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冠状动脉内旋磨术中国专家共识

冠状动脉内旋磨术中国专家共识

冠状动脉内旋磨术中国专家共识1 冠状动脉内旋磨术的演变和发展情况冠状动脉内旋磨术(rotational atherectomy, RA)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研制及开发的[1],1988年Fourrier等[2]完成了首例RA。

1993年,RA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

此后,RA 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RA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一项重要技术,经历过一个先热[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时代]—后冷[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时代]—再热[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时代])的过程。

在早期POBA时代,RA是POBA 之外不可替代的斑块消蚀(debulking)技术,可减少术后斑块的弹性回缩。

进入BMS时代,由于无法解决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较高的问题,RA也一度被忽视。

随着DES的发展,RA被重新定义为斑块修饰(plaque modification)的重要工具。

斑块修饰强调通过旋磨头打磨钙化斑块之后形成新的通道。

一方面RA开通的管腔方便后续治疗器械通过;另一方面RA能有效修饰钙化病变,有利于支架扩张和贴壁,减少钙化病变对DES 上药物的剐蹭。

RA有效改变钙化斑块的顺应性,从而方便支架的输送和扩张,结合DES,可改善远期预后[3]。

近些年,随着国内PCI手术量的逐年增加,需要处理的复杂病例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比例随之升高,更多的钙化病变或一些复杂病变需要通过RA才能完成PCI。

因此,RA也逐渐成为PCI术者所关注的技术。

本文在2014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4]基础上,结合中国专家的临床实践和共识,阐述RA的适应证、操作技术要点以及常见并发症的识别及处理,以期指导及规范中国心血管介入医师在DES时代RA的临床应用。

2 R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RA适应证:(1)血管内膜严重钙化病变;(2)球囊无法通过或无法充分扩张病变。

RA禁忌证:(1)旋磨导丝无法通过的病变;(2)明显富含血栓的病变;(3)静脉桥血管病变;(4)大于90°的成角病变;(5)严重螺旋性夹层。

3 RA操作技术要点3.1 血管入径的选择RA时根据旋磨头的大小选择桡动脉或者股动脉入径,对大部分患者通过1.25 mm或1.5 mm旋磨头旋磨以后可顺利完成DES的置入,因此采用经桡动脉入径可满足RA的需要。

3.2 指引导管的选择大部分RA可以通过6 F指引导管完成,因为6 F指引导管可最大通过1.75 mm的旋磨头。

需要更大的旋磨头时,建议使用股动脉入径并选用更大腔径的指引导管。

指引导管弯型的选择有助于在旋磨中提供更好的支撑力。

目前,RA时大多会使用弯折较少的单弯指引导管(如EBU、XB 等),可以减少旋磨头在推送时的阻力,并提供较好的支撑力,避免在旋磨时由于向前推送旋磨头将指引导管弹出冠状动脉口部。

当然,在选用这些强支撑弯型的指引导管时,需要避免指引导管深插。

另外,指引导管头端和冠状动脉开口的同轴性非常重要,指引导管的不同轴会带来旋磨导丝偏倚,导致旋磨头顺着旋磨导丝旋磨时偏向一侧,存在夹层和穿孔的风险。

指引导管选择、是否需要侧孔、弯折程度等需根据具体病变的情况而决定,还需要考虑冠状动脉病变的解剖、支撑力大小等情况。

3.3 冲刷液的配置和快速冲刷旋磨过程中需要用冲刷液持续冲刷,可以冷却和润滑旋磨头、冷却旋磨推进器气动涡轮、防止冠状动脉痉挛和起到冲刷旋磨下来的病变碎屑的作用,配置好的冲刷液需要放置在高压盐水袋中持续快速滴注。

建议配方:50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2500~5000 U肝素和1~5 mg硝酸甘油。

另外,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如有无心功能不全、有无低血压等)酌情考虑是否加入适量维拉帕米(2.5~5 mg)。

加压袋压力需大于患者收缩压,建议在20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

3.4 旋磨头的选择目前,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Boston Scientific)生产的旋磨头有以下几种直径:1.25 mm、1.5 mm、1.75 mm、2.0 mm、2.15 mm、2.25 mm、2.38 mm及2.5 mm。

国内常用前三种。

在确定进行RA时,旋磨头的选择既要考虑血管入径,也要考虑使用斑块消蚀策略还是斑块修饰策略。

斑块消蚀策略需要的旋磨头/血管直径比为0.6~0.8,在没有DES的时期被用来替代球囊,更偏向于此策略。

现今斑块修饰策略被更多地作为开通管腔的方式,方便后续器械通过,旋磨头/血管直径比基本小于0.6。

3.5 旋磨导丝的使用绝大多数RA使用Rotawire Floppy Wire(旋磨导丝)即可,但部分需要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使导丝先通过病变,然后用微导管交换旋磨导丝,将旋磨导丝通过病变后放置在需要旋磨的主支血管远端并远离病变,尽量避免放置在分支血管或主支血管最远端的小血管中,以减少旋磨导丝被血管抱死或出现血管痉挛的状况。

