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过滤

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过滤


5~7
(2) 冲洗泵
a) 工作流量:反冲强度×单格面积。
b) 扬 程:提升高度+7 m。
(3) 反冲洗排水槽
2x
2x
x 1.5x
反冲洗槽结构图
a) 结 构 上口要求尽量水平,误差小于±2mm。两端 可以水平,也可使起始端深度为出口端的一 半。
b) 尺寸计算
① 单个排水槽的排水量
Qc=qab
q ––– 冲洗强度,L/(m2·s); a ––– 两槽中心距,一般为1.5~2.2m; b ––– 槽长度,一般不大于6 m。
反冲系统的设计 (1) 冲洗强度
滤层
单水反冲 水气反冲 强度L/(m2·s) 强度L/(m2·s)
气水比
膨胀 冲洗时间 率% min
石英砂滤料 12~15
8~13 0.83:1~2:1 45
5~7
双层滤料
13~16
13~15 0.83:1~2:1 50
6~8
三层滤料
16~17
15~16 0.83:1~2:1 55
•②尽可能减小s1的数值,使水从进口流到 末端的水头损失可以忽略不计, s1<< s2+ s3+ s4,,也可使qA≈qB——小阻力配水系统。 形式:进水空间+滤砖滤头
排水槽及集水渠
– 排水槽作用:均匀收集和输送反冲洗水
– 形状:
• 槽顶尽量平,槽底有坡度,面积不超过滤池面积的25%, 高出滤层膨胀最大高度
② 槽底为三角形断面的出口端尺寸
x 1 qab 2 1000v
v‘ ––– 冲洗排水槽出口处的流速, 一般取0.6 m/s。
③ 槽底为半圆形断面的出口端尺寸
x 1 qab 2 4570v
④ 槽顶距滤料层表面高度
H0 e m L0 2.5x 0.07
em––– 滤层最大膨胀率,%;
L0––– 滤层厚度,m;
流道Ⅰ:H1= s1AqA2+ s2AqA2+ s3AqA2+ s4AqA2+流速水头 流道Ⅱ:H2= s1BqB2+ s2BqB2+ s3BqB2+ s4BqB2+流速水头
同在排水槽排水,故H1=H2上两式中 s2A= s2B= s2 , s3A= s3B= s3 , s4A= s4B= s4
qA s1A s2 s3 s4
耐微生物
优良
优良
不霉不蛀
几种滤料孔隙率比较
滤料 总孔隙率
滤料 总孔隙率
滤料 总孔隙率
磁铁矿砂 49.5% 阳泉煤 51.3% 纤维球 92-95%
砂子 50% 破碎页岩陶料 70.3%
垫料层(承托层)
– 作用:
• ①阻挡滤料进入配水系统中 • ②承托滤料,均匀配水。
– 要求:不被反冲洗水冲动,形成的孔隙均匀,布水 均匀,化学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
––– 槽底厚度,m。
集水渠 集水渠与冲洗排水槽出口底面的距离:
hk
1.73
Qq 2 gb2
13
Qq––– 为集水渠的流量,常以实际流量乘以 1.5的安全系数,m3/s;
g ––– 为重力加速度,m/s2; b ––– 为集水渠宽度,b=0.9Qq0.4,m。
设计调试应注意 (1) 要注意清水池体积的设计,单滤池过滤和多
3、粒径与级配
粒径—表示颗粒的大小,指把滤料颗粒包围在内的一个假 想的球体的直径。
石英砂滤料
(1) 主要成份 是采用天然石英矿石, 经破碎、水洗、烘干、 二次筛选而成,SiO2约 占99.8%。
(2) 特 点 无杂质、无校角、密度 大、机械强度高、载污 能力大、使用周期长, 是化学水处理的理想材 料。
解决办法:池深一定时,调换表层滤料,增大滤料粒径;在 配水系统末端设排气管
高效速纤维球滤料 (1) 特 性 a) 呈柔性,可压缩; b) 孔隙率大,截污能力强; c) 工作时滤层孔隙上疏下密,孔隙分布合理; d) 比重略大于水,易反冲洗起来,但不易冲洗
干净,也容易被冲走; e) 有较强的耐磨性和高化学侵蚀性能。
高 效 速 纤 维 球 滤 料
(1) 涤纶纤维性能
强度
– 材料:天然卵石或碎石 – 规格
层次(上至下)
1 2 3 4
粒径(mm)
2-4 4-8 8-16 16-32
厚度(mm)
100 100 100 150
配水系统
– 作用:
• 均匀收集滤后水,均匀分配反冲洗水
– 冲洗不均匀的危害:
• 局部反冲洗水量大,滤料流化程度高,移到反冲洗水量小
的地方,使滤料分层混乱,局部地方厚度变薄,出水恶化。
c) 滤池总高度:(3~3.5m)
池体超高 滤层上水深 滤层及承托层高 配水系统高度
250~300 1500~2000
1100~1200
100
滤层设计
适用于不同废水的粒径分布不同,以下的适 用化学沉淀后的废水过滤。
