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9-04-18;修回日期:2009-06-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BTY 018);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J51001)第一作者简介:何志林(1943-),男,上海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T el :(021)51253190,E -mail :dongzm62@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策略何志林, 董众鸣, 龚 波(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策略:逐步取消试点申报政策,形成多种形式的项目布局;扩大招生比例,加快“一条龙”培训体系建设;推进教练员岗位专职化,引入教练员职称评聘制度;完善竞赛体系,打造赛事品牌;构建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的三级管理体制;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实施科教兴体战略。
关键词 中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培训体系;教练员;竞赛体系中图分类号 G 80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98(2009)05-0073-04Status Q uo and Developm ental Strategy of C ompetitive Sport in China ’s I nstitutions of H igher Learning u nder N ew Situ ation ∥HE Zhi 2lin ,DONG Zhong 2ming ,G ONG Bo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etc.,it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achievements won by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m petitive s port in China ’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under new situation and brought forward the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 petitive s por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such as gradually rev oking the policy of declaration of making experiments at selected point ,forming diversified lay out of events ,enlarging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 enrollment ,quick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2coordinated 2process ”training system ,pushing forward post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aches ,introducing the system of rating and appointing coaches ’titles ,perfecting competitive system ,bringing up honorable brands of com petitions ,setting up a g overnment 2with 2s ociety 2combining three 2level management system ,building a platform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com plementing the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sport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K ey w ords China ;com petitive s port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lay out of events ;training system ;coach ;com petition system Author ’s add ress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 ports T rain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 port ,Shanghai 200438,China 1987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文件至今,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走过了3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是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阶段。
主要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竞技体育竞赛多在高校内部及校际之间逐步展开,尚无力对外展示自身的实力。
二是体教结合阶段。
突出的标志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共同主导参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大学生体育竞赛。
三是高校竞技体育阶段。
以2003年之后教育部独立承担参加世界大运会及国际大学生体育竞赛的任务为标志,进入“实现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竞技体育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利于高校拓宽人才培养领域”[1]的新阶段。
在这一新形势下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国家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
高校竞技体育的确立,是时代发展赋予高校体育新的历史使命。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是以高等教育规律和竞技体育规律为依据,对一部分有兴趣、有天赋、有潜力的学生运动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文化科学知识、竞技运动训练与竞赛的教育、培养过程;是在传统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基础上高等教育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拓展和丰富;是对社会转型期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与创新;是对我国高校开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工作20多年发展历程的理性反思;是对高校开展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工作性质、特征和地位的重新认识;是克服传统“举国体制”弊病,“科教兴体”的新举措;是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应对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和科学发展观精神的体现。
据此,本文在总结我国高校竞技体育20多年发展历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探寻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在新形势下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1 研究方法1.1 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期刊目录、电子数据库检索,查阅多部门政策法规文件与多类大型赛事档案,分别收集整理归类。
1.2 问卷调查法分为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华南7个地区,在各地区的问卷发放实行区域性合同负责制,责任到人。
调查对象为2005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的235所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高校及省级大学生体育协会负责人。
共分为以下4类。
A 类:发放对象是试点院校的基层管理者,如各试点院校的体育学院、系、部的主管高水平运动工作的领导。
B 类:发放对象第33卷 第5期2009年9月上海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 port Vol.33 No.5S pet.2009是试点院校各高水平运动队的主教练。
C类:发放对象是试点院校各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运动员。
D类:发放对象是各省级大学生体育协会(高校体育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如秘书长或副秘书长。
其中,对235所试点高校共发放问卷3397份,回收3049份,回收率为89.8%。
其中实际覆盖高校207所,占88.1%。
项目覆盖率为84%。
1.3 访谈法分别拟定访谈提纲对中国大体协(含25个单项分会)官员、各高校体育部门主管领导、教练员,及高校竞技体育专家学者进行访谈。
访谈内容作为本研究内容的重要支撑。
2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211 历史成绩2.1.1 发展规模空前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徘徊,高校竞技体育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布局高校数量由51—53—161—102—235所,运动队由140支发展到728支,运动项目由5个大项(及部分特设项目)发展到25个大项,遍及全国各地(除港澳台外),并形成加速发展态势。
高校竞技体育成为一个专门的体系,成为高等教育与竞技体育的一道独特景观。
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和校园文化基础。
2.1.2 成绩有目共睹世界大运会成绩不断上升。
从20世纪80-90年代的中低水平,到稳居前两名,特别是由教育部转接世界大运会任务后的2005、2007年两届,依然保持了我国在世界大运会上的领先水平。
同时也涌现了诸如“眼镜侠”胡凯、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王颖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其“纯正”的大学生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中国的大学能够培养出在世界赛场上竞争的高水平运动员。
品牌赛事不断成熟。
经过多年的打拼和培育,国内大学生比赛中也成长出一批较有名气的赛事项目,如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CUFL)等,均有着较好的市场反映和口碑。
特别是CUBA联赛,为大学生比赛的市场运作提供了典范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2]。
高水平运动队丰富了校园文化,扩大学校知名度。
高校通过体育彰显自身的特色,展示自身的实力,对于形成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师生自信力、凝聚力,有着极大的作用。
对学校的招生就业、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90%的高校对此给予了肯定。
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工作有效地解决了部分运动员读书、再就业问题,为举国体制下优秀运动员的社会化拓宽了路径,增加了出路,促进了社会和谐。
有66.7%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满意,对其作用、贡献充分肯定。
2.1.3 体教有效结合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以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为开端,主动引入国际理念,结合中国国情,逐步确立并明确了“体教结合”的概念与内涵,经过多年探索,形成、创新了多元化的举办模式。
如“清华一条龙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华东理工乒乓球队模式”、“北理工足球队模式”、“南京体院教、训、研一体化模式”等[3]。
2.1.4 深化体制改革体教结合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体育与教育体制不断变革的过程。
当前体教结合虽然只是体育与教育系统交接区域的局部探索,但明显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人们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国家进行体制改革的信心与决心。
2003年国务院将世界大运会任务由国家体育总局移交教育部,2005年高校竞技体育布局大扩军,均意味着国家竞技体育目标与机制的战略转移,是体育与教育体制重大变革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