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胫腓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胫腓骨骨折(ICD-10 编码:S82.2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
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
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
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2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
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
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扎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腓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致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三、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二)外固定
1.石膏固定:用于裂纹骨折或无移位骨折。
2.夹板固定:复位后较稳定的骨折,以夹板固定。
上1/3骨折要超膝关节,下1/3骨折要超踝关节,并根据骨折的类型而放置相应的压垫。
须注意预防小腿内侧夹板下皮肤溃疡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形成。
(三)骨牵引疗法
1、适应症
适用于斜形、螺旋形或轻度粉碎性的不稳定骨折,以及各种类型骨折需手术治疗的术前治疗。
2、操作方法
在局麻下行跟骨骨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4~6Kg,48小时内摄X线片,检查骨折对位情况。
重叠移位纠正后应减至2~3Kg维持重量牵引,以免过牵。
肿胀消退后用夹板固定,残余移位可用手法或改变牵引力线矫正。
(四)手术治疗
1、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治疗:适用于大多数胫腓骨骨折,经闭合复位后不稳定,夹板和石膏等外固定困难者。
2、外固定架治疗:适合粉碎性骨折,软组织挫伤、肿胀严重或缺损者,可减少创伤局部软组织损伤,不剥离骨膜,不破坏血运,软组织愈合快,减少钢板外露、骨外露等情况发生。
3、闭合复位弹性钉内固定:适用于小儿骨折,闭合复位成功后,在透视下从胫骨结节内外侧插入弹性钉进行固定。
(五)辨证治疗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活血止痛汤加减。
桃仁、红花、血竭、赤芍、乳香、没药、当归、牛膝、苏木等。
外敷“活血散”(科室协定方)等。
中成药:接骨七厘片、独一味胶囊等。
2.瘀血凝滞证:
治法: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推荐方药:接骨紫金丹加减。
自然铜、骨碎补、乳香、没药、血竭、孩儿茶、牛膝等。
中成药:接骨七厘片等。
3.肝肾不足证:
治法:补益肝肾,调养气血。
推荐方药:八珍汤等加减。
当归、川芎、党参、白术、茯苓、白芍、生地等。
中成药:左归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等。
(六)针灸治疗
一般要求在整复及固定之后才能进行针灸。
1.取穴
主穴: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太冲等。
配穴:饮食不佳加中脘,体虚加涌泉。
2.针法
均取患侧,阿是穴仅以艾灸,采用中药艾条,每次灸20分钟,早期用泻法,中晚期用补法。
余穴均针刺,采用指切押刺进针法,于夹板缝隙进针,得气后,早期用泻法,中晚期用补法。
(七)其他治疗
1.骨折固定稳定后可选择电脑骨折愈合仪等,以促进骨折愈合,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2.晚期膝或踝关节粘连可以选用CPM等康复设备进行康复治疗,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3.晚期关节粘连也可以选用中药外洗方法进行熏洗,可选用海桐皮汤等,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八)练功疗法
整复固定后即作跖趾、踝关节及股四头肌伸缩活动,直腿抬高锻炼。
骨折愈合后可逐渐负重步行锻炼。
(九)护理调摄
1.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淋巴液回流,减轻或预防肢体肿胀。
2.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和足趾感觉情况,注意有无疼痛、肿胀、肢体麻木等。
3.注意检查腓总神经的功能,观察足和足趾的背伸、跖屈活动,以及小腿的皮肤颜色、温度和足的感觉,特别是第1~2趾间背侧的皮肤感觉。
4.应用夹板或石膏外固定者观察足趾感觉活动,以及皮肤情况,注意有无压迫。
5.每日倾听患者主诉,注意观察夹板或石膏托压迫部位的皮肤有无破损。
6.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明显肿胀及疼痛、足趾感觉活动受限、被动牵拉痛、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的出现,预防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7.麻醉恢复即开始指导患肢踝背伸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每日多次,每次15~20分钟,做100次左右肌肉收缩。
8.术后3~4周,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挺直、抬腿练习,患肢由伸直位,逐渐屈曲90°,以防止关节强直。
9.术后4周视骨折愈合情况可开始扶双拐不负重步行锻炼。
教会患者正确扶拐,患肢不能悬空,脚底要放平,切忌用脚尖着地。
10.经锻炼后骨折部若无疼痛不适,自觉有力,可改用单拐逐渐负重锻炼。
胫腓骨干骨折不宜过早下地行走,提早下地可能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
四、疗效评价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显效:骨折对线对位满意,骨折处已骨性愈合,部分无压痛、叩痛,伤肢无明显短缩,骨折成角小于5°,膝关节屈伸功用受限在15°内,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在5°以内。
有效:骨折对线对位尚可,骨折线模糊,伤肢短缩少于2cm,成角在5°~10°,膝关节活动受限在30°~45°以内。
踝关节屈伸受限在10°~15°以内。
无效:骨折对位对线差或不愈合,患肢短缩3cm以上,成角大于10°,膝关节活动受限在45°以上,踝关节伸屈活动受限在15°以上,伤肢不能负重。
五、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措施
胫腓骨骨折治疗目的是恢复小腿的长度及力线,最终获得负重功能。
对骨折端的成角畸形与旋转移位,应予完全纠正,避免影响膝踝关节负重
功能和发生关节劳损。
除儿童病例不太强调恢复患肢与对侧等长外,成人应注意恢复患肢长度及生理弧度。
凡有严重早期合并症,如休克、骨筋膜间室综合症、神经血管损伤者,应首先处理合并症,骨折仅作临时性固定,以减少损伤,待情况允许时,处理骨折。
目前困扰我们的是患者不太接受择期手术,以至于部分病例采用了急诊或亚急诊手术,加重了组织创伤,增加了术后伤口感染、不愈合的风险,所以有必要加强医患沟通,使医患相互配合,得到安全确切有效的治疗。
同时,胫腓骨骨折患者,由于卧床时间长,怕痛不配合,易造成膝、踝关节粘连,关节僵硬强直,这也是治疗难点之一,怎样做到“动静配合、医养结合”是今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