(1) 石英砂层 厚度为0.7~0.8m,各种粒径含量如下:
粒径(mm) 含量% 粒径(mm) 含量% 粒径(mm) 含量%
(2) 丝网过滤 a) 纤维球过滤:纤维过滤池和纤维过滤器; b) 筛网过滤:各种筛网过滤器和捞毛机; (1) 多孔材料过滤 a) 微孔过滤:PE微孔过滤机。 (3) 膜过滤
超滤、反渗透和电渗析。
从过滤的动力来分
(1) 重力式过滤 水靠重力而自流穿过过滤介质,如快速滤池;
(2) 压力式过滤 水靠外加压力的作用下而穿过过滤介质,如 各种压力式过滤器和上流式过滤池。
吸湿率
相对湿强度 比重
4-6克/旦比棉花高一 0.4-0.5%(20 倍,羊毛高三倍 度c RH 65%)
100%
1.38g/cm ³
热性能
耐酸性
耐碱性
软化点:238-240度c 熔点:
255-260度c
耐目光性
35%HCL 75%H2SO4 65%HNO3 对强度无影响
耐磨性
10%NaOH 28%NH3H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强度无影响
分格,将池体分为上下两层。 (2) 格板上装有滤头,防止砂料漏下格板。 (3) 板下为进水腔,板上承放滤料。 (4) 池体上部有集水槽,水由池体下进上出。
滤头、滤帽 (1) 图 片
(2) 种 类 20×13梅花型,分长、中、短、超长型,塔 型排水帽。
(3) 材 质 有尼龙、ABS和聚氯乙烯等,ABS材质的强 度要高一些。
0.25~0.5 10~15 0.5~0.8 70~75 0.8~1.2 15~20
(2) 垫 层 厚度为0.7m,各种粒径分布如下:
粒径 (mm)
厚度 (mm)
粒径 (mm)
厚度 (mm)
粒径 (mm)
2~4
100
4~8
100 8~16
16~26 100 32~64 100
配水系统 (1) 排管式配水系统的结构
厚度 (mm)
100
配水(布水)系统示意图
(2) 配水管设计参数 a) 主管进口流速:1~1.5 m/s; b) 支管进口流速:1.5~2.5 m/s; c) 支管间距:200~300 mm; d) 支管直径:75~100 mm; e) 配水孔径:9~12 mm; f) 配水孔距:75~300 mm; g) 配水孔总面积:池面积的0.2~0.5%。
过滤及快滤池
一、过滤的基本概念
概 念
过滤是利用过滤材料分离废水中杂质的一种技术, 其工作原理为机械阻挡。
迁移机理
筛滤—比滤层孔隙大的颗粒被机械筛分,截留滤料表面 拦截—随流线流动的小颗粒,在流线汇聚处与滤料表面接触。 惯性—惯性冲击脱离流线碰撞到滤料表面 沉淀—滤层中每个小孔隙起着浅层沉淀池的作用。 布朗运动—微小颗粒,扩散到滤料表面 水力作用—不均匀流场,颗粒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
(4) 规 格 25kg-DN15 、500kg-DN20、 1000kg-DN25。
滤料层
滤料层及 粒径 厚度 承托层 (mm) (mm)
滤料层及 承托层
粒径 (mm)
粒径 (mm)
上部细砂层 1~2 1500 下部粗砂层 10~16 250
中部砂层 2~3 300
承托层 30~40 100
采用上细下粗二层或三层滤料,可提高截留能力。
设计参数
(1) 表面负荷 5~10 m3/m2·h;
(2) 工作压力 滤池水深+ 2.5~3.5m;
(3) 反冲水量 18~20 L/m2·s;
(4) 反冲时间 8~15 min。
(5) 滤料膨胀比 20~50%;
(6) 压头损失 反冲前达2m;
(7) 反冲压损 2~7m。
上向流滤池的特点 (1) 前一工艺与滤池间有3.5m以上的落差; (2) 截污能力强,水头损失小; (3) 污物被截留在滤层内,不易反冲干净; (4) 配水均匀,易观察出水。
出水堰顶必须高于滤层上顶 滤池的过滤时间为过滤周期,一般控制在12~24小时。
3.现在运行中的工程均以变速过滤为主
过滤初期,滤层清洁,截污能力强;后期截污能力减小,降低滤 速有利
快滤池的池体设计 (1) 总面积及滤速
FQ

FQ
v
q
v –––为过滤速度,应根据试验而定, 一般为5~10 m/h;
配水系统主要考虑反冲洗水的均匀分布要求。
– 如何保证配水系统冲洗水的均匀?
• 滤池反冲洗水水头损失分析


滤层
垫层
B
A
假定反冲洗水强度为q,各水流路线的总水头损 失应包括配水系统的水头损失s1q2、配水系统上 孔眼的水头损失s2q2 、垫料层水头损失s3q2 、 滤料层水头损失s4q2 ,进水压力为H
附着机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