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脑电图检测技术最低标准的指南(中华医学会癫痫及脑电图学组)前言脑电图(EEG)是一种借助电子放大技术,将大脑神经元的自发性生物电活动放大100倍并记录,从而反应脑功能动态活动的方法,以研究大脑功能有无障碍,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并具无创性、价格不高等特点。
适当的电极安放,合理的导联设计,清醒状态下以及睡眠中描记,睁闭眼、过度换气以及闪光刺激均有助于提高某些类型的EEG异常的出现率,能够获得整个大脑点活动的大致分布。
目前脑电图的描记技术正向数字化发展,具有更高的方便性和实用性。
EEG主要适用于脑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如再能够发现结构性损害的病例。
能够提供所伴随功能异常的类型和程度的信息,在CT和MRI不能发现异常时,EEG能够提供脑功能异常的关键信息。
异常的EEG模式如果包括了整个大脑,意味着广泛的脑功能失调,异常如果是局灶的,则提示有局灶的脑功能异常。
EEG有可能提示大脑疾病的诊断,某些特殊EEG模式能够提示特定的疾病。
脑电图特别是规范的脑电图能为临床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特别是对于癫痫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EEG是用来建立癫痫诊断的仅有的2种客观手段之一(另外是MEG,但不作为常规检查使用),可以通过异常放电的表现确定癫痫发作的类型,有助于对局灶性癫痫进行定位。
还助于观察抗癫痫药物的有效性。
另外,意识障碍、中毒、代谢异常、感染性疾病,能够造成弥漫性的EEG改变,EEG评价也有很大的价值。
因此,脑电图的适应证为: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发作性疾病,如癫痫。
2、癫痫手术治疗的术前定位。
3、围产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危重病人监测。
6、睡眠障碍。
7、脑死亡的判定。
脑电图的禁忌证为颅脑外伤及颅脑手术后头皮破裂或手术切口未愈合时。
临床应用EEG已经半个世纪了,再我国,EEG已经普及与中小型医疗机构,广泛的应用和服务与临床。
但是,在操作、设备等方面,各个实验室的标准并不一致,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规范之处,并且有可能对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造成影响。
在此,我们对于脑电图的设备、技术要求、设计以及操作要求进行总结,提出最低标准的指南,以利于更好的服务与临床,也便于不同实验室之间的交流。
指南一脑电图设备和技术的最低要求适宜的设备是获得满意脑电图记录的最基础条件。
目前全国有各种型号、类型的脑电图设备在应用,但是为了能够获得最基本程度的脑电图,对设备提出以下要求。
1.设备1.1.1 脑电图机标准:需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或中国脑电图学组建议的仪器最低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和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至少应在8导以上。
在目前,8导的脑电图除了在24小时动态监测以外,一般不再建议应用。
推荐使用16或18导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
有条件的实验室或者出于临床研究的需要,可以应用更多的导联记录,64导以上主要用于颅内电极术前定位。
脑电地形图不应作为常规脑电图使用。
1.1.2 电源的标准: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满足医院系统的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
