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利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被语文教师推崇,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宠儿,它以其方便、快捷、一目了然的特点被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给语文课堂增色不少。
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
只有正确的看待利弊才能扬长避短,合理运用,让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从而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优势弊端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本文将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行阐述,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多媒体。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图文并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经科学研究,图画、声音、颜色等都对观察力和记忆力有所影响。
在学生中辅以适当的声音、图片,利用不同颜色的文字,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
多媒体将声音、图片、文字、颜色等结合在一起,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知识呈现在学生眼前,多渠道全方位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老师在讲解课文《詹天佑》中的“人”字形铁路的工作原理时,若光靠老师的口头讲解、难以让学生清楚明白。
但运用多媒体播放火车是如何在“人”字形铁路上行驶的动画,就可以帮助老师轻松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比起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书本文字的局限,将文字与视听结合,通过感觉器官,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
2、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小学生展示一个
美好的世界。
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让学生有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小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
多媒体教学中所体现的艺术性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
因为多媒体教学是综合多种教学手段的,那么它所传递的内容就不是单一的,除了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还有其它的方面,比如音乐的欣
赏,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都能传递信息,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如在“三、八”妇女节前,我让学生写《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但容易写空话、套话。
为此,我把学生带进《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从VCD 碟片中转录的《懂你》,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
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4、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
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
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
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
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
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
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弊端
1.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
力。
这种能力主要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
文字在每个个体的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
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果老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殊不知老师这种教学是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
说到底,这只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育。
语言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休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
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
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
2.不利于学生的精品细读
学习语文不仅需要广泛阅读,更需要精品细读。
叶圣陶先生说:“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
”非精品细读无以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美;非精品细读无以理解文学作品深邃的思想;非精品细读无以领略作品艺术的高超。
但多媒体利用声、象和有关文字给了学生太多的启示,学生往往不用细读课文就已经能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而且多媒体的课件一般容量都很大,学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去悟读课文,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怎能取代披文入情的体味?也许有些老师会说:学生课前或课后可以品读课文。
但这只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厢情愿罢了,因为我们都知道在这么一个时代,这么自觉的学生毕竟太少了。
快餐文化的影响,相信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会有诸多的感慨。
3.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多媒体技术一般以课件的形式走进语文课堂,它包含众多的链接和交互,拥有很多的音响和丰富多彩的画面,容量极大,学生很容易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
同时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
我在多次听多媒体语文教学观摩课时有这样的感觉:当出现美丽的画面或动听的声音时,学生会发出美的惊叹,然而他们徜徉其中时,却忽略了这些东西与课本的关系,而只是单纯地来欣赏,往往需要经老师提醒才回过神来,否则,自制能力差的学生会在某个环节流连忘返,而教师却已经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因而可能会出现教师讲得很投入,课件制作的也很精彩,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同样一篇课文,用10分钟时间预习,一个班级是
借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边看图象,边听课文录音,同时还有课文文字的滚动出现;另一个班级是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0
分钟过后,检测发现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效果后者比前者好得多。
的确如此,要预习一段文字,既要看画面,又要看文字,还要听录音,大脑能反映得过来吗?
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
注释和参考文献:
◆丁金叶.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
2004-09-23.
◆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利弊——《科技信息》2011年2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