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

1 / 99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适应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发展,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客观、准确考核观测业务质量,强化各级气象部门业务质量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依据现行业务规范、行业标准和技术规定,根据当前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实际,面向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对现行质量考核办法进行梳理、补充和完善而形成。 第三条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对象为全国各观测业务台站、各省(区、市)气象局。 第四条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业务种类包括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雷电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GNSS/MET观测业务、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和气象卫星观测业务,共计10类。具体指标及解释见附件1-11。 第五条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和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和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设备运行可用性、保障可靠性四个方面;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和GNSS/MET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障可靠性三个方面;雷电观测业务考核2 / 99

数据质量、设备运行可用性和保障可靠性三个方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考核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四个方面。 其中,数据质量、数据传输及时率和设备运行可用性通过考核相关业务上传的数据和状态文件实现,考核文件种类详见附件12;保障可靠性和探测环境保护通过考核相关业务的填报表单和上报文件实现。 第六条 每项业务的考核总分为100分。各考核内容包含若干单项考核指标并分配相应的分值,各单项考核指标得分之和为综合考核得分。考核以月度、年度为周期。 第七条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工作由综合观测司、预报与网络司共同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具体实施。 第八条 考核结果由综合观测司、各省(区、市)气象局观测业务管理部门根据考核周期及时进行通报。 考核结果可作为省(区、市)气象局推荐和评选优秀集体和个人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作为评价设备质量的依据。第九条 本办法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负责解释。各省(区、市)气象局可在本办法基础上制定本省(区、市)的实施细则。 第十条 本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执行,《地面气象观测

质量考核办法(试行)》(气测函〔2013〕312号)、《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考核办法(试行)》(气测函〔2014〕201号)同时废止。《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3 / 99

办法》(气测函〔2015〕73号)中对各省(区、市)气象局通报的内容以本办法为准。其他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件: 1.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 2.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 3.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 4.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 5.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 6.风廓线雷达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 7.雷电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 8.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 9.GNSS/MET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 10.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 11.气象卫星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 12. 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文件种类

综合观测司 2017年12月15日4 / 99

附件1: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 考核方面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序号 考核业务种类 考核对象 考核周期

(一)数据质量 1.元数据质量 A1 正确率 A11 新一代天气雷达 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 月、年 A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 A13 高空气象观测 A14 区域气象观测站 A15 风廓线雷达 A16 雷电观测站 A17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A18 GNSS/MET

A19 大气成分 A191 气溶胶 A192 酸雨 A193 反应性气体 A194 温室气体

2.观测数据质量 A2 可用率 A21 新一代天气雷达 月、年 A2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 A23 高空气象观测 A24 区域气象观测站 A25 风廓线雷达 A26 雷电观测站 A27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A28 GNSS/MET

A29 大气成分 A291 气溶胶 A292 酸雨 A293 反应性气体 A294 温室气体 A210 气象卫星 A2101 风云二号 北京地面站 月、年 5 / 99

A2102 风云三号 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 月、年

A2103 风云四号 北京地面站 月、年

(二)数据传输及时率 1.数据传输及时率 B1 及时率

B11 新一代天气雷达 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 月、年 B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 B13 高空气象观测 B14 区域气象观测站 B15 风廓线雷达 B1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B17 GNSS/M ET

B18 大气成分 B181 气溶胶 B182 酸雨 B183 反应性气体 B184 温室气体

B19 气象卫星 B191 风云二号 北京地面站 月、年 B192 风云三号 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 月、年 B193 风云四号 北京地面站 月、年

(三)设备运行可用性 1.仪器装备运行稳定性 C1 业务可用性 C11 新一代天气雷达 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 月、年

C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 C13 高空气象观测 C14 区域气象观测站 C15 雷电观测站 C1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C17 大气成分 C171 气溶胶 C172 酸雨 C173 反应性气体

C174 温室气体

(四)保障可靠性 1.保障业务能力 D1 表单填报及时率 D11 新一代天气雷达 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 月、年

D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 6 / 99

D13 高空气象观测 D14 区域气象观测站 D15 雷电观测站 D1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卫星及地面系统故障报告和处理时效 D17 气象卫星 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 月、年

2.仪器装备定标 D2 定标及时率 D21 新一代天气雷达 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 年 D2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 D23 高空气象观测 D24 风廓线雷达 D25 雷电观测站 D26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D27 GNSS/MET

D28 大气成分 D281 气溶胶 D282 酸雨 D283 反应性气体 D284 温室气体

3.故障维修能力 D3 故障修复及时性 D31 新一代天气雷达 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 月、年 D3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 D33 高空气象观测 月、年 D34 区域气象观测站 月、年 D35 风廓线雷达 月、年 D36 雷电观测站 月、年 D37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 月、年 D38 GNSS/MET 月、年

D39 大气成分 D391 气溶胶 月、年 D392 酸雨 D393 反应性气体 D394 温室气体 7 / 99

地面站业务系统故障维修能力 D310 气象卫星 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 年

(五)探测环境保护

1.探测环境评价上报及时情况 E1 及时率 E11 新一代天气雷达 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 月、年 E1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 E13 高空气象观测

E14 气象卫星 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 月、年

2.探测环境保护评价准确性 E2 准确性 E21 新一代天气雷达 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 月、年 E2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 E23 高空气象观测 E24 气象卫星 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 月、年

3.探测环境保护变化情况 E3 变化情况 E31 新一代天气雷达 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 月、年 E32 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 E33 高空气象观测

E34 气象卫星 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南极地面站 月、年

注:评估指标相应的得分均保留两位小数。8 / 99

附件2: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及解释 一、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指标 考核方面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序号 分值 考核对象 考核周期

(一)数据质量(35分) 1.元数据质量 A1 正确率 A11 10 各省(区、市)气象局、台站 月、年 2.观测数据质量 A2 可用率 A21 25 月、年 (二)数据传输及时率(15分) 1.数据传输及时率 B1 及时率 B11 15 月、年 (三)设备运行可用性(15分) 1.仪器装备运行稳定性 C1 业务可用性 C11 15 月、年

(四)保障可靠性(25分) 1.保障业务能力 D1 保障活动及时率 D11 5 月、年 2.仪器设备定标 D2 定标及时率 D21 10 年 3.故障维修能力 D3 故障修复及时性 D31 10 月、年

(五)探测环境保护(10分) 1.探测环境评价上报及时情况 E1 及时性 E11 3 月、年 2.探测环境保护评价准确性 E2 准确性 E21 3 月、年 3.探测环境保护变化情况 E3 变化情况 E31 4 月、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