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建筑
地域性建筑
【摘要】地域性建筑是每一种类型的优秀建筑的必然属性,也是其优秀的前提,建筑发展的趋势也必然是地域性。
一个建筑如果失去了地域性,忽略了所处的环境,也就失去了最本质的东西。
【关键词】地域性全球化发展前提
引言
当今的中国建筑也受全球化的影响, 很多建筑几乎没有考虑场所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只是把建筑放在一个被人为整理好的场地上, 这样的建筑放在哪都一样, 它没有与场所建
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样的建筑也失去了意义, 这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现象。
我们需要创造的不仅是一个房子,一个穿插的空间, 而更应是一个视觉化的“场所精神”。
地域性建筑体现了一个地域的建筑文化的精华和特色。
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着不同的建筑文化,而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影响着不同的地域特色。
比如江南水乡,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山地建筑,客家建筑文化,干阑式建筑文化,蒙古包,新疆维吾尔族民居,西藏的藏雕楼,北方的四合院,纳西族的井干式木楼房,西北的窑洞等等,无不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宗教信仰。
同时地域性建筑又具有兼容性,它跟当时的文化潮流,政治思想,科学技术甚至社会经济是分不开的。
它不仅是一个建筑物,更是一个艺术品,它的精神涵义赋予其神秘感,历史感,美学观念。
一、地域性是优秀建筑必然的属性
每一种类型的建筑的出现都离不开他所属的特定环境条件。
建筑的地域性都是某个地区种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要素中包括气候、地理、材料、技术、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因素所决定的。
种种这些因素也有等级之分,其中“生产生活方式”是由之前各因素决定的,而它们在一起又决定了社会心理等因素。
可见在考察某个地区内的建筑地域性的时候,越“硬”的因素,越是最基层的影响因素;考察某个“地域性”的内涵时,固然不能忽视人文方面因索的影响,但是如果仅仅抓住了这些末端因素而不理会那些自然因素,也是错误的。
一般来讲,当建筑技术水平比较低时,往往自然条件是无法克服的,人们必须顺从;而当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时,虽然提供丁局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经济因素仍然会限制人们的建设行为。
西南不是盖不了井干式,只是地下积水没法排,屋里太闷无法通风;东北也不是盖不了干阑式,不过寒风难耐其实即便在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解决是可以解决的,只要雇用工人人工淘水、人工通风,只要多生火炉、多挂棉帐,但是得不偿失,成本太高。
建筑的地域性,往往都是各种影响因素经过“最优化”形成的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形式,而
所渭的“风格”不过是这种最佳效费比的外在体现而已,不同地区的不同因素形成不同的最佳效费比结果,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风格。
然而,风格一旦表现出来,往往显得比那些决定它的因素更加光彩夺目,成为“地域性”的全部。
一个优秀的建筑,必然具有地域性,因此地域性是所有优秀建筑的必然属性。
二、地域性是优秀建筑的存在根本
建筑应该顺从自然而生存,还是应该打破这个限制,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而存在?建筑和自然之间的这些问题一直就是在受限制和打破顺从这两个方面中争论不休。
一方面,我们希望建筑能够符合自然的条件,合理的发展,用简单的技术与理论去建造我们的房屋,这样产生的建筑不会或尽可能少地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把自己的建筑空间塑造的更加迷人和舒适,当原始的自然条件不能满足人们舒适度的时候,人们就会探索人工的环境,而人工的环境终究会对环境有着消极的影响。
究竟何去何从呢?我们需要人类恢复原始的环境还是在现有的状态寻找一条新的道路呢?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重新关注地域、自然和生态的特征和演进机制,研究自然环境的可能和限制,寻求现代技术和地域气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结合,探索一种在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论和设计思想。
把建筑当成环境中的一部分,让建筑也在自然界中生长,也参与生态系统的运作。
这样建筑就不再是为了破坏自然而存在,而是对自然起到良好的作用。
如果一个建筑与他所在的环境没有丝毫联系或者联系非常少,那么这个建筑就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所以说,一个好的建筑必然是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必然是与环境共生的建筑,而这一点也是优秀建筑的最根本的表现。
三、地域性是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
地域并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因此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来对待地域建筑的发展。
那些反映封建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地域性建筑是封建社会手工业时代的产物,其传统的建筑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收稿日期:2007—04—17作者简介:刘玉宝(1983-),男,江西吉安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
会生活的功能要求。
历史在进步,时代在变化,传统地域建筑的形式与风格也应该同步发展。
发展传统地域建筑不是全盘的吸收、临摹和复古,而是把地方建筑的基本构筑、形式保持下来。
删除繁琐的细节,强调典型的符号。
突出民族、传统、地域文化特色。
2006年1O月6日开馆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发展地域建筑文化和利用现代科技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建筑典范。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现代派建筑大师、著名的美籍华人设计师贝聿铭的“封刀”之作,以其“中而新。
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和谐设计原则,成功地将苏州地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设计出展示苏州悠久历、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崭新
标志性建筑。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色彩上,采用了传统的粉墙黛瓦,用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
在继承传统建筑色彩的前提下又有所创新,既延续了建筑文脉,又满足了现代人审美需要,整个建筑形象既现代大方义富有丈化内涵。
在形体上,苏州博物馆新馆既保留了传统苏州建筑的特色,又充分考虑了新建筑的功能。
例如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新馆屋顶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而且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型难题。
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令 人赏心悦目。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注重发展本土文化和地域特征,塑造出一个独特的建筑形象。
四、地域性建筑设计原则 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规律,运用可持续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绝不能以破坏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应注重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能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环境。
既然生态化已经成为当代建筑师必须考虑的问题,那么如何使建筑生态化也是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绿色革命的口号由来己久,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因此生态建筑又称“绿色建筑”,“节能建筑”。
生态建筑的发展已经从早期的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的对能源的关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
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曾提出过:“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更进一步说明了专家学者对能源的再生利用的提倡和期盼。
建筑要想生态化,本人有一些想法,提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同时也是对建筑生态化的几点建议:
(1) 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建设和重复建设。
大家知道,广东这几年的房地产开发非常火爆,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可是能真正适合老百姓居住的又有多少呢,过量的大户型设计,老百姓根本就买不起。
好在政府及时调整方针政策,限价房和国六条的出现及时调整了房地产开发中的不良风向。
远看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室内光线 传统符号的应用
(2)节约能源,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
在建筑设计中尽量采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巧用空间布局减少能源损耗。
同时尽量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3)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在设计中尽量保留原有地形地貌,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要有机融合在一起,对“三废”要合理排放,尽量能循环利用。
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
(4)人为因素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的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结语:
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是建筑业持续发展的源泉,建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同时建筑又能抽象地体现出一个地域的基本特点。
建筑又是属于社会的,它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要遵循自然界的生存之道,“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以自然为本”的生存理念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建筑,人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处的生存法则。
因此提倡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生态化,节能性,标志性是建筑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下适应社会,适应自然,适应人文环境,适应生物链原则的最大体现,也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建筑师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