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第二批大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类项目
申请评审书(匿名)
课 题 名 称: 公益诉讼问题研究
课 题 类 别:( C )
A哲学类 B经济类 C法律类 D社会学类 E教育类 F管理类
共青团哈尔滨工程大学委员会制
2013年08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公益诉讼是 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美国在经历剧烈的社会变革后广泛使用的术语。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有关公害、灾难,及消费者、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纷争不断产生,不论是直接对人侵害,例如生命、人体健康、财产的伤害毁损,或是间接对人侵害,例如居住环境的污染,都会因为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及规模庞大,使受害范围及程度扩大,其受害者人数由数十人至数十万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亦使传统的民事诉讼中的“原告适格”理论和“直接利害关系原则”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对于特定的私人利益,现实的受害人可以通过传统的民事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公共利益由于传统的当事人适格理论的限制而无法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 这就对以民事诉讼为代表的传统诉讼机制提出了一个最现实也是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诉讼机制如何与时俱进并有效保护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内涵的、新型社会的、集体的和分散的权利和利益。基于对上述特殊社会背景的积极回应,各种尝试改革方案不断推陈出新,而公益法和公益诉讼便是改革措施之一。
对于代表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和法律现象的公益诉讼,国外对其概念鲜有明确的界定。美国一般称为“公法诉讼” 、 “公益诉讼”等。澳大利亚、印度等多称为“公益诉讼” 。 近年来,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和法律现象,成为当下中国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与表面上的繁荣景象相对应的,是我国公益诉讼发展在整体上依然停留在概念促销层面,还没有触及那些应当被认真对待的实质性问题。最值得反思的是:究竟什么是公益诉讼?可以说,对公益诉讼概念的准确把握不仅是构建中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石” ,也是展开公益诉讼具体研究的前提条件。
当下,国内学者对公益诉讼概念的态度是比较暧昧的:一方面,在各种著作、文献和实践中,把它作为不言自明的概念进行频繁的使用;另一方面,则对该概念的内涵掌握得非常模糊。
因此,我们仅能从宏观层面勾画出学者们对公益诉讼概念理解和认识的整体图景:
第一种观点称之为经济公益诉讼论。 持该观点者认为:公益诉讼是任何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授权,就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处理违法行为的司法活动。同时,经济公益诉讼可归结为一个解决经济违法者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于一体的制裁
手段一体化的万能诉讼程序。第二种观点称之为行政公益诉讼论。持该观点者认为:公益诉讼的提
法是中国行政法学者的独特贡献,域外均未有相关阐释者,公益诉讼实际上是行政诉讼的一种。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 即便民事诉讼涉及公共利益,也应属于民事诉讼,而非公益诉讼。第三种观点称之为二元公益诉
讼论。公益诉讼分为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
公益诉讼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态势,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概念化的方式去看待公益诉讼的国际化。实际上,公益诉讼的世界性并非一个新现象,确切地讲,而是一种对待公益诉讼的视角。
因此,任何试图为公益诉讼提供某种单一的、跨文化的制度范式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或者更
精确地说,公益诉讼不应当被定格为某种固化的制度,如所谓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民事公益诉讼
制度或者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等,把它作为以社会正义为主题、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价值理念、全面审视和解决现行的法律与社会问题的方法论,或许更为贴近公益诉讼的本意。
基于上述, 我们不妨为中国公益诉讼定位和立法模式做如下展望:公益诉讼无论是在价值理念上,还是在具体诉讼程序和规则上,都根本有别于传统诉讼机制。近年来,大陆法系一些国家和
地区系统推出公益诉讼的专门程序立法或审判规则,已经被提上立法或司法改革的日程。中国公益诉讼定位和立法模式的选择,既不能人云亦云地把公益诉讼简单置于现行某个诉讼法作内部化处理,也不能在相关诉讼法改革尚未跟进的背景下而一贯依赖司法解释。恰恰相反,基于“实体权利是诉之利益的基础”之根本要求,并基于公益诉讼特有的价值理念,我们不妨为中国公益诉讼定位与立法模式提供一个不同于私法与公法的社会法视角,把公益诉讼置于社会法视野下,深入探究作为实体法的社会法与之所对应的程序法公益诉讼两者之间的紧密勾连,遵循在实体法中作程序性规定的国际趋势,沿着由点及面和不断整合的改革路径,逐步建立健全中国公益诉讼的特有机制与诉讼体系。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及前期研究基础情况
1)文献研究法。参考图书馆相关图书及近期报刊、杂志。
2)信息分析法。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以网络交流和学术讲座为主,以网络为手段和媒介,获得时下有关公益诉讼的最新新闻与动态。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将信息分类汇总,藉由指导老师升华。
3)对比分析法。对比国内与国外对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的看法与措施,从而另辟蹊径,立足于更加独特且广阔的视角分析与解剖当今社会大形势下,公益诉讼的需求度与必要性。
4)数据分析法。以亲身实地调研得出的信息与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以更加深入的眼光看待公益诉讼在如今时代中的呼之欲出。
框图说明: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6
计划进度:计划于九月中旬完成所有资料汇总与梳理;于九月下旬完成全部课题研究,并于九月底自我整理新的体会与创新视角所获心得。
前期研究基础:对当今时代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有关公害、灾难,及消费者、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纷争不断产生,包括直接对人侵害,例如生命、人体健康、财产的伤害毁损,或是间接对人侵害,例如居住环境的污染等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例的了解,以及对国外各学者对公益诉讼相关举措的高屋建瓴的获知。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7
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
中期成果:将公益诉讼的必要性与广泛推广实施深入人心,并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
最终成果:为中国公益诉讼定位和立法模式做如下展望:公益诉讼无论是在价值理念上,还是在具体诉讼程序和规则上,都根本有别于传统诉讼机制。近年来,大陆法系一些国家和地区系统推出公益诉讼的专门程序立法或审判规则,已经被提上立法或司法改革的日程。中国公益诉讼定位和立法模式的选择,既不能人云亦云地把公益诉讼简单置于现行某个诉讼法作内部化处理,也不能在相关诉讼法改革尚未跟进的背景下而一贯依赖司法解释。恰恰相反,基于“实体权利是诉之利益的基础”之根本要求,并基于公益诉讼特有的价值理念,我们不妨为中国公益诉讼定位与立法模式提供一个不同于私法与公法的社会法视角,把公益诉讼置于社会法视野下,深入探究作为实体法的社会法与之所对应的程序法公益诉讼两者之间的紧密勾连,遵循在实体法中作程序性规定的国际趋势,沿着由点及面和不断整合的改革路径,逐步建立健全中国公益诉讼的特有机制与诉讼体系。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