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这意味着我国正在改变生产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我们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实践
PM2.5(细颗粒物),这个大家原本很陌生的专有名词,因为2011年10月以来我国多地灰霾天气造成严重大气污染,而迅速成为社会热词。

之后,PM2.5被纳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一些地方开始监测。

2012年全国“两会”上,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全社会对PM2.5的关注和重视,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严峻性。

生态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关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

现阶段,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

十七大报告写明“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正在改变生产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

现在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政府行为,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目标。

这一切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走向了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

一、中国生态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
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

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我国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

从发展进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是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是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工业文明的历史跨越。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2]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的新兴工业化道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在这里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词之变表
示从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转向追求政治、经济和社会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

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

这就要求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生态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把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来,使人、社会与自然重新成为有机统一体,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3]
二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

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

三是加快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问题。

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

要走走循环经济的路线,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规律的道德情操,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4]四是在环境基本法的基础上,加强专项立法,建立由环境基本法、单项实体法、程序法等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我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研究,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要抓紧推进,争取早日出台。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

同时,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科学发展。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

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持续;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够真正拥有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新时代世界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抓住和运用好这个战略机遇,走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加快生态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七大报告[J],2007,(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3] 刘思华.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总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4]方行明.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新探[J].经济学家,2011,2
[5]韩海. 我国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