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媒体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利与弊

多媒体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利与弊

经验交流l teacher@chinaitedu.CR 

多媒体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利与弊 

多媒体是直接作用于人体感官的 

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 

各种媒体的总称。多媒体技术在阅读 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学容量、 

教学效果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阅 读教学中,多媒体呈现的声音、图片、 

文字等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激发 

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教”与“学”结 合得更加紧密,展现了现代信息技术 

的强大生命力。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 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 

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传统 课堂教学中,常见教师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听得无精打采的J『青况,这种沉闷的 

课堂气氛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学生 

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利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生动活泼、声情 

并茂的画面,优化教学氛围。例如, 烟 

台的海 一课展现了烟台海四季不同的 美。新课导入时,教师首先播放一组或 

平静或奔腾的海的画面,使学生感觉仿 

佛正站在海边,聆听着海涛的声音。未 

成曲调先有情,在这样美好的情境中, 

126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03 学生的好奇心如雨后舂笋般萌发。他们 

的阅读兴趣被牢牢地吸引住,迫不及待 

地想阅读文本。 

拓展阅读,提高效益 语文是一门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 

的学科。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阅 读量的增加,知识面的扩展。丰富的知 

识储备有利于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 

解文本。小学语文所选的文章文质兼 美,短小精悍。但有时,缺乏生活经验的 

小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阅 

读的过程中难以产生心灵的撞击,情感 的共鸣。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小学生认 

知世界的缺失,通过相机补充适当的内 容,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文本所包含的 

信息,体会个中感情。例如, 清平乐.辛寸 居》的作者辛弃疾描绘了一幅安逸宁 

和的村居图,从字里行间学生不难体会 

出村居生活的美好。通过补充作者写作 

的背景资料,学生可以了解,这是作者 

在社会动荡不安、自己壮志难酬的情况 下所作,自然也就蕴含了本身对安宁生 

活的喜爱与向往,客观上还反映了他对 

当时黑暗社会的憎恨,深化了学生的阅 

读领悟。又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 孙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周家巷小学 

执教 秋天的怀念 一文时,通过多媒 体向学生呈现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不仅 

介绍了作者的生平简介,还介绍了作者 

的其他作品 我与地坛 、 合欢树》、 有关庙的回忆》等,通过多媒体课件 

这个平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在有 限的时间内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知识传 

授密度,课堂效益也得到了提升。 

走进文本,深化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够通过 

文字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由于生 

活体验的缺乏、想象力的单薄等因素, 学生有时对文字加以“贴标签”式的理 

解,并没有真正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体 验。在多媒体环境中,利用音乐能够将 

教学形式变得更为灵活。音乐能够创 设课堂情境、渲染教学气氛,使学生得 

到美的熏陶,调动内心情感。因此,教师 

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引入恰当的音乐,引 

领学生进入情境,走进文本,深化对课 

文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望月 一文时, 月光照映在江边上的情境如诗如画,但 

对于“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 边……”所描绘的情境,学生并不能完 

全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适时播放一段 音乐,并配乐示范朗读,使学生在音乐 

创造的情境中展开想象,仔细揣摩文字 的妙处,获得美感。抽象的文字在音乐 

的渲染中变得具体、可知可感。 培养能力,彰显个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 

传统的阅读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这种“灌输式”的教学 

相对忽略了学生的主动 、独立性、参 与性、创造性。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 

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 

培养。多媒体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开放、 

交互的阅读环境,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自 我封闭的过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 

生通过共享网络资源,可以不受限制地 发表观点,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形成自 

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比较、 

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得到 了培养和发展。教师还可以建立学习论 

坛或博客,让学生展开联机讨论,全班 

学生针对别人的理解看法,发表各自的 评价,凸显个陛。 

过度依赖,反成弊端 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介入的程度 

越来越高,的确给阅读教学带来了莫大 的好处。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教师 

有时对多媒体过度依赖,不断操纵的 

鼠标,不断闪现的窗口在某种程度上弱 

化了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教材研读能 力,也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剥夺 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吾机会,主要表现为 以下几点。 

1.看“电子书”,代替学生阅读 

多媒体极大地满足了现代教学的 需求,教师也常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重 

点、化解难点。但现下,有些教师将课文 

内容完全照搬在幻灯片上,学生仰头看 屏幕,看了前面忘后面。有些应该让学 

生通过朗读、默读仔细品味的语言,学 

生在屏幕上匆匆读过,没有思考、揣摩 的时间,反而影响了阅读的深入。还有 

些教师,直接将教学重难点呈现在屏 

幕上,让学生直接识记。这种方法肢解 了文章内容,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仍然逃不出“灌输式”教学的嫌疑,不利 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2.呈现图像,束缚学生想象 

为了给学生阅读创设良好的情境, 教师常常呈现画面或视频,还原文本所 

描绘的情景。有位教师在教学 荷花 

时呈现了一幅荷花千姿百态的画面,学 生看后赞叹不已。但当他要求学生想象 

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时,大多数学生只 能描述刚才画面中呈现出来的情景,缺 

乏自己的思考和语言。学生的阅读还不 充分,理解还没有水到渠成,教师就开 

始让学生欣赏画面,殊不知,相对画面 

来讲,文字更能够让人产生无限的遐 

想,获得独特的体验,这也是文字的生 命力所在。如果教师提前呈现画面,将 teacher@chinaitedu ca经验交流 

意境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的想象力 

将被束缚,思维也得不到发展。如果这 

位教师能够先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 想象荷花的美,当教师呈现画面时,学 

生一定能够从画面中看到更多的荷花。 3.过度使用,淡化学生交流 

多媒体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越 

来越频繁,无论是大型课还是小型课 都少不了多媒体的身影。有时,教师 

会在学生静心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 书上有的内容却要求学生看投影,该 

学生自己读书时却播放录音范读等, 

此般情景在课堂中并不鲜见。这样的 课堂看起来热闹,但静心思考,学生 

真的走进文本了吗?有利于学生独立 思考吗?有些教师的课件做得精美缜 

密,为了让课件准确无误地演示,心 

里默想着下一步的操作,对学生的发 言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整堂 

教学在课件的提示下串讲完成,弱化 

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此外,多媒体技术所呈现的知识 

在课堂中过于机械,不能反映学生在阅 读中的自主生成;有时使用的动感图片 

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同时也会分散 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专注文本阅 

读。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合理把握多 

媒体使用的尺度和方式,只有正确使用 

才能发挥其本身的优势,更好地优化教 学,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03 12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