除监护病房(ICU)外,脑电图仪应增设良好的地线,否则会产生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而无法进行记录。
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开电脑图机的电源开关。
1.1.3 电屏蔽再常规操作中,不需要进行对病人以及设备进行电屏蔽,除非有特殊的需要。
1.1.4 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刺激的设备。
2、电极安置在头皮上用以导出脑电活动地导体称之为电极。
电极的式样较多,各地医院及实验室习惯使用的电极也不尽相同。
头皮电极有针电极、管状电极和盘状电极,特殊电极有蝶骨电极、鼻咽电极及颅内电极。
1.2.1 头皮电极:用于脑电记录的电极应该是良好的导体,易于安置、固定。
最好不给患者带来多少痛苦,即使经过长时间反复使用也不易磨损。
不具备明显减弱信号的特性,不能明显的降低0.5-70Hz范围内的信号。
头皮电极以盘状电极效果最好,针电极因其在头皮下的部位不准确,阻抗高,引起头痛,国际上不在应用,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应用针电极时,必须用一次性电极以避免交叉感染,管状电极因其不易固定已很少使用。
使用盘状电极可以进行长时间卧位睡眠描记,也适宜于意识不清的患者。
24小时以上的长时间监测应使用5%的火棉胶固定。
为了减少噪音,电极必须保持干净,在记录完传染病病人后,采取常规的消毒预防工作。
1.2.2 特殊电极:当普通头皮EEG结果正常或有疑问时,我们常借助特殊电极以发现有意义的异常所见。
鉴于传统头皮电极覆盖区可能只代表不足一半的皮层表面,因此有必要采用另外一些特殊途径去记录特殊脑区的脑电活动。
位于两半球正中以及额叶、枕叶和颞叶下方皮层区不易探及,位于颞叶深部的如海马、杏仁核以及其他大脑深部核团及包围的皮层,再解剖上均远离头皮电极。
为部分解决这一问题,现以设计了多种特殊电极的操作技术,其中有些相对较简单且无危险、无创伤性(如鼻咽电极)另外,怀疑颞叶病变的患者应使用蝶骨电极,提倡针灸毫针作为蝶骨电极常规使用,针灸毫针蝶骨电极应注意高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经典的软线蝶骨电极。
另一些则可能经头颅钻孔,插入深部针电极或置入其他颅内电极。
皮层或深部脑电记录需要开颅且暴露出一定面积的脑组织,使用立体定向仪,以便放置或插入电极。
由于这是一种复杂的操作技术,需要神经外科医师在手术室进行,其目的是确定外科治疗的方法和可行性。
皮层脑电图和深部电极脑电图均主要在专业性诊疗中心进行,不推荐常规使用。
1.2.3 电极安放:应遵循国际临床神经电生理协会推荐的21个电极及其安放部位(早产儿及小头畸形例外);头皮电极的安放点代表大脑各个不同的解剖部位,希望能够广泛的放置以反映不同部位的电位变化。
这些部位包括前额区、中额区、顶区、枕区,前额、中颞和后颞区,还包括额、中央、顶区的中央部位。
重要的是要确保在头皮上不同代表区域的脑电活动均能被记录到,如少于21个电极,就不能覆盖整个皮层脑区。
偶尔需要在标准部位之间增放电极。
但电位差与电极之间的距离有关;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太小,电极安放过于密集则不能有效反映其电位差。
根据国际脑电图学会的建议,目前10-20电极放置法已成为世界通用的标准方法,它简单、合理、基于明确的解剖标志,同时其电极间距相等、对称,便于安置及比较。
国际统一标准有下列几个基本原则:电极位置应根据颅骨标志经测量加以确定,测量应尽可能与头颅大小及形状成正比,电极的标准位置应适当地分布在头颅的各个部位。
电极名称应结合脑解剖部位名称,如额、颞、顶、枕等,这样可使技术人员掌握了解。
相关脑区各解剖部位电极应代表和体现各个脑皮层区的功能。
代表数码头皮电极的代表数码国际通用阿拉伯数字;左半球为奇数,右半球为偶数。
A1和A2代表左右耳垂(无关电极)精确测量按比例安置电极才能称之为10-20系统。
1.2.4 在操作前对电极的阻抗进行常规检查,待电极安装好后应测定电极与头皮之间的电阻值,一般要求在20Ω以下,通常不应超过5Ω。
