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一)
浅谈我生活中的中医药
中文1093班 余祖欣 2010959039
摘要 中医是千年来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其历史性和应用性一直以来都影响着
整个华夏民族的思想和身体。如今,中医药已不仅仅是国人的财富,更是世界的
财富。生活中到处都是中医药,我们的生活也随时伴随着中医药的点点滴滴,只
是没有相关知识,不易察觉。本文即是以本人的相关中医药知识为基础,作些许
本人对自己生活中中医药的了解和经验之谈,同时结合老师所授相关知识,对一
些与我相关中医药进行论述。
关键词 中医 中药 西药 发展
中医和中药对于我应该是一些非常熟悉的东西,爸爸是一名中医,家搬了几
次但一直,
留一个独立的房间——药房。因而对于中医我是非常具有感情和兴趣的,小时候
常常到药房里拿出一些像树枝切片一样的东西泡水喝,会觉得很甜,后来才知道,
这是甘草,它能润肺止咳,解热生津。另外一样特别记得的就是我第一本翻的中
药书,是云南当地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很老的书叫《滇南本草》,后来知道这
本书的价值和影响,而且这本书也是自己看过所有中医药学的丛书中认为最有用
的一本。
当然自己并不像父亲一样有很深的研究,毕竟自己是个学生,但确实一直对
中医药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和观点。而且有些自己对于中医和重要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是整个民族的精华,这自然不用多说。记得开学不久的课老师放过一段
视频,大家在争论中西医的相关问题,主中医方主张中西互鉴,主西医的一方主
张弃中扬西。相信了解中医,认识中医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得肯定中医的价值。
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可以发现,节目到了最后,当那位教授提出中医发展,与
西医共同进步的观点时,全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肯定中医的根据非常简单,
能流传上千年而且不断完善的东西,其必然有存在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因为时
间而永垂不朽,否定它,和否定历史有什么区别呢。在我看来,中医有几大好处。
第一,中医平和,适于调离和息养,特别是中医的汤剂,使用中药直接烹制,说
白了就是榨取植物的精髓,自然,它的效果是需要积累起来的。并不能像西医一
样遇到特别严重的情况一小片药剂就能解决,但是,其副作用之大,本身就是在
害人。第二,中医博大精深,所涉范围涵盖了人类几乎所有的疾病,除了现代衍
生出的癌症、艾滋病等,中医都可以说能够有良好的方法去医治,故而当我们在
西医的针水吊瓶面前束手无策的时候,中医往往能发挥奇效。第三,生活处处是
中医,生活处处有中药,爸爸常常告诫我,吃饭千万清淡,卤味、过咸、生冷、
辛辣的东西,不仅仅是热性体质,人都应该少吃甚至不吃为好。厦门很少食辛辣,
饮食清淡,因而自从来到厦门,痘痘就再没有生过。同时,我们平时泡茶、吃水
果、甚至穿衣服,都与中医和中药有关。故而,中医和中医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
相关的。
比如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吃饭,南方食稻北食麦,稻米也是中医
的一员,稻米可以滋养身体,养血补气。《本草纲目》也有记载:暖脾胃,止
虚寒泻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民以食为天,连吃饭都有中医相伴,
其与生活的紧密性自然是分不开的。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小时候
感冒发烧了,老人会用硬币刮痧;鼻子塞了,闻一闻风油精;跌打损伤,
喷云南白药……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自己5岁出了事故,摔得满身是血,
还造成了脑震荡。抢救时本来要做手术,但医生还是做了一定的措施之后
让我在接下来的的三个月时间里,每天都要换中药包扎。后来做了两次检
查,彻底得恢复健康,因此自己认为中医是非常有用的,而且中国历史上
的医生都是救世济人的榜样,也因而增添了一些崇敬的心情。
实际上,现在中医药的发展还是具有双面性的,就中药品来说,研究的
深入使得其组成成分、构造、药理等都经过科学验证,从而可以更好的利
用,但是另一方面,中药材也广泛受着西药的挑战,前者是药理缓慢,使
用还要经过处理的天然植物,后者是提取后生产销售便宜服用方便的西药,
遇到病痛时,患者会首先想到哪一种呢?
其次,中医的发展越来越与时代接轨,也逐渐全球化,被世界所广泛接
受和发扬,但是开始出现了许多发展的畸形,比如许多化妆品、美容保健
品打着中医的旗号,实际上在生产贩售廉价而没有实效的产品,这实在是
对中医的侮辱和影响。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中医药继承迷糊不定,专业人才缺口很大。当前
的年轻群体大都期望实现自身的事业价值,对于中医这一瑰宝视而不见,
国家也相对不够重视,我们发现,许多理工科大学有设置临床医学之类的
专业,但偏偏很少有学校设立中医专业,而且中医的从业资格审核非常麻
烦,这无形中让这其社会性大打折扣。
最后,本校开设中医的相关选修课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医的价值远远不
是人们所能想象的,因而自己很乐意也抱着认真的心态去学习、去应用,
相信让更多学生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发扬中医药,会成为本门选修
课的最终目的。
结语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是国家的瑰宝,作为学生、作为中国的学生,
学习并继承中国文化,了解和认识中医,不求用于职业,但始终应当有一
个了解,相信中医会给自己今后的健康、事业、人生有一个长足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原著)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第二卷\序例——稻 华夏出版社 2005年
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