旋磨导丝如果在最远端的小血管中,旋磨时会出现导丝嵌入心肌,存在血管穿孔或导丝断裂的风险。

此外,应避免旋磨头磨到旋磨导丝的远端2.2 cm缠绕线圈显影段,否则存在旋磨导丝头端变形或磨断的风险。

3.6 旋磨头体外测试旋磨头进入指引导管之前需要在体外进行测试,如果旋磨头转速不对、旋磨头声响异常等需要重新调试、排除故障,直至转速、声响正常。

3.7 旋磨头的进入及退出在通过指引导管进入冠状动脉的过程中一般缓慢推送旋磨头即可,使旋磨导丝保持拉直状态。

如果血管扭曲,在指引导管内推送旋磨头有阻力,可以低速旋转将旋磨头通过扭曲段;旋磨结束后退出旋磨头时,采用X线透视下低速旋转将旋磨头退出指引导管。

3.8 旋磨转速与速度下降旋磨转速一直是RA术者难以统一的热点话题。

在2015年《欧洲专家旋磨术共识》[5]中推荐13.5~18万r/min的转速范围。

有研究表明,相对较低的转速能降低旋磨后血小板的聚集和血管中温度的升高;另一方面,旋磨转速较低时每次研磨下来的组织较少,因此常需要术者耐心地多次来回推送和回撤旋磨头,磨通血管时间更长[6]。

目前建议,起始旋磨选择转速:13.5~18万r/min,术者缓慢推送旋磨头接触病变并使旋磨头在病变处作用2~3 s,随后快速回撤旋磨头至病变近端,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以便冲刷旋磨下的碎屑并促使心肌恢复灌注,减少心肌缺血,稍后再重复。

如果重复数次之后旋磨头无法完全通过狭窄处,则可适当提高转速以方便旋磨头磨通管腔,建议最高转速不要超过22万r/min。

旋磨头磨到病变时会有转速下降,通常可接受的速度下降范围为5000~10000 r/min,如果速度下降过快,超过了这个范围,可能是术者在操作时推送旋磨头用力过猛,极易发生旋磨头嵌顿。

如果反复高速旋磨数次后(转速已达22万r/min)旋磨头仍然未通过钙化部位,并且未见旋磨过程中有转速下降的情况,需要警惕旋磨头损耗的可能,建议更换新的旋磨头继续旋磨。

3.9 临时起搏器的使用旋磨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时,为了预防房室传导阻滞或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通常会使用临时起搏器。

现今,有经验的术者在RA时,使用直径较小旋磨头且旋磨转速较低的情况下,较少发生心动过缓,因此很少植入临时起搏器,这样可以防止因植入临时起搏器而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如果RA后出现心动过缓,可以嘱患者用力咳嗽或静脉推注阿托品。

在右冠状动脉或回旋支优势血管旋磨时,可备好临时起搏器或RA前给予阿托品,预防上述情况的发生。

3.10 RA终点确认通过RA进行斑块修饰后,如果球囊可充分扩张,可完成DES置入。

另外,要注意RA后球囊的选择不宜过小。

3.11 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在RA中的辅助作用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根据病理解剖位置分为内膜、中膜、外膜或混合性钙化(如按照腔内影像学标准则分为表浅、深层和混合性钙化)。

单纯的中膜及外膜钙化大多对介入治疗的影响不大,可按常规操作,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严重内膜面钙化直接影响器械的通过。

一般认为,IVUS发现360°环形钙化或钙化病变弧度超过270°,无法通过球囊扩张来达到足够的管腔,应首选RA。

但是达不到270°的钙化病变有时也会造成球囊难以充分扩张及支架通过困难、支架无法贴壁、支架释放后膨胀不全或呈不规则形,可能会影响远期预后。

临床上以下两种情况可选择RA:(1)表面散状钙化。

如果IVUS观察下钙化分散在2条以上的钙化带,从血管长轴看,钙化带是2条以上,即便从横断面看不是270°以上,RA照样可以有效地减少钙化体积,预处理血管病变。

对于这种病变尤其是分叉部位,RA非常适合。

如果有分支,不旋磨钙化斑块可能导致支架置入的后续问题,比如斑块移动、分叉嵴部移位、分支闭塞。

(2)偏心型钙化。

这种类型的钙化病变是球囊扩张夹层和支架穿孔的最高风险因素,建议采用RA,但斑块修饰的有效取决于导丝偏移方位。

如果导丝偏移在病变处,即正常血管对侧,旋磨修饰钙化斑块是非常有效的,旋磨头必须缓慢推送。

另外,IVUS 能够精确测量参考血管直径,指导选择旋磨头大小(旋磨头/血管直径比<0.6),评估球囊预扩张效果,指导支架大小选择,评估支架膨胀及贴壁情况。

4 RA并发症的识别及处理4.1 并发症概述若术者操作不当,RA易引起并发症。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RA并发症发生率为3%~8%[7-9]。

常见并发症有冠状动脉痉挛、慢血流/无复流、夹层、旋磨头嵌顿、导丝断裂及穿孔等。

4.2 冠状动脉痉挛的处理冠状动脉痉挛多因RA刺激所致,常见于冠状动脉的远端。

一旦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应于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

必要时可经冠状动脉给予维拉帕米或地尔硫艹卓,但需要密切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避免发生低血压及心动过缓。

预防措施包括:(1)RA前/中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2)根据临床情况在加压冲刷液的生理盐水中加入硝酸甘油和(或)维拉帕米;(3)RA时从直径较小的旋磨头开始;(4)单次旋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应少于20 s。

4.3 慢血流/无复流的处理RA术中慢血流/无复流较常见,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夹层、微循环栓塞、血栓形成、远端冠状动脉痉挛、合并心功能不全、低血压等。

一旦出现慢血流/无复流,必须立即停止RA,检查旋磨冲刷液是否在高压状态下冲刷(200 mmHg以上),并处于打开状态。

可以稍等片刻,待血流情况恢复,生命体征平稳后继续实施R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