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学
Ø 公元618-907年(唐),养殖青草鲢鳙,并逐步发展出混 养技术。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癸辛杂识》
Ø 960-1297(宋)长江、珠江捕捞草、青、鲢、鳙鱼苗 运输到各地,进行饲养,已很发达,饲养地区相当广 了。
Ø 宋人周密所著《癸辛杂识》 ,详细记载鱼苗运输过 程:
Ø ①运苗用具。 “除备以竹丝编制、内糊漆纸容器外, 又有口圆底尖为罩篱之状覆之以布,纳器中。” 即“去 其水之盈者”。
Ø (14)弹涂鱼科的大弹涂鱼; Ø (15)毒鲉科的鬼鲉; Ø (16)六线鱼科的大泷六线鱼; Ø (17)鲽科的石鲽; Ø (18)海龙科的三斑海马和大海马; Ø (19)军曹鱼科的军曹鱼; Ø (20)鲟科的中华鲟。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与发展
Ø 1957潮汕、捕获海马亲本,进行饲养繁殖试验首获成功。 Ø 1959-1960年海南岛大鳞鲻人工授精孵化育苗成功。 Ø 1960-1961年海南岛获得大鳞鲻育苗成功。 Ø 1981年深圳黄鳍鲷人工孵化育苗成功。 Ø 1983年棱鲻人工孵化育苗成功。 Ø 1983年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1985年平鲷人工催产、孵化和育苗试验成功。 Ø 1985年中华乌塘鳢人工繁殖成功。
Ø 鲇形目:鲇、胡子鲇、大口鲇、革胡子鲇、斑 点叉尾鱼回、黄颡鱼、长吻鮠等
(三)淡水养殖业主要养殖种类
Ø 鲈形目:鳜、鲈(条纹鲈、大口黑鲈)、 淡水白鲳、罗非鱼、乌鳢等
Ø 鲑形目:虹鳟、公鱼、银鱼 Ø 鲟形目:中华鲟、匙吻鲟、史氏鲟 Ø 其它:黄鳝、鳗鲡、鲥鱼
鱼类养殖基础理论 与技术的进步
Ø 鱼类生殖生理与人工繁殖技术 Ø 鱼苗、鱼种生物学培育技术 Ø 养殖池塘生态学与成鱼养殖技术 Ø 以网箱、网围、网栏为内容的“三网”养鱼技术
船陆上定居,落实养鱼基地,改捕捞为养鱼,扭转了淡水 渔区酷鱼滥捕、破坏水产资源的现象。 Ø 为解决城市人民吃鱼难问题,发展了城郊养鱼业。
1977年以来
Ø 鱼类养殖业高速发展的时期 Ø “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 Ø 全面发展、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狠抓产品安全、重
视加工与流通 Ø 增养殖对象由近20种发展到80多种
Ø (6)牙鲆科的牙鲆; Ø (7)尖吻鲈科的尖吻鲈; Ø (8)鲀科的红鰭东方鲀和假睛东方鲀; Ø (9)笛鲷科的勒氏笛鲷、红鰭笛鲷和紫红笛鲷; Ø (10)鲉科的许氏平鲉和褐菖鲉; Ø (11)鲹科的高体魳和卵形鲳鲹; Ø (12)塘鳢科的中华乌塘鳢; Ø (13)鲆科的大菱鲆;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成熟的鱼类
Ø3、课程内容与体系
knowledge
fish
primary
technology
技术
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 成鱼养殖 病害防治 增殖 越冬与运输
4、鱼类增养殖代表性著作
Ø 1965,钟麟,家鱼的生物学和人工繁殖 Ø 1973,长江所,家鱼人工繁殖技术 Ø 1980,苏锦祥,鱼类学与海水鱼养殖学 Ø 1981,雷慧僧,池塘养鱼学 Ø 1992,张扬宗,中国池塘养鱼学 Ø 1992,刘健康,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 Ø 1992,刘 筠,中国鱼类繁殖生理学 Ø 1996,史为良,内陆水域鱼类增殖学与养殖学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癸辛杂识》
Ø ②“又择其稍大而黑鳞者则去之,不去则仿其伤众,故 去之”清除野杂鱼,否则它们会造成养殖鱼苗的死亡。
