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教对天人关系的基本理解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最重要的
三教儒释道对此做出了深刻的思考。
一、儒家的天人观
儒家天人观的主旨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不
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也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与统一。孔子对天有着很深的敬意,
但他对天的理解还具有生命意义的自然界这层含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
兴焉,天何言哉。”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界。他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绝不仅仅
是一种简单的比附,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因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人与
自然在生态关系上是一致的。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孟子。孟子说:“尽其心
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他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是天赋的,认识了自己
的善性便能认识天。要求通过尽心、养性等途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而荀子却提出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荀子说:“制天命而用之”, 他认为人类能够发
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参与自然的创造和化育过程,使得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在荀
子看来,与其高喊“惟天为大”而仰慕它,不如把天看作自然的物质而控制它;与其“顺天”、
“从天”而歌颂它,不如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与其仰望天时而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因时
制宜地利用天时;与其消极地听任物类的自然增多,不如积极地施展人的才能而促进物类的
化育繁殖。因此,他认为只要发挥“人治”的作用,善于经营管理,就能提高生产,增加收
获。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天人合一”要求在处理人类和生
态环境关系上追求和谐、圆润、统一的境界,而“天人相分”又要求人类征服自然,但其实
征服自然和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征服自
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没有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就没有人类的文明。事实上,人与自
然本来既有合的一面又有分的一面,没有“天人相分”的“天人合一”是不健全的,“天人
合一”与“天人相分”是互补的矛盾统一体。
二、释家的天人观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
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 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
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佛教本不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教派,但在宋明 三教合一的时
代风气下,佛教对儒、道两家的思想有说吸收。金刚经里的“般若波罗蜜”意指借助一种智
慧实现梦想,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不过这里的“天”“人”的含义与儒家的不
同,这里的“天”指的是梦想,而“人”指的是追求梦想的思考者。佛教有云:“世间有为
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有外物所见,均是无常的,是变化的,均
无法改变内在心意,因为心中所思正是世间本原真理,是永恒的;而外物在各种存在的矛盾
影响下,不得不改变,不得不变幻存在形式。
三、道家的天人观
道家的天人观是“天人一体”这种提法的根据来自《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
与我为一”。道家所理解的“天”有“外在之天”和“内在之天”两个层面的含义。“外在之天”指大自
然,它具有客观必然性和不可战胜性,人在它面前只能陷入不可解脱的悲剧;“内在之天”指
人的“天性”,这种“天性”源于大自然。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与大自然具有相同的物质基
础,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与大自然具有同一性和同构性。面对“外在之天”的无穷、
无限与变化不居,人生是如此渺小、短暂与无常,天人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如此深刻而难以调
和,人只能顺从“天”而不能违逆它,人生充满了悲剧意蕴。而“天人一体”就是要求人们充分
认识自我的“内在之天”,即认识自我与自然具有同一性,做到从精神上向自然回归,与“天”
合一,以情感的认同来解决理性的困惑,以艺术的美境来取代现实的困境,从而化解同“外
在之天”的矛盾,寄寓自身的社会、文化、政治、道德、人生、审美理想,体验自身的自由、
绝对与永恒,化解现实社会、人生的种种矛盾和痛苦。这种观念贯彻在道家的整个思想体系
之中,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四、三者的联系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天人合一”是儒释道共有的中心理念,从中具体反映出
其“整体观”、“平等观”、“内在价值观”等。儒释道从不同角度诠释的“天人和谐观”共同构成
了今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第一,他们都强调自然界为一个整体,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形成了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第二,他们都认为在自
然界中,人与人、人与万物是平等的,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也都是主体,没有客体,以消除
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在主体间寻找平等化。因此,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不再是相互对
立,而是相互平等,相互成全的。第三,生态系统中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价值和内在价值。自
然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同样具有存在的权利和内在的价值。自然界万物虽不拥有自我意识,
但它们都有自我组织性和目的性,有对外部力量介入后的应答和反应,所以,自然界不是处
于完全孤立、静止的状态。
(共204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