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如何判读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图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图多以森林的变化为载体,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森林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森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图1 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示意图
图2 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示意图
1.明确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在判读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图时首先要掌握不同地区森林的生态效益,如山区和水源地的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干旱地区的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城市内的森林具有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音的作用;森林还具有调节大气成分、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掌握不同地区森林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山区森林的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石漠化,进而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等问题;干旱区森林的破坏会导致土地沙化等问题,进而导致整个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3.针对具体图分析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及森林破坏后的影响
如图1大量种植速生桉后,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沼泽、天然次生林、灌丛减少,环境恶化等。图2中植被减少,导致河流流量变化幅度增大,易出现洪涝和干旱等灾害。
【典型例题】
(2016·湖北浠水实验高中月考)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的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征。下图示意植物截留总量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据此回答1~2题。
1.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 )
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 B.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
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 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
2.从地域分异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 )
A.春季的东南丘陵 B.夏季的黄土高原 C.秋季的山东丘陵 D.冬季的天山山脉
思维过程
1.从文字材料获取信息
由题干“植物截留雨水的总量与降雨历时、降雨量多少和植被茂密程度等有关”,可知相同降雨历时,降雨量越大,植物截留总量越大;相同的降雨量,降雨历时越长,植物截留总量越大;植物越密,植物截留能力越强,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A
练习:
(2016·东北三校联考)下面图2为图1中甲农业开发区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甲农业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
①洪涝灾害频率增加 ②气候由干暖变为湿热
③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④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
①扩大开垦面积,充分挖掘林地的生产潜力 ②退耕还林,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③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绿色农业 ④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16·南昌模拟)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功能是( )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净化地表径流 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 )
A.可以减轻劳动强 B.可以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可以观赏梯田美景
(2016·南宁模拟)红树林为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能够受到潮水周期性浸淹的海岸地带)的木本植物群落,通常生长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关于图示海岸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稀少 B.热带地区,砂质海岸
C.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D.温带海滩,降水丰沛
6.图示植被的主要功能是( )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下图为云南路南石林不同植被下,土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示意图(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溶蚀作用越显著),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如果水分条件相同,土壤、岩石最容易被溶蚀的是( )
A.无植被耕地 B.人工草地 C.柏树林 D.天然草坡
8.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沙化 B.泥石流 C.石漠化 D.滑坡
9.为解决上述环境问题,当地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效果比较好的是( )
A.退耕还草 B.退耕还林 C.平整土地 D.推广太阳灶
(2015·泉州质检)下图示意1990~2010年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森林面积净变化(单位:百万公顷/年)。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图示世界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带来的影响 ( )
A.二氧化碳减少 B.全球降水增多 C.冰川体积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11.导致亚洲森林面积净变化的原因最可信的是( )
A.伐木与深加工 B.开发矿产资源 C.从毁林到造林 D.严禁砍伐森林
(2015·海南中学期中测试)下图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占世界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约8万km2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2.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包括( )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②受南赤道暖流的影响 ③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④平原面积广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 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 D.开辟大型农牧场
(2015届贵州贵阳市高三8月摸底地理试卷)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读图a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B.地势平缓,排水不畅
C.大气降水稳定,季节变化小 D.有湖泊水连续补给
15.读图b种植速生桉后当地环境影响变化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速生桉使地面蒸发加强,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B.速生桉涵养水源能力强,使沼泽面积扩大
C.速生桉保持水土能力强,使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林更加发育
D.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使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
(2015届山东省济南市2月高三教学质量调研)东南亚的热带雨林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下图为东南亚地区油棕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6.依据资料推断( )
A.油棕种植注重社会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B.热带雨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
C.为保护雨林生态,农业生产宜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
D.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相互矛盾,不可协调
17.油棕产业链中( )
A.油棕种植业属小型自给自足农业 B.油棕产业链常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
C.方便面生产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D.棕榈油榨取工业宜应靠近原料产地
(2015届福建省漳州市四地六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10月)地理试卷)下图为“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向的草地退化率分布图”,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两题。
18. 据上图判断,退化率最严重的坡向是 ( )
A.东坡 B.南坡 C.西坡 D.北坡
19. 对图示信息解读和分析,正确的是 ( )
A.草地退化率与海拔高度总体呈负相关
B.退化率高的坡向光照条件一般较差
C.当地居民活动主要在4 700~4 900米左右的南坡附近
D.当地居民冬季放牧会选择北坡草场进行
(2015届河南省临颍一高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下图为“不同密度防护林对降低风速的效果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0.为大范围减弱风力,并做到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宜采用的防护林密度是( )
A.极密 B.密 C.中密 D.稀疏
21.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矿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B.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D.东北平原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
下图示意1990~2010年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森林面积净变化(单位:百万公顷/年)。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2.图示世界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带来的影响( )
A.二氧化碳减少 B.全球降水增多 C.冰川体积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23.导致亚洲森林面积净变化的原因最可信的是( )
A.伐木与深加工 B.开发矿产资源 C.从毁林到造林 D.严禁砍伐森林
(2014·新课标Ⅰ卷)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
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
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
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24.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5.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