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倾斜煤层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急倾斜煤层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Serial No.531 July.2013 现代矿业 M0RDEN MINING 总第531期 2013年7月第7期 

急倾斜煤层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徐健 覃世福 李小亮 卫 (1.外生成矿与矿山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2.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研究中心) 

摘 要基于四川某煤矿急倾斜煤层综采工作面回采巷道条件,结合巷道内支柱支护阻力以 及巷道变形量的观测结果,分析了急倾斜煤层回采巷道的变形特征。得出以下结论:回风平巷围岩 变形量比运输平巷围岩变形量大;围岩变形量随距工作面距离的减小而增加。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综采工作面 巷道变形 围岩变形量 

Research on Mine Pressure Behavior Regularity of Mining Tunnel in Steep Coal Seam Xu Jian , Qin Shifu , Li Xiaoliang , (1.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Exogenic Mineralization and Mine Environment, Chongq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2.Chongqing Research Center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Resources and Safe Mini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dition of mining tunnel of steep coal seam fully—mechanized face in a coal mine in Sichuan province,combined with observation results of pillars support resistance in tunnel 

and deformation of tunnel,deformation features of mining tunnel in steep coal seam were analyzed.The rela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deformation of return airflow tunnel is larger than 

haulage drift.Meanwhile,surrounding rock mass deform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distance to working face 

decreases. Keywords Steep coal seam,Fully—mechanized face,Tunnel deformation,Surrounding rock mass 

deformation 

急倾斜煤层是指倾角大于45。的煤层。急倾斜 煤层总储量和历年产量虽然在我国仅占5%左右, 

但南方地区80%的矿区赋存有急倾斜煤层,矿井数 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重点矿区有20多处 

100多个矿井为急倾斜煤层的开采,急倾斜煤层的 矿井数约占全国重点矿井数的1/6。急倾斜煤层矿 

山压力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仍然有许多 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 由于急倾斜煤层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较大的地质 运动,巷道围岩经常会遇到不稳定的地质构造带,因 

此,许多矿区难以控制大倾角回采巷道围岩的变形, 

急倾斜煤层由于其煤层倾角大,赋存不稳定,一直是 采矿技术中的难题_4 。本文对四川某煤矿3211工 

作面回采巷道变形进行观测分析,得出了急斜煤层 

徐健(1985一),男,硕士,助理工程师,400042重庆市渝中区 长江二路1779号。 开采巷道的变形规律。 

1 回采巷道变形观测 该煤矿3211工作面位于打锣湾背斜西翼569 采区之下,为一单斜构造,区内构造主要受打锣湾背 

斜控制,从机风巷揭露情况分析工作面内不存在次 级褶曲。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主要包括 :超前 支承压力,回采巷道围岩变形量。观测站布置在 

3211工作面的两个平巷中(测站布置如图1所示), 每个测站在围岩表面布置3个相对位移观测剖面。 

围岩变形量测点采用“十”字布置。采用ZDY.II A 

型单体支柱压力记录仪进行连续监测,ZDYJ.11型 红外数据采集仪采集支柱阻力数据,位移测杆间断 

观测围岩移近量。运输平巷和回风平巷围岩变形量 测点布置见图2。 

2 回采巷道超前支承压力分析 回采巷道的超前支承压力一共观测了32 d,其 

间由于矿井生产需要,工作面停产检修9 d,回采巷 

37 总第531期 现代矿业 2013年7月第7期 

图1 回采巷道矿压观测站布置 

(a)运输平巷 

(b)回风平巷 图2围岩变形量观测点 道超前支承压力观测结果见图3。 

图3风巷测点随工作面推进超前支承压力曲线 由图3可知,当风巷测点的超前支承压力距工 作面85.4~62.1 m,随距离工作面减小而缓慢增 

加,通过数据拟合得到在该范围内超前支承压力的 

变化趋势,线性回归方程: 

Y=一0.07x+2O.19. (1) 当风巷测点的超前支承压力在距工作面62.1 

~17.1 m时,随距离工作面减小而快速增加,通过 

数据拟合得到在该范围内超前支承压力的变化趋 

势,线性回归方程: Y=一0.52x+46.76. (2) 

