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第3期 2012年3月 长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Vo1.22 No.3 Mar.20l2
主流文学的消解与颠覆
论二战后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的冒现与繁荣
张 华,邵 春,柴伟
(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美国主流文学始终占据美国文学的统治地位,二战后,美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使美国文学呈现多元化 发展趋势。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家,包括黑人、亚裔以及犹太裔作家。他们的代表作以 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族裔青少年的成长及文化身份认同,重新界定了美国族裔特色,在 美国成长小说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成长小说;少数族裔;冒现;繁荣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2)03—0318—03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政治的巨大变
革影响着当代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影响 着美国文学成长小说的创作,使二战后的美国成长
小说呈现前所未有的多样性。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 大批杰出的成长小说作家,如德莱赛、维拉・凯瑟、
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法雷尔、塞林
格、福克纳等。少数族裔文学作为弱势文化不断地
与主流文化相斗争与调和,20世纪60年代,由于美 国民权运动的推动,新一代少数族裔作家展露出不
凡的创作才能,包括一大批黑人作家、犹太作家和亚 裔作家,如艾丽斯・沃克、谭恩美等,他们不断壮大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成长小说阵容。在二战后的
半个多世纪里,他们开始活跃文坛,从多角度描写族 裔青少年的生存状态、挖掘族裔历史、重构文化认同
来争取在主流社会的合法地位和权利。这些作家的
作品成了成长小说批评的典型代表,在主题、结构、 人物和创作手法上均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体现出
多样性和不凡的文化价值。
1从抗议到拯救:黑人文学中的成长小说
黑人文学在20世纪经历两次高潮。早在2O世
纪20年代,黑人作家掀起一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
动,长期遭受歧视的美国黑人开始讲述他们自己的
故事,书写他们的经历和生活。二战后,在民权运动
和女权运动的影响下,美国黑人文学再次出现高潮, 以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为代表的一些作 家在40年代里出版了一系列黑人“抗议小说”,包 括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Native Son,1940)H J。
理查德・赖特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美国黑人作家,
《土生子》的主题是种族问题,一方面突出了黑人的 暴力抗争,另一方面为这种暴力抗争提供了辩护。
小说中年轻的主人公比格(Bigger)用暴力来自卫, 用暴力来争取自己的权利。暗示更多的年轻一代黑
人将会像比格一样,用暴力来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
捍卫自己的权力。
50年代以后,以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 win)和拉尔夫・埃里森为代表的黑人作家摆脱了
40年代“抗议小说”的模式,更多地突出友谊、亲情
和宗教赋予黑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詹姆斯・鲍德
温(James Baldwin)的《向苍天呼吁》(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1953) 』,讲述一名14岁敏感内向的
男孩约翰・格兰姆斯,憎恨继父的专横,在自己生日
那天与继父发生激烈争吵,然后到教堂参加祈祷,好 友、母亲、姑姑一直陪伴着他。在经历了复杂的思想
斗争后,终于战胜了心中的迷惘,在家人的陪伴下安
宁地回家。这部小说突出黑人生活中宗教的拯救力
量和宗教给予黑人的生存勇气。从另一个角度来 看,这部小说也揭露了牧师的虚伪和专横。欧文・
豪 ] 评论说,没有哪一部美国小说如此生动地揭示
了受压迫的少数种族通过宗教盲信加重对自己的压
迫。詹姆斯・鲍德温的另一部作品《假如比尔街会
收稿日期:2011—10—1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11554023) 作者简介:张华(1979一),女,山东即墨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邵春(1959一),男,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美国
文学研究。
第3期 张华,等:主流文学的消解与颠覆——论二战后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的冒现与繁荣 319
说话》(1974)也以爱是忍受痛苦和折磨的精神支 柱为主题。小说分为两个部分,“我灵魂的苦恼”和
“天堂”。19岁的女主人公蒂什的未婚夫方尼被诬 告有强奸罪,蒂什积极为他请律师,指控警察的种族
主义。故事结束时,蒂什的分娩成为她经历成长的 仪式。美国5O年代最佳黑人小说是拉尔夫・埃里
森的《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1952)。这部小 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在遭遇了一系列挫折后
慢慢获得独立,认识到黑人应该做自己的主人。重
新认识自己,是其自发产生的顿悟。小说中的死亡 和再生都有深刻意义,《看不见的人》以其丰富的象
征性,已经成为现当代美国文学中经久不衰的典范。 6O年代,美国黑人文学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成
