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 ——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一个制度视角 【英文标题】 A Summary of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Regular and Irregular Finance ——An Institutional Prospect of Increasing Rural Finance Provision 【作 者】左臣明/马九杰 【作者简介】左臣明/马九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 左臣明(1975—),男,山东新泰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马九杰(1967—),男,山东郯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内容提要】正规金融具有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非正规金融具有信息优势,但长期以来,我国非正规金融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因此,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正确对待非正规金融,给其合法的地位,应正视其在审查、监督、实施方面的优势,积极促进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为此,我们建议,第一,增加正规金融向龙头企业的资金供给;第二,增加正规金融向各类合作社的贷款;第三,增加正规金融向各类农产品销售商的贷款,增加其向农户的授信能力。 【摘 要 题】农村金融 【英文摘要】 There is size advantage and cost advantage in regular finance wihle there is information advantage in irregular finance, however, in China irregular finance has been pressed for quite a long time. Therefore,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correctly treat irregular finance, giving a legal status and facing its advantage in examination, supervision, and enforcement, so as to actively promote combination of regular finance with irregular finance. Therefore, suggestions are given as follows: increasing money supply for leading enterprises from the side of regular finance; increasing loan for various cooperatives from regular finance; increasing loan for various produce-selle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credit-granting ability. 【关 键 词】农村金融/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金融改革 rural finance/regular finance/irregular finance/financial reform 【正 文】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96(2005)06—0046—04 一、引言 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向穷人提供贷款,但目前的金融改革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特别是1998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并31 000多家县级以下基层机构,在广大农村领域的正规金融机构仅剩下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农村信用社由于规模不大、不良贷款率高、亏损严重,为三农融资能力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2003年,创造了GDP的14.6%的农业,其贷款额在各类贷款中仅占5.29%(《中国统计年鉴》,2004)。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20 842个样本户中,农户贷款总额为2947.92万元,其中银行、信用社贷款为769.16万元,仅占26.09%。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这些有限的正规金融资源大多被富裕和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户所运用(叶敬忠等,2004)。农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只能到达20%—25%的农户(温铁军,2002),更多的农户不得不依赖于非正规金融。 虽然长期以来,我国非正规金融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但其形式多样,规模相当巨大。其主要形式包括四种:临时借贷,主要指亲朋好友借贷、商业信用;专职性放贷,包括高利贷、银背、私人钱庄、农村合作基金会(已关闭)、其他民间借贷组织(如金融服务社、财务服务公司、股份基金会等);捆绑信贷,主要指互联性信贷交易;小组金融,主要指小额信贷、合会、资金互助社等。由于缺乏统计数据,对于非正规金融的具体规模,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只能进行大体估算。比如郭沛(2004)得出2002年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为2001.03亿元—2750.31亿元。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2004)认为中国地下信贷规模在7400亿元—8300亿元之间。花旗银行(2004)估计中国非正规资本市场大约为9000亿元,约占2004年GDP的6.5%。钱小安(2003)估计全国的民间资金大约有3万亿元左右。 在广大农村领域,信贷市场具有分割的趋势。一方是具有充足资金的正规金融,他们具有由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如向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另一方是以自身资金放贷的各种非正规金融,它们具有信息优势,如向农村中小企业、小农户贷款等。面对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正规金融的做法是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和实行信贷配给政策,结果是大量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被排斥在外。而非正规金融具有灵活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了较高的还贷率。比如小组金融采取借款人团体相互监督、承担连带责任的方式;捆绑信贷通过交易的互联起到抵押、担保的作用;临时借贷主要靠社会舆论、社会制裁的作用;而专职放贷者往往可以接受特殊的抵押品(比如房屋、树木等)。但是由于非正规金融规模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信贷需求。因此,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互补关系。Diagne(1999)发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是不完全替代关系。特别是正规信贷能获得的地方,减少了但并不能完全地消除非正规信贷。这暗示着这两种信贷方式在家庭资源转移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既然一方具有规模优势,另一方具有信息优势,能否通过一定途径促进两者的联接?两者联接的效果如何?对当前的农村金融改革有何启示?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文章第二部分考察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结合,第三、四部分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渠道与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结合 关于如何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进行结合,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建议(Christen,1992; Seibel和Parhusip,1992;Seibel,1997)。Seibel(1997)提出了促进两者结合的四种战略:一是“自上而下”战略,通过正规金融的制度适应,使得非正规金融更易于与其打交道;二是“自下而上”战略,帮助大的非正规金融将资金聚集在一起,形成正规金融;三是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联接起来;四是在缺少足够的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的地方,进行制度创新,创立新的微观金融组织。这四种战略各自的条件及有关实例如表1所示。 表1 合适的制度调整战略

战略 条件 例子 使正规金融适 存在有效 尼泊尔农业发展银行,泰国农业 应农村非正规 的正规金 和农业合作银行,印度尼西亚人 部门环境(自 融 民银行,菲律宾北部Mindanao发 上而下) 展银行 促进非正规 存在有效 印尼Maha Bogha Marga (MBM)银 金融的发展 的非正规 行及非政府组织银行,信用合作 (自下而上) 金融 社 将正规金融 所有金融 与非正规金 机构都有 亚太地区农业信贷协会(APRA- 融联接起来 效 CA)的成员国 (联接) 创造新的微 缺少有效 格莱明银行,越南农业银行,老挝 观金融机构 的金融机 农业促进银行(APB),尼日利亚 (创新) 构 社区银行

资料来源:Seibel(1997)。 当然,这些条件并不是绝对的,在一些正规金融发展很好的地方也可能会发生自下而上的战略调整,比如1988年成立的浙江路桥银座金融服务社,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不但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而且在1992年经人民银行批准,更名为浙江路桥城市信用社,成为正规金融。 有时这些战略互相结合在一起。比如正规金融主要向大中型企业和富裕阶层服务,但它们有适应中小企业和穷人融资需求的潜力,关键是如何发挥这种潜力。当进行制度调整,适应了微观金融市场的需求时,正规金融可以慢慢的向下层扩展。当然,为了向整个市场的人群服务,正规金融的制度适应策略必须以非正规金融的制度提升策略作为补充(Seibel,1997),比如在既定法律框架下进行组织创新;或是向更高形式的组织发展,如信用合作社或社区银行等。同样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不但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能够促进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提升,以及正规金融向下的制度适应。世界发展报告(1989)指出,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的联接是金融体系发展的一个有前途的战略。“事实证明非正规金融能够向农户、农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持续的融资服务。将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联接的措施能够促进这些服务并创造出一种竞争的环境”。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渠道 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联接主要有两种形式:水平联接和垂直联接。水平联接是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