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探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几点体会,概括为:以国家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强学术创新的动力;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实现社会科学技术化;搭建人文社科研究平台,组建人文社科创新基地;以解释解决问题为目标,促进科研成果社会化。

一、以国家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强学术创新的动力1.国家和社会需求是学术创新的强大动力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学科建设要突出特色。

凝练学科研究方向,除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及利用比较优势,培植特色学科外,应充分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切实研究和回答社会现实问题,推动理论和学科的发展。

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是确立主导学科的基本前提。

通过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近十年来许多学校的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都相继取消或者改名,对“科社”名称都避之不及。

但是我们抓住“科社”这个全国重点学科、这个品牌,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及时转型,挖掘学科的新内容、赋予新内涵。

在政治学这个一级学科上相继挖掘出政府经济学、地方政府学、中外政治制度、政治社会学、考选制度、电子政务等特色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学科发展势头良好。

再如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协会、同业公会等中介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近代史研究所适应这一需求,以历史学为龙头,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选准以近代中国商会和同业公会为研究方向,将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2.研究者与需求者进行零距离接触为了更好的满足需求,研究人员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供给者,应走出书斋,尽可能地与需求者进行零距离接触和交流。

对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丁烈云零距离交流是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

由于知识、技术等科研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具有预测性、潜在性特点,因此,科研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零距离交流越多,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的机会就越多,对研究者而言,也就越容易获得科研项目。

如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教师与需求者之间有三种直接交流形式,一是研究者一年之中有超100天的时间深入农村调研,开展田野研究;二是创办“中国农村研究网”,每天的点击量将近3万人,许多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通过网络提出问题,中心组织教师和研究生在网上解答问题,通过网上答疑的方式,研究人员可以获知现在农村哪些是热门问题、哪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三是通过在10多个省建立的调研基地获取信息。

正是通过与需求者多种方式的直接接触与交流,该中心的科研工作始终围绕“三农问题”,追随和把握住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时代脉搏,不断调整和确立起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科研方向和重点,取得了突出成绩。

近年来,有3篇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还有1篇获得提名奖,3项科研成果获“五个一工程”奖,并产生了1名长江学者。

3.科研管理者要向专业化发展,向科技经纪人转变科研管理是一项专业很强的工作。

科研管理者要避免对科研项目只进行静态、被动的管理,避免只关注研究人员(知识的生产者)。

科研管理者要转变观念,适应科研管理创新的要求,向专业化发展,向职业科技经纪人转变。

职业科技经纪人一方面要了解教师的学术专长,了解学科优势,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对外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项目,并整合校内研究力量,高质量地完成项目,真正成为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的组织者、协调者和经营者。

科研管理人员转变角色、面向社会需求后,思路就会更开阔,争取项目的能力就更强。

如我校文科研究项目过去只能去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管理部门争取,现在可以去财政部、科技部、文化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等部门争取项目。

二、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探索社会科学技术化1.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组织跨学科的团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跨门类科学与技术整合化;二是科学与技术一体化;三是工程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工程化。

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如环境问题,基因克隆问题,已远非单纯自然科学所能涵盖,而是与社会科学相互交织盘根错节地融合在一起。

以三峡工程为例,三峡工程静态投资900.9亿元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库区移民工程400亿元。

库区移民工程投资接近总投资的45%,这是工程技术社会化的体现。

再如夏商周断代史工程,这本是一个史学课题,但在研究中涉及到人文科学,包括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天文学、年代测定技术等等。

其课题研究人员是来自全国32个科研院所与著名高校的200余位专家。

这是社会科学工程化的体现。

由此可见,现有的很多大型项目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是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工作者紧密合作的成果。

2.学科交叉与融合是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内在要求交叉与融合表现为不同层面。

在基础科学层面,这种合流表现为研究方法上的趋同;在应用科学层面,这种融合反映在科学内容的相通上。

二者之间已经或将要产生一大批边缘交叉科学或综合科学,有人称之为“自然的社会科学”或“社会的自然科学”。

在工程技术层面,这种融合体现在“自然的社会工程”或“社会的自然工程”的大批涌现上。

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很多都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

这一特点在百年来诺贝尔奖的获奖情况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从1902-2002诺贝尔奖获得的总数为334个,其中学科交叉与融合方面获得的有137个,占41.02%。

交叉与融合又会产生了一些新的学科。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融合产生了计量经济学、管理科学、计量地理学、数理逻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交叉融合产生了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产生了人口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现代物流控制工程、工程技术经济学、城市规划建筑学、信息法学。

更多的学科交叉又产生了环境科学、心理学、资源科学、脑与认知科学、空间海洋科学、农业系统工程学。

很多新兴学科都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

3.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我国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战略机遇。

人文社会科学要实现创新发展应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个重要机遇。

以教育信息化为例,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走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前列,成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

几年来,我校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寻找学术创新新的增长点。

一是教育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建设“教育信息化平台”,研制开发了智能教育平台、流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等。

二是历史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建设“数字历史”,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把历史中的各种复杂内容及细节复原再现出来,打破了传统史学的书本载体形式,具有真实性、形象性、艺术性等特点。

三是语言文字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开展“中文信息处理研究”。

三、搭建人文社科研究平台,组建人文社科创新基地现今基地建设有三个“金字塔”:一是实验室系列,包括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二是工程中心系列,包括省部级工程中心、科技部工程中心、国家工程中心;三是人文社科基地系列,包括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国家社科基地。

前两个“金字塔”经多年建设已初具规模,而人文社科基地“金字塔”正在努力建设中。

2004年,我国重点高校“985”二期建设中新增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

周济部长在“985工程”二期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专门指出:“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和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相提并论,是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的一个重大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自然科学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华中师大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方案。

通过实施校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人文社会科学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学科、整合基地、整合人才,努力寻找一条以交叉学科建基地、以综合基地纳人才、以优秀人才引项目、以特色项目促创新的道路。

1.以交叉学科建基地人文社会科学信息化服务平台项目的提出旨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推动,是人文社会科学信息化的体现。

人文社会科学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新的手段与方法,将进一步开拓人文社会科学新的研究方向,促进学科的交叉,逐步建立更多具有华中师范大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目前,该平台以三个国家重点学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产主义运动、中国近现代史、汉语言文字学)为基础,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政治学、艺术学等优势学科。

2.以综合基地纳人才该平台是高层次的综合性的基地,包括4个部级基地,3个省级基地。

平台具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人文社会科学构建的开放式信息化平台,积极主动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因此很快就吸纳了学校各学科的优秀人才。

其中包括1名院士、两名资深教授、1名长江学者,百余名教授。

总之,该平台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构建新型的人文社会科学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激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力的引导机制和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调控机制,以及具有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运行机制。

用信息化的手段改造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通过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提升其创新能力,实现开展高水平源头创新研究、形成研究团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综合目标,同时为人文社会科学产业化提供一种新途径,顺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潮流。

四、以解释解决问题为目标,促进科研成果社会化精神产品的研发与转化是学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要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要在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面向社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精神产品)的转化,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1.政(府)研相结合大学要了解国家的需求,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

针对社会重点、热点问题,我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提出的咨询报告,得到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的修订提供了重要参考。

2.社(会)研相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源于社会、也要服务社会。

研究人员应直接参与和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改革。

如我校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在武汉市、宁波市等地建立了实验研究基地,参与、指导社区体制改革实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