长小说问世,如美国黑人女作家波・马歇尔(Paul Marshal1)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棕色姑娘、棕色砖房》 (Brown Girl,Brownstones,1959) 。在这部小说
中,主人公赛丽娜从她的父母、妓女苏吉和美发师汤
普森等人身上领悟到不同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 为人处事的原则。这部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叙事
策略很独特,主要探讨种族问题和文化冲突下的成 长与困惑。另一位黑人女作家玛亚・安吉罗,她根
据自己童年的经历,创作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我知
道笼中鸟为何歌唱》(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1969) ,这也是一部以家庭生活为主要背景
的成长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主人公马格丽特 在与社会的接触和碰撞中,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人
生,学会了生存。小说集中探讨以女性为主人公的
成长小说中的恋爱与性问题,是反映美国社会性问 题的一个突出范例。
美国当代杰出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非裔女作家,因其
卓越的创作才华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
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性。《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s,1970) 是莫里森的成名作,可以说它
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批判种族社会对弱势群体生 存、发展的挤压。从叙述者克劳迪娅的角度看,它是
一部成长小说,在旁观了佩科拉怎样被生活逼向绝
路的历程后,克劳迪娅加深了对命运、对自我、对社 会的认识,从而长大成熟。小说以独特的叙述视角、
缺失的引路人来反映黑人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
种族问题和家庭问题。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 (Song of Solomon,1977)认为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有
得有失的过程。一方面得到更多的知识、更大的长
进、新的朋友和伙伴;另一方面又在失去,失去无忧 无虑的童年,失去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失去过去的
伙伴,甚至失去亲人。
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的《紫色》(The Color purple,1982)以第一人称叙述恋爱与性问题。
小说的作者和主人公均是女性,在小说中创造了一 个全新的女性形象。 黑人文学中的成长小说,大都以积极的、辩护的
语气叙述黑人青少年成长的困惑和遭遇的打击,二 战后,很大一部分黑人作家的作品中,都以反映黑人
青少年在种族社会的艰辛成长为主题。一些作品中 的人物尽管年龄偏大,但也属成长小说之列。
2 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亚裔文学的成长小
说
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困惑是青少年成长的一 个突出问题,成为多元文化格局下的美国成长小说
的一个普遍主题。在各个边缘种族的青少年中,由 于亚洲文化与美国文化差异巨大,因此,亚裔青少年
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最为突出。 日裔作家约翰・冈田(John Okada),是二战后
第一个表现文化身份问题的美国亚裔作家。他的小
说《不一不仔》(No—no Boy,1957)以二战期间日裔 美国人的遭遇为背景,描写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日 裔青年希望把自己看作美国人,却不被美国主流社
会接纳的身份困境。小说出版后颇受冷落,直到七
八十年代经过亚裔美国文学的宣言书《哎咿!》(Aii— ieeeee!)的推荐,现在已成为亚裔美国文学的经典。 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第一部小说《喜
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表面上看是讨论 母女关系上的代沟问题,实际上是讨论华裔文化和
美国文化差异与冲突的背景下,第二代华裔成长过 程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小说中四对母女的冲突
代表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以晶妹为代表 的四个女儿总是想要强化自己的美国身份。这种文
化差异的冲突最后达到消解与融合,四个女儿在认 同了文化身份的基础上,达到精神的平和。华裔作
家任碧莲(Gish Jen)的《梦娜在向往之乡》(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1996) J,同样表现移民的后代
在文化身份认同上的两难选择,但任碧莲和谭恩美
选择的路径完全不同。她笔下的女主人公梦娜虽然 生长在华裔家庭,在身份认同上却没有选择华裔文
化,也没有选择美国主流文化,而是选择了第三条道
路,加入了犹太教。她认为无论家庭背景如何都可 自由地选择信仰,她摆脱母亲的羁绊,去塑造新的自
我。表面上是对家庭和华裔文化的背叛,实际是对 320 长春大学学报 第22卷
多元文化的高度认同,认为不同文化身份的人要学
会共生共荣。这一时期涌现的华裔作家作品还有赵
健秀的短篇小说《祭祀食品》(Food for All His Dead, 1962)及短篇小说《是的年轻的父亲》(Yes Young
Daddy,1970),主要描写年轻主人公要冲出狭小的
唐人街,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陈耀光的短篇小说《野 兔》(Jackrabbit,1974),反映了华裔男孩构建自我
身份的历程;徐忠雄(Shawn Hsu Wong)的《根基》 (Homebase,1979),也是反映年轻华人寻找身份的
小说,描写新旧两代人思想的差异和年轻人的叛逆;
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1975)等等,都是反映华裔青少年
成长和身份建构的经典作品。
3冲进主流:犹太文学中的成长小说
犹太民族及其文化长久以来在欧洲一直被边缘
化,受到欧洲各国的种族歧视和种族迫害。二战后, 以第一代移民为主的犹太人开始描写他们艰难生存
