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山东民间音乐漫步研究论文

2020年山东民间音乐漫步研究论文

山东民间音乐漫步研究论文
按较为通行的标准,民间音乐主要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
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民间器乐五大类。在本文有限的篇幅中,
我们对简称民歌的民间歌曲予以较多关注。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
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情感最直接、最现实的反
映。马克思曾认为,“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总地说来,
山东民歌具有朴实、淳厚、刚直、粗矿、诙谐的特点,表现出齐鲁大
地质朴深醇的古风和山东民众豪放达观的性情。山东民歌数量极多。

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收集、采录的各类山东民歌已近万
首。这些歌曲题材广泛,从重大的政治风云到细小的日常生活,从风
俗民情到自然景物,从生产劳作到儿童嬉戏等等,可谓包罗万象,蔚
为大观。包括山东民歌在内,我国汉族民歌的体裁主要分为小调、号
子、山歌三大类。这三大类别中的小调是山东民歌的主体,其数量接
近山东民歌总数_.的80%。小调流传于山东各地,变体很多。以比较
宽_泛的小调概念而论,山东民间小调既有细致抒情、生动形象的各
种小曲,也有聊斋俚曲、鲁南五大调、蓬莱烧纸调、微山湖端公腔等
大型套曲,还有说唱性的。

鲁西北弦歌、临清时调、鲁北杂八调等。就号子而言,其曲调
一般是比较短小,沉稳有力,节奏鲜明,且曲调反复出现。基于山东
多姿多彩的地理环境和诸多不同的劳作形式,山东号子种类繁多,以
海洋号子和黄河号子最具代表性,另有运河号子、搬运号子、建筑号
子、矿工号子、挽水号子及其他零散的号子。山歌在山东较为少见。
流传于胶东乳山、栖霞、文登一带山区和鲁中南日照、临沂等地山区
的山歌,多是实用色彩较浓的“吆牛山歌”、“喊牛山歌”、“吆山
歌”,又有“吆牛号”、“放羊号”等称谓。这些山歌大部分属于驱
牛牧羊音调的旋律化,似喊似唱,气息悠长,曲调高昂,粗矿奔放,
起伏跌宕,节奏比较自由。不过,

在胶东乳山、栖霞等地,有一些“吆山歌”基本上已摆脱了实
用性功能的制约,着重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风光,旋律性较强,
歌唱色彩更浓,音乐表现性功能突出。

据统计,山东民间舞蹈有200余种,包括秧歌、大秧歌——鼓
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名闻全国。山东秧歌大部分集歌、舞、
乐于一身。其歌曲部分多为小调,吸收、保存了大量民间歌曲,地方
特色鲜明。器乐部分主要是打击乐,以锣鼓为基本伴奏乐器;其次是
包括唢呐、笙、笛、管子等乐器的吹管乐,用以丰富音响,渲染热闹
氛围,但吹管乐并非所有山东秧歌的必备部分。在某些秧歌小节目中,
也可发现弦乐的加入。

山东民间器乐艺术兴盛已久,品种包括鼓吹乐、锣鼓乐、弦索
乐、丝竹乐和各种独奏乐等。其中,鼓吹乐是山东最大的乐种之一,
与民众日常生活联系密切。鼓吹乐使用的基本乐器为吹管乐器和打击
乐器,艺术风格上可分为鲁西南、鲁中南、鲁北、鲁东四大流派,各
流派在代表曲目、演奏特点等方面各具风采。锣鼓乐也是遍布山东各
地的乐种,著名者有博山锣鼓、临清驾鼓、青州锣鼓等。在山东流行
的弦索乐主要是丝弦合奏的“碰八板”以及与说唱艺术联系密切的“打
场曲”。山东丝竹乐是一种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相结合的小型合奏形式。
与前几个乐种相比,其普及度、活跃性较低。在乐器独奏方面,最突
出者是流行于鲁西南的“山东派古筝”。另外,诸城派古琴艺术在省
内外也颇具影响

山东是我国的戏曲大省。明清以来,在山东各地流行的剧种有
30余种,其中地方戏曲剧种20余个。从声腔角度而论,这些地方戏
曲分别源于弦索、梆子、肘鼓子、说唱和民间歌舞5大系统。这些不
同系统的戏曲剧种,在表演、唱腔及伴奏乐队等都各有特色。就音乐
体制来说,山东地方戏曲主要有曲牌体和板腔体。曲牌也称“牌子”,
是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相对固定旋律的曲调。曲牌体以曲牌为基本结构
单位,一曲单用或多曲联用。以曲牌体为主的多为一些古老剧种,如
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等。板腔体以简练的基本音乐素材与灵活
变化的发展形式为特点。除各种梆子戏外,山东吕剧、五音戏、两夹
弦、四平调等,也都主要运用板腔体。

曲艺繁盛的山东向有“曲山书海”美誉。曲艺音乐也称“说唱
音乐”。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山东形成和流行的曲艺有26种。其中
除山东评书、山东快书等以说为主的少数几种外,基本上都是以唱为
主、说唱结合的。曲艺与地方戏关系密切,互有影响。各曲种在演唱
方面非常注重咬字吐词和突出方言的本色,这就赋予了曲艺音乐十分
浓郁的地方特色。在音乐体制方面,曲牌体是曲艺音乐的主要结构形
式。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