Ø ③开始时,“著水不多,但陆路而行,每遇陂塘,必汲 新水,日换数度”。
Ø ④途中,“终日奔驰,夜不得息,或欲少憩,则专以一 人时加动摇。”
Ø 《京口寻》记载,“鲻鱼头扁而骨软,惟喜食泥,色鲻 黑故名”。
满足市场需求。 鱼类资源量
Ø 鱼类增养殖学 研究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增养殖技术
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Ø2、课程定位与任务 Ø定位 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Ø任务 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
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人 工繁殖、苗种培育和食用鱼饲养以及鱼类资源 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清1644-1911及20世纪初
Ø 屈大均 (1630-1696)《广东新语》记载咸淡水鱼类50多 种。
Ø 《南越笔记》(1744年) :“鲈以冬初从江入海,趋咸水 就暖,以后从海入江,趋淡就冻。” 指出鲈鱼有海、淡水 洄游特性。
Ø 1846年,里氏,《中国与日本海鱼类的报告》。 Ø 1928年,方炳文,《鲢鱼的鳃耙及鳃上器官》。
鲈,断班石鲈、真鲷、平鲷、黑鲷、黄鳍鲷、紫红笛 鲷、红鳍笛鲷、五带笛鲷、斜带髭鲷、花尾胡椒鲷、星 斑裸颊鲷、金钱鱼、青弹涂鱼、大弹涂鱼、篮子鱼、军 曹鱼、海马、卵形鲳鲹、红鳍东方鲀、暗纹东方鲀等。 Ø 据统计,2002年全国海水鱼类养殖产量为56.04万吨。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成熟的鱼类
Ø 20 科 43 种 23 51 ( 不 包 括 丽 鲷 科 的 罗 非 鱼 和 香 鱼 科 的 香 鱼)。
(二)我国水产养殖 总产量变化
产量(万吨)
2000 1500 1000
11001237132 764 791 860
291744212105611171135191512
694 13
500 110 2157 1555 81001 61721
0 49 57 58 81 82 96 97 98 99 00 01 02
鱼类养殖基础理论 与技术的进步
Ø 水库、湖泊施化肥养鱼技术 Ø 生物增氧鱼类安全越冬技术 Ø 稻田养鱼技术 Ø 桑基、蔗基、菜基和杂基鱼塘及鱼、
畜、禽综合养殖技术
(四)海水鱼类养殖
Ø 中国海水养殖业的4次浪潮: Ø 20世纪50-60年代 以海带、紫菜为代表的大型海藻人
工育苗成功 Ø 20世纪70年代 以扇贝为代表的采苗和养殖技术大面
鱼类增养殖学
广东海洋大学
教学内容
Ø 绪论 Ø 第一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Ø 第二章 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 Ø 第三章 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 Ø 第四章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 Ø 第五章 鱼类的苗种培育 Ø 第六章 成鱼养殖 Ø 第七章 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 Ø 第八章 活鱼运输 Ø 第九章 鱼类越冬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与发展
Ø 1995年人工培育的大黄鱼鱼苗培育成亲鱼,经人工催 产孵出仔鱼,获得育苗成功。