当记录时出现可能的伪差时,应该重新检测电极阻抗。
附:10-20电极安装法(ten-twenty electrode system)作为国际脑电图学会推荐的标准电极安装法已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方法如图1所示;在矢状位上以鼻根(Nasion)和枕后粗隆(Inion)作为基准,在冠状位以双侧的外耳孔为基准,通过头顶正中点(Cz)的连线各分为两个10%和四个20%加以分割。
以Cz为中心,在头顶形成数个同心圆,电极均放置并标记各电极的名称。
在安放时左侧的F3为F7与Fz的中点,P3为T5与Pz的中点,右侧的F4与P4也以同样的方法安放。
10-20电极放置法规范了包括A1、A2左右耳极在内总共为21个电极的标准位置,是脑电图电极技术的一个基本要点。
在近代的脑电图机中电极部位常用数字来表示,便于记忆和设定。
前额区(Fp):位于双眼瞳孔的上方,其连线与鼻根部的距离占矢状位联线的10%。
中额区(F):位于前额区和中央区等距离之点,各占矢状位联线的20%。
中央区(C):位于鼻根与枕后粗隆形成的联线与双侧外耳孔形成的联线的交会点(即百会穴)旁开3cm。
顶区(P):位于枕区与中央区等距离之点,各占20%。
枕区(O):位于枕后粗隆上方(占10%)并旁开各3cm。
前颞区(Ta):位于眼外眦与耳屏水平等距离之点。
中颞区(Tm):位于外耳孔上方(距外耳孔的距离占双外耳孔联线的10%)。
后颞区(Tp):位于枕区与中颞区等距离之点。
额中央(Fz):位于额部中线位置,距离双侧中额区各3cm。
中央(Cz):位于鼻根与枕后粗隆形成的联线与双侧外耳孔形成的联线的交会点(即白会穴)。
顶中央(Pz):位于顶部中线位置,距离双侧顶区各3cm。
3.记录应该明确,EEG检查的目的是为了诊断和治疗。
因此,对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病人进行常规脑电图检查时,一般不应减药、停药,避免导致病情反复及可能出现的癫痫持续状态。
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使EEG产生大量快波而影响判读,可在EEG检查前一天停药,而继续服用其他抗癫痫药物。
例外的情况是在进行外科手术前的癫痫源定位时,需要减药甚至停药以获得发作期EEG为目的,并非常规检查。
1.3.1 导联设计应该遵照指南3。
对导联设置统一要求目的在于,利于比较和交流不同实验室的描记结果。
建议在单极导联中加用平均单极导联,以消除耳极影响。
1.3.2 描记时须写上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描记日期和时间,住院号/门诊号,技术员姓名。
描记前须作定标,同时将所有条件如增益、滤波、时间常数等予以注明。
在每一个导联的起始部均应清楚标明该频道电极连接方法。
附页或会诊单上要记录描记时间和日期,如有癫痫,要记下最后一次发作的日期和时间,患者的意识状态,服用的药物以及其他有关病史。
描记过程中的一切变化,如患者的咳嗽、吞咽、躯体动作、周围干扰等情况尽可能予以注明。
尤其是出现癫痫发作时更应详细记录。
1.3.3 在记录前及结束时都需有定标。
标准电压应适合于敏感的水平,当怀疑某个放大器有故障时,应该重复进行校对。
全部记录笔尖均应在零位,否则可导致定标电压向上下振幅不等和脑波的失真。
每一支笔的笔尖应排列在同一条线上否则可导致位相差。
1.3.4 常规记录时,脑电图设备每支笔的敏感性(增益)应该置于5-10μV/mm 的范围,但常须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增益。
敏感性定义为输入电压与笔偏移的比率。
单位是μV/mm,一般的敏感度是7μV/mm,例如,当一个校正信号为50μV/mm时,导致笔偏移7.1mm。
国际通用敏感性为10μV/mm或7μV/mm.1.3.5 对于标准描记,国际脑电图及临床电生理学会规定尽量不使用交流滤波,单国内受脑电图室设备的限制,可以使用交流滤波,但低频的滤波不应该高于1Hz,相应的持续时间至少为0.16秒,高频滤波不应该低于70Hz.低频滤波低于1Hz,有利于减弱慢波伪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