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借鉴的世界城市经济带发展经验专家称:“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是文明的中心,是社会财富的聚集地。
”城市及城市带的加速发展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基本趋势。
如何构思城市及城市带的进步,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大中城市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度提高。
在大中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的带动下,一些城市经济带或称经济圈正在逐步形成,例如以上海、南京、杭州、无锡、苏州等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带、以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包头、秦皇岛、大连等城市组成的环渤海城市经济带;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福州、厦门等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带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另外,在这些大的城市经济带之外,各个中小城市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了本身带动其他小城市或乡镇经济发展的城市经济圈或经济带。
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很明显特征就是城市群、城市带、都市圈的涌现。
目前国外已经形成了五大城市带,加上国际上公认的我国以上海为核心的有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六个大城市带构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和重心。
在国内,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京津冀都市带正在崛起,中国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符合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我国城市经济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一些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经济发展之路。
大城市经济带的发展规律上世纪50年代,城市带概念是由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戈特曼首先提出,简·戈特曼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城市带”的概念,认为城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
城市带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其规模是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
现在,城市带,又称城市群,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目前全球已有美国以纽约为核心的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北美五大湖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城市带、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带和中国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带等六个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城市经济带。
据资料显示六个城市带: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即波华城市带),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及众多中小城市,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500万。
这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2.北美五大湖城市带: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这是美国和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3.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也称为东海道城市群,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
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7000万。
4.欧洲西北部城市带: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
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
面积14.5万平方公里,人口4600万。
5.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带: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
面积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
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6.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这个城市群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
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00万。
在世界六大城市带中,西方发达国家占了5个。
这些城市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不断治理变迁的历史过程。
城市的经济主要构成是生产与流通,这是文化的融合、支撑的作用,城市经济发展是流动力、生产力、文化力的共同结果,是力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城市经济带的形成首先取决于领头羊大城市的发展因素。
专家指出,大城市作为现代的大都会、城市带的领头羊,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最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金融中心,现代经济中金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伦敦成为一个大城市带的中心,成为英国甚至欧洲的经济中心。
二是交流、研发中心,要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研究机构。
能够产生一流的人才和有一流的学术交流基地。
三是发达的工业能力,主要表现为产品的设计、产品的推广、产品的广告等方面。
是一种创造性的产业,创造性的产业不同于现在的基础制造业。