Ø 1996年南海海洋研究所获鬼鲉人工繁殖成功。 Ø 1999年南海水产研究所获驼背鲈人工繁殖成功。 Ø 1999年斜带石斑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2000年湛江海洋大学获得花尾胡椒鲷、斜带髭鲷和军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1368-1644(明)
Ø 黄省曾《养鱼经》云:“松之人于潮泥地凿池,仲春潮水 中捕盈寸者养之。秋而盈尺。腹背皆腴。为池鱼之最。是 食泥。与百药无忌”。
Ø 记述了鱼苗捕捞和饲养方法,记载了投饲‘四定’(定时、定 位、定质、定量)和‘轮捕轮放’等先进养鱼技术。
Ø 胡世安《异鱼赞闰集》归纳了群众谚语“正乌二鲈”,即正 月出鲻鱼苗,2月出鲈鱼苗。鲈鱼是肉食性,养殖者称为 “鱼虎”。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与发展
Ø 1985年深圳鳗鲡人工催产,孵化后仔鱼成活到23天。 Ø 1986年湛江鲑点石斑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1987年赤点石斑鱼♂×巨石斑鱼♀的人工杂交,获得子一代“青
红斑”,经三年培育,子一代发育成熟,又与父本赤点石斑鱼进 行回交,获得子二代。 Ø 1990年人工孵化真鲷鱼苗获得成功。 Ø 1990年黑鲷人工繁殖与育苗成功。 Ø 1990年池养尖吻鲈人工繁殖与育苗成功。 Ø 1992年攻破30余年的鲻鱼人工育苗难关,其成果获1997年国家科 技进步三等奖。
曹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2000年星斑裸颊鲷人工繁殖成功。 Ø 2002年深圳市获得红笛鲷人工繁殖成功,并能大批量
生产种苗。
(五)鱼类增养殖方式的发展变化
Ø 鱼塭养殖(北方称作港湾养殖) Ø 池塘养殖 Ø 水库、湖泊、浅海浮筏式网箱养殖 Ø 淡水鱼类工厂化养殖 Ø 稻田养殖 Ø 近海抗风浪网箱养殖 Ø 海水鱼类工程化养殖
Ø 1949-1957 Ø 1958-1965 Ø 1966-1976 Ø 1977 至今
1949-1957年 恢复和发展阶段
Ø 1957年,淡水鱼总产量达到118万t,比1950年36.6万t 增长了3倍,比历史最高水平1936年50万t增长了2倍。
Ø 1957年,海水鱼总产量达到21.4万t,1949年仅1万t。
1958-1965
Ø 1958年家鱼人工繁殖试验成功
Ø 总结出“八字精养法”(水、种、饵、混、 密、轮、防、管)
Ø 建立“养捕并举”的方针
1966-1976
Ø 我国养鱼业的徘徊时期。 Ø 1976年,全国淡水鱼总产只有105.6万t,比1959年减产
14%。 Ø 在这10年中,克服困难,积极发展养鱼生产。渔区连家渔
Ø (1)石首鱼科的大黄鱼、美国红鱼、鮸状黄姑鱼、鮸鱼、褐 毛鲿,浅色黄姑鱼和黄姑鱼;
Ø (2)鲷科的真鲷、黑鲷、黄鳍鲷和平鲷; Ø (3)鲻科的鮻鱼和鲻鱼; Ø (4)鮨科的花鲈、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鲑点石斑鱼和点
带石斑鱼; Ø (5)石鲈科的花尾胡椒鲷、斜带髭鲷、断斑石鲈和三线矶
鲈;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成熟的鱼类
6学时 22学时 6学时 6学时 12学时 6学时 18学时 10学时
2学时 2学时
鱼类增养殖学 绪论
Ø一、鱼类增养殖学与鱼类增养殖业 Ø二、鱼类增养殖的水域条件 Ø三、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简史 Ø四、现代鱼类养殖业发展成就
一、课程介绍
Ø 1、鱼类增养殖的概念
Ø 鱼类养殖
繁殖、生长
Ø 鱼类增殖
天然水域繁殖、 保护、人工放流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清1644-1911及20世纪初
Ø 1929年,陈兼善,《广东鳗鲡类的研究》。 Ø 1931年,朱元鼎《中国鱼类之索引》林书颜《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