同茬口对养蚕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出了合理安排柞蚕场茬 口的具体方法,对于科学利用柞蚕场资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柞蚕场 茬口 安排 

柞蚕场的“茬口”是指上季养蚕结束后或蚕场 轮伐后提供给下季蚕的饲料条件。这一概念和农 

作物上的茬口概念差异很大。农作物栽培上的茬 

口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栽培不同的作物,造 

成土壤中不同营养元素被不等量吸收利用,而蚕 场“茬口”是在同一块蚕场内连续饲养柞蚕,造成 

蚕场内相同营养元素被不等量吸收利用。 在蚕场内的“茬口”安排上,大多蚕农只注重 

树龄或树种这两个“茬口”条件,具有相当的狭隘 

性。其实,蚕场内的茬口涵盖内容很多,如果能全 

面掌握柞蚕场“茬口”内涵,对于合理利用柞蚕场 

资源,提高柞蚕茧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柞蚕业健康 

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1不同树种的“茬口”安排 

柞蚕场内的树种既有单一的,也有多样的。 对于多样树种的蚕场来说,合理安排蚕场轮伐很 

重要。蚕场轮伐的年限一般在4~6年,当出现2 

年生柞树主要为槲、锐齿槲栎时,就要考虑将4年 

生的辽东栎、蒙古栎或麻栎与槲或锐齿槲栎同期 

伐掉一部分做蚁场使用,这叫“抢茬”。这样做是 

由于2年生的槲和锐齿槲栎叶片中的糖、蛋白质 

含量低,而粗纤维、粗蛋白含量高,满足不了小蚕 

生长发育营养需要的缘故,而槲、锐齿槲栎这类饲 

料只可以用来养壮蚕。 

2不同树龄的“茬口”安排 

当适宜收蚁的树种没有2年生时,要在上2 

年轮伐蚕场时有计划“抢伐”出本年度做蚁场部 

分;当新承包的蚕场只有1年生或3年生小树时, 如果收蚁期雨水较多,就要选择3年树收蚁;如果 

收蚁期高温干旱时,可选用1年生树收蚁。但除 

1年生中刈麻栎适宜收蚁外,根刈1年生其他柞 

树最好不做养蚕使用,一是蚕距地面太近,损失率 

高;二是没有上年光合营养储备,叶子单糖少,水 

分多,不能满足营养需要;三是使用后容易发生 

“死梢”,削弱树势。 

3不同坡向和柞树密度的“茬口”安排 

蚕场坡向不同,柞树光合产物积累就不尽相 

同,病原物生存几率也有很大差异;柞树密度不 同,产叶量和叶质也不同。因此在树龄和树种条 

件相同的前提下,高温时要选用背坡蚕场,低温多 雨时要选用阳坡蚕场。秋蚕期如果降雨偏多要在 

小蚕期把背坡密度较大的“连膛”蒙古栎用完,以 

免出现“早烘”。 

4不同坡度的“茬口”安排 

坡度影响蚕场内的气体流通、交换、水土流失 

和空气湿度,许多坡度低缓的山窝里,由于空气流 

动不畅,出现的闷热现象常常被“风平浪静”所掩 

盖,在这种蚕场内养小蚕最容易诱发脓病;在坡度 

低缓的山底角蚕场,大多靠水源较近,容易形成 

“恶露”,养小蚕时容易诱发软化病或微粒子病。 

5不同放养季节的“茬口”安排 

柞蚕生产按放养时期分为春蚕、早秋蚕、秋蚕 

等,放养时期不同产生的“茬口”就迥然不同。放 

养春蚕时,消耗的大多为上年的营养积累,由于叶 

片被过早取食,极大的减少了光合产物积累,影响 

收稿日期:2013-01—31 作者简介:陈凤林(1963一),男,大专,副研究员,从事柞蚕良种繁育研究。

 58 北方蚕业2013,34(i) ・经验交流・ 

了树体的“库一源”关系流转,形成翌年春蚕的“苦 

茬”,所以要禁止;翌年养秋蚕时,尽管基本完成了 

全年的光合积累,但由于受上年春蚕的伤害,也只 

能形成“冷茬”。蚕农有“冷茬叶蚕不爱吃”的说 

法,这时要减少正常投种的15%左右,并严格控 

制食叶程度,精养细放,以利尽快恢复树势。当年 

放养秋蚕时,柞树的光合作用已经基本完成,爆发 

生长期已过,翌年无论养春蚕还是养秋蚕都是“甜 

茬”,按常规安排即可。 

6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茬口”调整 

柞蚕场由于受晚霜冻、冰雹、干旱、白粉病、虫 

害等危害形成特殊“茬口”,这时要采取“躲、减、 

增、除、挪”五字法则进行调整。“躲”就是躲开白 