38 当风巷测点的超前支承压力达到峰值后会随距 离工作面减小而迅速增小,通过数据拟合得到在 

17.1~0 Ill超前支承压力的变化趋势,线性回归方 

程: Y=1.67x+11.02, (3) 式中,Y为超前支承压力,MPa; 为风巷测点距工作 面距离,m。 

通过式(1)一式(3)3个线性回归方程可以看 出,支承压力在各个阶段变化速率不一样:第1个阶 

段随着测点距工作面距离的靠近超前支承压力以 

0.07速率缓慢增加;第2个阶段随着测点距工作面 距离的靠近超前支承压力以0.52速率快速增加;第 3个阶段随着测点距工作面距离的减小超前支承压 

力以1.67速率急剧下降。 由于该工作面底板为炭质泥岩,属于软弱底板, 

当支撑压力增大后,会导致单体液压支柱插底,从而 释放了一部分支承压力。因此,回采巷道所观测的 

超前支承压力与实际的超前支承压力存在一定误 差。根据上述观测的结果可以将超前支承压力分为 5个区域或3个显现带,其中,5个区域分别为:A区 

为减压区、日区为增压区、C区为稳压区、D区为极 

限平衡区、E区为弹性区。3个显现带分别为:I显 现带为卸载带、Ⅱ显现带为支承压力带、Ⅲ显现带为 原岩应力带,如图4所示。 

日 宝 岛 

世 D} A I .. Ⅱ Ⅲ 距工作面距离/m 图4 机巷、风巷测点随工作面推进超前支承压力显现带 3 回采巷道变形量分析 

3.1 回采巷道变形量观测 

本次回采巷道围岩的变形量观测主要包括回采 

巷道顶底板位移变形量,两帮位移变形量。321 1综 

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的变形量共进行了46 d观 测,结果见图5。 

3.2回采巷道变形量分析 

利用数值分析 方法对各个观测点所实测的 

数据进行分析。设函数f( )为一组数据( , )(i 

=0,1,2…几),数据 是通过试验、测量得到。采用 

多项式函数作数据拟合,记: 柏 如 加 m 5 o 

要 嗵 似韫辋 徐健覃世福等:急倾斜煤层回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2013年7月第7期 

3OO 250 、耋200 150 蓑100 

50 O 0 lU 2U 30 40 5U 60,0 80 90 10U 风巷测点距工作面距离/m 图5机巷、风巷距随工作面距离变形量 ◆一机巷顶底板变形量;・一风巷顶底板变形量; ▲一风巷两帮变形量;・一机巷两帮变形量 

m=span{1, , … m} ,m<n. 为不超过m次的多项式集合,此时 

n . . ( , ,)= ,k,J=0,1,2…m, 

n ( , )= ,k,J=0,1,2…m. 

正规方程为: 

n+1 

n 

黎 

; 

n ∑ . =0 

∑ ? =0 

“ ∑ ? =0 

∑ “ =0 

∑ 2 =0 ?oZX 

式中,n+1为节点个数; 为节点之和; m为节 

点m次方之和;a。,a …a 为拟合方程系数。 

3.3机巷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形量分析 3.3.1顶底板变形分析 机巷测点顶底板相对移近量随工作面距离减小 

而呈现出非线性的增加,对现场观测数据拟合,得到 距离与相对移近量之间的关系: 

Y=0.016 9x 一2.642 4x+103.88. (4) 对式(4)2次求导,可以得到f( )”=0.033 8, )”即为该式加速度。通过该方程可计算出回采 

巷道顶底板在距工作面不同距离的相对移近量,观 测期间运输平巷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120.3 mm。 

3.3.2两帮变形分析 机巷测点两帮相对移近量随工作面距离减小而 

呈非线性增加,对现场观测数据进行数据拟合得到 

二者之间的关系: 

Y=0.023 5x 一3.771 7x+152.43. (5) 对式(5)2次求导,可以得到f( )”=0.047 0, ) 即为该式加速度。通过该式得到该巷道两帮 

在距工作面不同距离的相对移近量,在观测期间运 输平巷两帮最大移近量为168.4 mm。 

3.4风巷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形量分析 3.4.1顶底板变形分析 风巷测点顶底板相对移近量随工作面距离减小 而呈现非线性的增加,现场观测数据拟合得到距离 

与相对移近量之间的关系: Y=0.030 8x 一4.224 5x+144.56. (6) 对式(6)2次求导,可以得到f( ) =0.061 6, 

.厂( )”即为该式加速度。通过该式计算得到回风巷 

顶底板在距工作面不同距离的相对移近量,在观测 期间回风平巷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170.1mm。 

3.4.2两帮变形分析 风巷测点两帮相对移近量随工作面距离减小而 

加速增加。数据拟合方程: Y=0.036 5x 一5.277 5x+194.21. (7) 对式(7)2次求导,可得 )”=0.073 0, ) 即为该式加速度。通过该方程得到该巷道在距工作 

面不同距离的相对移近量。其中,在观测期间回风 平巷两帮最大移近量为217.0 mm。 

根据运输平巷和回风平巷顶底板移近量对比分 

析可知:回风平巷顶底板移近量比运输平巷大,并且 

加速度是运输平巷顶底板移近量的2倍,围岩变形 

量随距工作面距离减小而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 

回风平巷受采动影响,上侧为已采工作面,该工作面 

采空区会提供侧支承压力,导致回风巷顶板的移近 

量增大,同时也说明了回风巷道的矿压显现比较强 

烈。 

4结论 围岩受到采动影响越大,围岩的变形量就越大。 

工作面邻近顶板岩层主要是泥岩,在工作面后方易 

于垮落,加之煤层倾角大,垮落矸石易于沿煤层底板 

下滑,造成工作面顶板压力上大下小。现场观测期 

间,也分别在机巷和风巷尾部考察了采空区后方垮 落矸石的充填程度,因为岩层倾角大于垮落矸石的 

自然安息角,当老顶来压时,采空区中、上部垮落的 

矸石在自重作用下沿底板向下滑移,导致工作面下 

端采空区充填比较密实,从而对该部分采空区顶板 

起到了支撑作用。另外,回风平巷上侧是已采工作 

面,该工作面采空区的侧支承压力与试验工作面产 

生的支承压力叠加,导致回风平巷围岩变形量较大。 

说明回风平巷的矿压显现比较强烈,但该工作面回 

采巷道现有的支护方式能够满足回采巷道的支护强 

度要求。(下转第55页) 

3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