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第七章 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三) 采动引起的底板岩层应力分布 煤层开采引起回采空间周围岩层应力重
新分布,不仅在回采空间周围煤体(柱)上 造成应力集中,还会在顶板与底板岩层内形 成应力的重新分布。在底板岩层一定范围内 应力的重新分布,成为影响底板巷道布置和 维护的重要因素。
煤层顶底板中支承压力集中程度随距开 采煤层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第七章 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受采动影响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巷道围岩控制原理
第一节 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规律
一、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一)原岩体内掘进巷道引起的围岩应力
巷道开掘后原岩应力重新分布,巷道围岩 内出现应力集中。如果围岩应力小于岩体强度, 围岩仍处于弹性状态,围岩应力可用弹性力学 方法按平面应变问题计算。双向等压原岩应力 场内圆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如图7-1所示。
90
>120
30
60
90
2~1.6
1.5 ~1.3
1.2 ~1
1.8
1.5
1.2
>120 1
300~600 600~900
4~2.5
2~1.8
1.7~1.5 1.4~1.2
2.2
1.8
1.5
1.2
4.5 ~3
2.5 ~ 2
21.7
1.6 ~ 1.4
2.6
2.1
1.7
1.4
900~1200 >1200
(一)巷道围岩应力影响带 巷道开掘以后,巷道周围岩体内的应力重
新分布。巷道围岩应力受扰乱的区域称为影响 带,一般以超过原岩应力值的5%作为影响带 的边界。如果相邻巷道的应力影响带彼此不重 叠,可以忽略巷道间的相互影响。如果相邻巷 道的应力影响带彼此重叠,但没有到达相邻巷 道,可进行巷道围岩应力值的叠加。
(a)一侧采空 图7-5 三种典型的煤柱载荷作
用下底板岩层的应力分布
(b)两侧采空,煤柱宽 B 图7-5 三种典型的煤柱载荷作用下底板岩层的应力分布
(c)两侧采空,煤柱宽 2B 图7-5 三种典型的煤柱载荷作用下底板岩层的应力分布
图7-6 上部煤层采动遗留保护煤柱引起 底板岩层内应力分布
二、相邻巷道的应力分布及巷道间距的确定
图7-1 圆形巷道围岩弹性变形应力分布
如果围岩应力大于岩体强度,巷道围岩会 产生塑性变形,从巷道周边向围岩深处扩展 到一定范围,出现塑性变形区,成为弹塑性 介质。
在塑性区内圈(A)围岩强度明显削弱,低 于原始应力γ H,围岩发生破裂和位移称为破 裂区,也叫卸载和应力降低区。塑性区外圈 (B)的应力高于原始应力,它与弹性区内应 力增高部分均为承载区,也称应力增高区。 再向围岩深部即为处于稳定状态的原始应力 区。
相邻的采空区所形成的支承压力会在某些地点 发生相互叠加,称为叠合支承压力。例如,在上 下区段之间,上区段采空区形成的残余支承压力 与下区段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叠加,在煤层向采 空区凸出的拐角,形成很高的叠合支承压力,应 力增高系数可达5~7,有时甚至更高(图7-4)。
图7-4 煤层凸出角处叠加支承压力
5~3.5
3.5 ~ 3
2.5 ~ 2
1.8 ~ 1.6
3
2.5
2
1.5
5.5 ~4
4~3.5
3~2.3
2பைடு நூலகம்1.8
3.4
2.9
2.4
1.7
三、构造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一) 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的基本特点是以水平应力为主, 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区域性。 (二) 水平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水平应力是影响巷道顶板冒落、底板臌起、 两帮内挤的主要因素。顶板岩层在水平应力 作用下可能出现两种破坏形式:一是薄层页 岩类岩层沿层面滑移,二是厚层的砂岩类岩 层以小角度或沿小断层产生剪切,顶板失稳 冒落。
在静水压应力场中,巷道的应力影响区域 形状为半径等于6r的圆(r为巷道断面半径)。 在非静水压应力场中,巷道的应力影响区域 形状不再是圆形,一般为长轴不大于12r的椭 圆。 因此,断面相同两圆形巷道的间距D为
6r<D<12r 半径不同两圆形巷道的间距D为
6R<D<6(R+R) 如果巷道周边形成塑性变形区,相邻 巷道的应力影响带不宜超过塑性变形区与弹 性变形区的交界面。
图 7-3 采空区应力重新分布概貌
1—工作面前方超前支承压力 2、3—工作面倾斜方向残余支承压力 4—工作面后方采空区支承压力
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为40~80m,支 承压力峰值位置距煤壁一般为4~8m应力增高系数 为2~4。工作面倾斜方向固定性支承压力影响范 围一般为15~40m,支承压力峰值位置距煤壁一般 为15~20m,应力增高系数为2~3。
(二)巷间岩柱的稳定性
岩柱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岩柱的载荷和岩
柱强度。当岩柱所承受的载荷超过岩柱的承载
能力时,岩柱是不稳定的。
R
?
RC
? ?
0.778
?
?
0.222
B?
h
? ?
R
?
RC1 ??0.64 ? ?
0.36
B h
?? ?
(三)相邻巷道间合理距离 我国煤矿目前采深条件下,大巷间的距离
以20~40m为宜,围岩较稳定时取小值,不稳 定时取大值;在浅部和坚硬围岩以及在急倾斜 煤层条件下,大巷间距可减小至10m;在深部 和松软围岩条件下,大巷间距可增大至50m。 上下山及集中巷间距以15~30m为宜,围岩较 稳定时取小值,不稳定时取大值;在浅部和坚 硬围岩以及在急倾斜煤层条件下,上述距离可 减小到10m,在深部和松软围岩以及厚煤层内, 间距应扩大到40~50m。
图7-2 圆形巷道围岩塑性变形区及应力分布 A —破裂区; B—塑性区; C —弹性区; D—原始应力区
(二) 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分布 煤层开采过程破坏原岩应力场的平衡
状态,引起应力重新分布。对于受到采动影 响的巷道,它的维护状况除了受巷道所处位 置的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取决于采动影 响。煤层开采以后,采空区上部岩层重量将 向采空区周围新的支承点转移,从而在采空 区四周形成支承压力带(图7-3)。
《前苏联煤矿巷道合理布置保护和支护
规程》规定: D=(a1+a2)K1 a 1+a2—相互影响的巷道总宽度,m K1—巷道相互影响系数
表7-2 巷道相互影响系数
所布置巷道距地表深度 /m
<300
30 3.5 ~2
平行巷道相互影响系数 K1
沿走向巷道围岩强度 /Mpa
沿倾斜巷道围岩强度 /Mpa
6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