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中应用匹配之比较
队列研究中的匹配
在队列研究中,匹配也是控制混杂因素的一种方法。如果在设计时进行了匹
配,就无需再分析时控制匹配因素。因为队列研究中匹配因素不再与暴露有关,
均衡了暴露与非暴露组中混杂因素的分布,即在比较组之间均衡了除暴露因素之
外的其他因素(包括混杂因素),保证了比较组间仅有待研究因素(暴露因素)
的差异,这样就消除了混杂,提高了研究的真实性(准确性)。设计时匹配了,
就无需在分析时分层分析了。
虽然从理论上讲,在队列研究中应用匹配可以控制混杂因素,但是由于失访
的存在,往往得不偿失;并且匹配仅在最初入选的研究对象中防止了暴露与匹配
间的联系,但在随访过程中,可能会非随机的发生一些事件,导致在实际观察的
人群或人时中,二者仍可能产生关联;在加上队列研究中匹配的花费较大,使得
匹配在队列研究中并不常用。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匹配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若匹配因素确实是一个混杂因素,那么将引入一个极似
混杂的选择偏倚,引入的偏倚可以通过分层分析加以控制,即病例对照研究中匹
配本身未直接起到控制混杂的作用,控制混杂是靠分层分析实现的。也就是说,
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因素只能保证病例和对照组中混杂分布的均衡性,并不能保
证其在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中的均衡性,而在分层分析时,在每一层内基本上保证
了匹配因素(混杂因素)在暴露组和非暴露组中分布的均衡(当然,绝对保证了
其在病例和对照组中分布的均衡)。这样使得分层分析的效率提高,同时也提高
了研究结果(OR)的精度。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强制的要求对照与病例相似,则使得对照并不是源
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造成了一个极似混杂的选择偏倚。这样,匹配的最大不足
就是提高了研究的内部真实性,却降低了研究的外部真实性。
2011.11.17上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