的经历以及对犹太文化的眷恋,这些作品中普遍存 在着青少年成长叙事。 迈克尔・戈尔德的《没有钱的犹太人》(Jews
Without Money,1930),反映犹太人在新的环境中遭 遇生存困境和社会歧视。犹太裔代表作家J.D.塞
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麦
田里的守望者》(Catcher in the Rye,1951),是20世 纪50年代成长小说的经典,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
作。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主要讨论男性青少年主 人公面临的家庭、恋爱与性的问题。主人公霍尔顿
反叛成人世界的虚伪和邪恶,而陷入迷惘、失落和沮
丧。霍尔顿同情弱者、渴望真诚、渴望友谊,但他不 得不住进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反映了主人公成长
过程中友谊的缺失以及在现代文明面前他的无能为 力。从主人公的价值取向和性格特征,我们看到他
身上闪耀着犹太文化精神。 另外一些犹太作家将犹太和美国两种文化和两
种生活结合起来,创作出兼有犹太文化特色和现代 西方文化特色的作品。如第二代犹太作家代表伯纳 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的《店员》(The Assistant,1957)和短篇小说《魔桶》,诺贝尔文学奖
得主艾萨克・辛德半个世纪前写的小说《哈德逊河
上的影子》,索尔・贝娄的《奥吉・玛琪历险记》 (The Adventures ofAugie March,1953),菲利普・罗
斯(Philip Roth)的《波特诺伊的抱怨》(Po ̄noy’S Complaint,1969)和《犹太人的皈依》(1959)等。此
外,这一时期涌现的犹太裔作家还有阿瑟・米勒、诺 曼・梅勒、欧文・豪等,他们虽面I临生存的困境和严
峻的文化冲突,但美国犹太作家大都努力超越文化 的界限,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和精神困境。
4结语
二战后,美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影响着青少年 的成长,给他们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带来新的问
题、困惑和挑战,也赋予了成长小说丰富而鲜活的创
作素材。这一时期,少数族裔成长小说的大量涌现, 使20世纪的美国成长小说呈现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造就了美国成长小说的繁荣和多元化发
展。这些族裔小说家以他们自己的独特方式和独特
视角,抒写了少数族裔青少年的成长困境,如青少年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的动摇、彷徨、反叛、与社会权 威的冲突等。他们为族裔文学争得一席之地,为美
国成长小说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艺术瑰宝,他们的 作品逐渐消解和颠覆美国主流文学的统治地位,赢
得全世界读者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参考文献: [1]Wright Richard.Native Son[M].New York:Harper&.Row, 1940. [2]Baldwin James.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M].New York:Lau— rel Press,1985. [3]Howe Irving.Black Boys and Native Sons[J].Dissent,1963 (10). [4]Marshll,Paule.Brown Girl,Brownstones[M].New York:The Feminist Press,1981. [5]Angelou Maya.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M].New York:Bantam Books,1993. [6]Morrison,Toni.The Bluest Eye[M].NY:Washington Square Press,1970. [7]Jen,Gish.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M].New York:Alfred A.Knopf,1996. 责任编辑:柳克
Diss0lviIIg and Subverting of American Main-stream Literature —The Occurrence and Prosperity of American Minority Initiation Novel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ZHANG Hua,SHAO Chun,CHAI 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Daqing Normal University,Daqing 163712,China) Abstract:Ahhough American main—stream literature occupies the dominating position for a long time,the great economic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make American literature present diversified developing tendency.In this period, ots.of outstanding mi- ty i血i i。n n【)vdists印pear,induding A衔can‘Ame an,Asian aJ1d ewish tl瑚。 ir repre 。“ ive :: i rI1the imr inorit,ydolescents growth and cultural identity on the basis of their special perspectives of lite experaence and cultural nd he novel a back 0u ・ l r s redefine the chaTlacteristics 0f American minority,occupying crucial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initiation stories・ Keywords:initiation story;minority;occurrence;prosper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