粉病疫区养蚕,因为白粉病饲料可减产30 以 

上。“减”就是晚霜发生后造成次生叶质量下降, 

要减少投种量10 左右。“增”就是高温发生时, 柞树出现休眠,叶片老化延迟,为蚕生长发育提供 

适熟叶,这时可增加投种量15 左右。“除”就是 当蚕场内的栎粉舟蛾、刺蛾等害虫大发生时要在 

进蚕前7天用1:800倍敌敌畏水剂喷雾防除,以 

免害虫与蚕争食或病害交叉感染。“挪”就是当蚕 

场发生雹灾后,要把存活的蚕儿及时移到未受灾 

蚕场内,以减少损失。 

7“生茬”蚕场的使用 

“生茬”蚕场是指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 

将原生态柞林或生长期在2O年以上柞林营造成 

养蚕经济林。这类蚕场由于土壤肥力好,害蚕病 

原微生物少,养蚕价值极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都 

优于一般蚕场,可用于繁种使用或科学实验使用。 用作丝茧生产时,单位面积投种量要增加一般蚕 

场的2O 左右。 

《北方蚕业》简介 

《北方蚕业》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辽宁、吉林、黑龙 

江、新疆、湖北等九省十四家科研院所(站)、蚕业学(协)会协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蚕业科 技期刊。季刊,A4开本,72页,逢季末出版,2009年以前由编辑部直接向外发行,2010年以后与邮局联 

合发行。 《北方蚕业》以发展蚕业科技,开展学术交流,传播科技信息,促进蚕桑(柞)生产,立足北方,面向全 国,突出北方蚕业特色,学术与技术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兼顾为办刊宗旨,发表蚕业学术论文、研究简报, 行业探索与技术交流文章,刊载蚕业史话、文化名录,介绍蚕业新成果、新产品,报道北方蚕业科技动态 

与信息,内容涵盖蚕、桑、柞与茧丝绸各行业,产学研与农工贸各领域及其产业链各环节。读者对象为蚕 

业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行业管理者和基层蚕桑(柞)生产技术人员。 《北方蚕业》于1980年3月创刊,原名《陕西蚕业》,时由陕西省蚕桑研究所、陕西省蚕学会、陕西省 园艺蚕桑工作站联合主办,省内内部发行;i993年1月登记刊号为CN 61一l255,变更为国内公开发 行,主办单位为陕西省蚕桑研究所,主管单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5年1月更名为《北方蚕业》,登 记国内统一刊号为CN 61—1297/S,主管单位调整为陕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2001年1月主办单位变更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管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4月 

登记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9922。2009年7月登记邮发代号为52—257。 《北方蚕业》已全文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 

总库(CAJI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ASPT)、《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等,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55/i-文上网期刊。 1990年度《陕西蚕业》荣获陕西省科技期刊二等奖;1995年度《北方蚕业》荣获陕西省科技期刊一等 

奖;2007年度《北方蚕业》荣获陕西省出版形式规范优秀期刊奖;2008年8月《北方蚕业》在陕西省首届 

科技期刊广告专题审读中被评为良好期刊;2009年12月《北方蚕业》荣获陕西省特色科技期刊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