有专家指出,作为城市带联系的城市,在国际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受到不断增长的经济、文化生活全球化的影响。
传统的城市体系基于国家的框架,分为首都、区域中心、地区等级别情况;随着经济全球化,将城市融入世界生产、流通、交换系统的机制之中,传统的城市体系的框架也随之改变了;城市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不是按照传统理论的领土的连续性,而是建构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 以及节点间的轴(商品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之上,从而确立城市经济化作用地位。
城市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运作必须建立与其他城市的联系,允许城市在更宽的框架里运作,不断增加城市之间的依赖与互补,逐步形成城市经济带。
良好的流通环境也是大城市带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
城市经济带的形成重要条件之一是建构城市网络。
学者认为,建构城市网络是在一个国家内形成更牢固和平衡的空间结构、增加凝聚力的基本要求。
自1985年至90年代,城市网络几乎成了大部分中心城市不可避免的战略。
城市网络的目标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产生面向第三种力量的通道;团结微小的领土区域、经济、政治和人口空间,以产生和优化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加强通向边缘区的基础设施;在国际系统中定向,以便接近和利用不断增加的信息、交易经验和技术;实现领导职能;通过该网络,为各城市在更大的作用空间定位。
总之,城市网络是通过把城市体系的各城市带进更宽广、更密集的关系领域,以提升其地位的工具和机制。
专家认为,自70年代早期以来,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城市体系逐渐成为一个与此相关的重要尺度,城市网络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策略。
在大城市带中经济、文化、信息、行为方式的全球化与通讯系统的发展与普及密不可分。
专家指出,“城市带”这一称呼体现了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城市连绵带”强调了各城市之间的逐渐过渡,反映了中心城市范围的延伸和功能的辐射。
在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城市带所取得成功的经验中,他们无不选择了慎重扩大城市规模,而推行功能化分区的办法,强调各个城市间的协调与共同繁荣。
一些学者认为,美国的兴起,与美国城市带发展密不可分。
从以纽约波士顿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来看,从上个世纪上半叶开始,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高度集中,并且形成了政治中心集中在美东地区。
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开始,机动性,劳动力、中心化等功能突出显现。
出现了纽约、费城、波士顿、巴尔的摩成为了美国与世界的进出口中心,资金在这里高度积累并且迅速升值;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地大量聚集政治精英的现象。
专家指出,城市带的历史,也是现代化过程中管理观念变迁的过程。
以纽约波士顿为中心的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带也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
1921年第一次调整主要是向郊区扩散,办公区大量外迁,此次调整带来了城市规划铺张、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1968年的第二次规划,主要是建设区域规划的总原则,包括建立多个城市中心,协调新城市与保持区域总体自然状态的关系,但是此次规划最后被认为是失败的,因为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城市“空洞化”现象再现等多种问题此起彼伏。
据介绍,在日本,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也在20世纪90年代末经历了政策调整的过程。
在1998年3月,日本第五个首都带建设规划方案出台,这个方案的重点是尊重各区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的选择,提出了“参与与合作”的战略。
其中东京都市带集中了全国工业企业和就业人员的2/3;占据了国内工业产值的3/4,国内生产总值的2/3;大阪城市带则有“商业的大阪、文化的京都、港口的神户”之说。
中京城市带以名古屋为中心,四季景致优美,服务设施良好,吸引着各国的观光游客。
有专家分析,通过对国外有关城市带域经济空间扩散的分析和研究表明,城市带域经济的扩散通常遵循三个方面的规律。
一是蔓延扩散规律,是指城市带域经济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向周围地区延伸、推进,从而不断扩大城市圈域的半径。
随着中心城市与大城市带域经济的发展,其城市带势能越来越强,有促进使其辐射的区域更远。
如英国伦敦城市带域的发展。
二是轴向扩散的规律,是指城市带域经济沿着一定方向(通常以交通主干线为主)向外扩散的过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带域经济都是按这种规律扩散的。
如日本的大阪——京都城市带域的发展。
三是点状融合规律,是指各中心城市相邻城市加速发展,而逐渐从次级中心发展为中心城市,并通过蔓延扩散或点状扩散后与原中心城市融合,形成更大一级的城市经济带。
一般而言,由于大城市发展的地域极限,使得某些大城市经济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得不大量发展次级中心,或者由于其他多种原因使次级中心迅速发展,最终都会促进城市经济圈之间、城市经济带之间相互融合。
如美国东北沿岸城市经济带和英国伦敦——利物浦城市经济带都是若干点状城市经济带按融合规律而形成的。
专家指出,现代城市带,实际上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科学发展的治管能力的体现。
世界城市经济带的发展,一是体现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扩大地区竞争力的视野,二是阐明了共同繁荣的重要性,三是展示了“再连接,再中心化”的总体发展道路。
值得借鉴的城市带发展实例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一份考察报告指出,在美国,高度发达的城市群,为美国经济注入了持续的发展动力。
该报告是这样描述的:美国是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80%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
据美国最新人口普查统计,全美人口已达2.8亿,农业人口不超过2.5%,全国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共有78座,10万到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座。
这基本是按行政辖区的人口多少而定,并不完全反映各大城市的实际规模。
因为美国的许多城市,特别是老城市,行政辖区偏小,只管市区,或只管部分市区。
市区的另一部分和郊区市镇,由另外的县市管。
例如,波士顿的市辖区只有125平方公里。
哈佛大学所在市区与波士顿市中心尽管有地铁相通,联系非常紧密,但行政上却归另一市,因而这些市区和郊区实际上是大城市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