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病人的护理
顾倩莉
解剖概要
•构成:胫骨远端、腓骨远端、距骨体。
•外踝,内踝,后踝:
折。
•活动范围:背屈20。
— 30°跖屈45 - 50 踝关节运动肌群
肌等;•肌拉力线从踝关节冠状轴前方通过
•伸肌群: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等
•肌拉力线从踝关节冠状轴后方通过 •内翻肌群: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等;
•外翻肌群: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和趾长伸肌等
踝关节骨折概述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
•间接暴力:多见,跖屈扭伤。
•直接暴力:骨折复杂。
分类
•踝关节背屈位时稳定;跖屈位时,间隙增大, 活动度增大,不稳定,易骨 •屈肌群:小腿三头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
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
°内翻30 °外翻30 — 35 °
•I型:内翻内收型
•n型:
•外翻外展型:
•内翻外旋型:
•特征:三踝骨折,胫腓下韧带完整,不发生踝关节脱位。
•m型:外翻外旋型
临床表现和诊断
•踝部肿胀,淤斑。
•内翻或外翻畸形,严重者可出现开放性骨折脱位。
•压痛,活动障碍。
•X线:踝关节正、侧、双斜位;胫腓骨全长像。
治疗
•治疗前应了解一些因素:
•距骨与胫腓骨下端紧密接触,是骨折复位的关键,因为两踝均通过韧带与距骨相连。
•采用与损伤相反方向,将距骨与胫骨远端的关系恢复正常,踝关节的解剖位置将恢复,由于这一位置很难保持,故需用内固定。
•内踝如此,外踝也如此。
•外踝或腓骨下端被认为是处理关节损伤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有时需要依靠内固定腓骨来保持踝关节的完整性。
•下胫腓关节的分离应完全纠正,必要时需内固定。
•原则:在充分认识损伤特点的基础上,以恢复踝关节的结构及稳定性为原 则,灵活选择治疗方案。
•无移位,无关节分离:石膏固定于外翻或内翻位, 6 — 8周。
•有移位,有关节分离:切开复位内固定。
术前护理
• 1 一般护理
• (1)病室环境清洁,舒爽,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2)卧床休息,将患肢置于高于心脏的支架或枕头上,促进回流,消除肿 胀。
•
( 3)劝病人戒烟酒。
• (4)施行手术的患者,术前应作好麻药及抗菌素过敏实验,练习床上解大
小便的方法,
术前4-6h 禁食水,术前排空膀胱。
•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 (1)观察患肢疼痛,肿胀的性质,程度。
• I 型: 双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8—12周。
• n 型: 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内踝: 松质骨螺钉。
•外踝: 一般用钢板。
•后踝: 影像1/3—1/4关节面时,内固定。
• m 型: 切开复位内固定。
• (2)观察支具,石膏固定的骨突部皮肤,如内外踝部是否受压,发现红肿,有水泡,破溃者,应及时调换衬垫,薄者应加厚,脱落应重新垫好,
• (3)观察足趾的活动、感觉、足背动脉、皮温及血液循环情况。
• (4)观察踝关节固定后的位置,因踝部骨折肿胀较甚,应抬高患侧小腿略
高于心脏的
位置,冰水混合物冷疗,用金黄散湿敷。
护士双手平托患肢,膝关节呈90。
弯曲,持续数秒,以利于肿胀消退。
• (5)心理护理因为疼痛,活动动能障碍,患者心情变得烦躁不安,鼓励患者积极配
合治疗,学会自我调节。
• (6)合理营养长期卧床,要合理安排饮食,以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平时要多喝水,
多吃新鲜水果,提高自身免疫力。
•( 7)完善术前各项化验,检查。
术后护理
1妥善安置病人,遵医嘱正确位。
2抬咼患肢,咼于心脏水平15~20cm,促进血液循环以利消肿。
3病情观察(1)观察渗血情况因踝部手术中止血困难,术后渗血较多,应及时更换敷料,保持
其清洁干燥,防止伤口感染。
若有活动性出血者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密切观察肢体远端搏动及感觉、活动,有无血管神经损伤。
•4疼痛护理踝关节损伤病人疼痛一般都较明显,要教会病人放松治疗,适当使用药
物。
•5麻醉消退后,即对肿胀足背进行按摩,并鼓励病人主动活动足趾,踝背伸和膝关
节伸屈等活动,双踝骨折从第2周开始,加大踝关节自主活动范围,并辅助被动活动,被动活动时,只能做背伸及趾屈活动,不能旋转及翻转,免导致骨折不愈合,2周后可扶拐下地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踝关节手术的并发症在营养不良,骨质疏松、糖尿病、周围血管性疾病的病人中有所增加,且与局部因素如软组织创伤及肿胀有关。
正确认识和估计软组织损伤以避免伤
口不愈、感染及固定失败。
有临床意义的创伤关节炎并不常见,除非是高能量
损伤引起的严重粉碎、严重移位的骨折、脱位以及所有软骨损伤。
畸形愈合也常在类似的情况下发生,或者发生在闭合或开放复位不良的情况下。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踝关节术后最常见的两种并发症是关节僵硬及金属物突出。
踝关节僵硬,特别是背伸功能障碍,可以通过适当的早期关节活动及功能锻炼而减少。
当金属物突出影响病人或危及皮肤时,应在骨折愈合后取出螺丝钉或钢板。
• (1)关节僵硬背伸功能障碍是一个问题。
如果不能迅速进行积极主动的屈伸活动,
应辅以正确的物理治疗,因为一些病人的屈伸是无效的。
关节镜松解和麻醉下松解操作的效果是有限的和不成功的。
多数病人能适应这种障碍,尤其当患者穿厚跟鞋时。
很少需要松解踝后方软组织,包括跟腱延长或偶尔使用的其他屈肌腱的延长。
(2)感染通常认为伤口的崩裂和分泌物是感染所致。
持续的或比预期严重的疼痛或肿胀应怀疑有感染的可能,这在开放性骨折及应用经皮克氏针固定时较为常见。
无论什么时候应考虑有感染发生的可能,均应进行踝关节的诊断性穿刺。
和任何其他术后伤口感染一样,应进行伤口开放清除术。
培养特异性抗生素、软组织稳定和创面清洁后的延期创口闭合是治疗感染踝关节的重要方面。
骨折的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是逐渐演进的修复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血肿机化演进期:
•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痂改造塑形期: 伤后6〜8周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局部无反常活动。
•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外固定解除后肢体能满足以下要求: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量达1分钟。
下肢不扶拐能
在平地连续行走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从观察之日起到最后一次复查的日期,其所经历的时间为临床愈合时间。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
•局部因素
•医源性因素
功能锻炼
•主动锻炼
•被动锻炼 并发症
•早期并发症:休克、感染、脂肪栓塞、骨筋膜室综合征、血管损伤、周围神 经损伤•晚期并发症:关节僵硬、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肌挛缩、 缺血性骨坏死、
压疮、坠积性肺炎、深静脉栓塞
康复训练
1、踝关节骨折后易出现的问题 •
(1)早期肿胀和疼痛;• • 1骨折早期: 伤后1〜2周、等长舒缩运动
• 2骨折中期: 2周后、等长舒缩运动及主动运动
• 3骨折后期: 伤后6〜8周、负重运动
(2)后期为关节活动受限。
•
康复的目的•(1)首先,通过肌肉的收缩来促进血液循环、消肿并促进骨折的愈合,使局部的微环
境向有利于关节软骨修复的方向发展。
康复训练
•(2)红外线灯理疗,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渗出的吸收,对炎症、疼痛、水肿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较好的效果。
•(3)热水浴可有效软化瘢痕,防止粘连,避免关节僵硬的发生。
健康教育
•安全教育
•家庭护理
•预防骨质疏松症
•1合理饮食
•2体育锻炼
•3防止意外
出院指导
•1将后期功能锻炼方法教给病人,指导其有计划地功能锻炼,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
避免再次损伤。
•2关节如有僵硬及疼痛,在锻炼的基础上继续配中药外洗,展筋酊按摩;继续服用接骨
药物。
定期到到医院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
•3嘱患者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铜饮食,以利骨折修复和机体消耗的补充。
•4鼓励病人每日到户外晒太阳1h,对不能到户外晒太阳的伤员要补充鱼肝
油滴剂或维生
素D奶、酸奶等。
•5保持心情舒畅,以利于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