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

かわばたやすなり川端康成–人物简介–人物生平–相关作品–经典语录–写作特点–人物思想人物简介–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1972),毕业于东京大学,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

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

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

在东京大学先是在英文系学习然后转入国文专业学习,在学习国文时他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川端康成因写《伊豆舞女》而成名。

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雪国》(1935-1948),与《千只鹤》(1949-1951)、《古都》(1961-1962)一起,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新感觉派–日本20世纪2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1924年,横光利一、川端康成和中河与一、今东光、片冈铁兵、十一谷义三郎、佐佐木茂索、佐佐木味津三、伊藤贵磨、石滨金作、菅忠雄、加宫贵一、诹访三郎、铃木彦次郎等14名新作家在菊池宽的支持下,以《文艺春秋》为后盾,创办了同人杂志《文艺时代》,开始新感觉文学运动,以对抗自然主义文学的衰落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

一般认为新感觉派属于日本第一批现代派。

以后岸田国士、南幸夫、酒井真人、稻垣足穗、三宅几三郎等也相继加入。

著名评论家千叶龟雄在1924年11月号《世纪》杂志上,以《新感觉派的诞生》为题发表文章,指出“所谓‘文艺时代’派所具有的感觉,远比以往表现出来的任何感觉艺术都新颖,无论在语汇、诗或韵律节奏感方面都很生动”。

这一流派因此被称为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于1925至1926年发展到高峰,后来由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兴起,片冈铁兵、今东光、铃木彦次郎等青年作家纷纷转向左翼文学,横光利一、川端康成倾向新心理主义,中河与一等则主张形式主义。

《文艺时代》也人物生平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市北区(川端自写年谱为6月11日出生)。

父亲名叫荣吉,是个开业医生,爱好汉诗文、文人画。

母亲阿源,是黑田家出身。

传说川端家是从北条泰时(第三代执权)那里传承下来的。

川端是家中长子,康成有一姐姐,名叫芳子。

1901年1月,父亲因肺结核病去世。

康成随母迁居大阪府西成郡丰里村大字三番745番地黑田家。

1902年1月,母亲也因感染结核病而辞世。

1906年7岁,康成入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普通小学。

由于他体弱多病,故经常缺课,但他的学业成绩优秀,作文在全班首屈一指,显示出过人的才华。

1909年7月,姐姐芳子患热病,并发心脏麻痹而死亡。

1912年3月,普通小学六年级毕业。

4月,以第一名考入大阪府立茨木中学。

–川端康成的祖母、姐姐、祖父相续过世;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给他留下的恐惧的影响是一生的。

孤独的川端康成一边拒绝现实中的热量,一边在文字的世界里绘制着想象中热量,那个时候他开始阅读《源氏物语》——在他的一生中,这本书是另一个重大的影响;评价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语》。

中学时,川端康成对于《源氏物语》还仅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体会到的感觉,他开始尝试自己写作。

1915年,一本杂志刊登了他的几首俳句。

次年,他在当地的一份报纸《京阪新闻》上发表了几首和歌和杂文。

中学毕业后,川端康成前往东京府旧制第一高等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世界文学及日本文学中最精辟、最前沿的浪潮。

1920年后,川端康成对于写作风格不断探究,短篇《招魂节的一幕》奠定了其在文坛的第一步。

–1926年,除了其一生唯一一部剧本《疯狂的一页》被拍成电影,川端康成发表了《伊豆的舞女》。

获得赞誉的川端康成并没有停留不前,其写作风格从新感觉到新心理主义,又到意识流,1931年的《针、玻璃和雾》可以说是其中一个的代表。

接下来,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开始出现佛教“空”、“无”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开始写《雪国》连载,3年后出了单行本,并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

–1936年,川端康成因为反战而宣布停笔、不写文艺时评类文章,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广泛参加反战活动。

–1940年,川端康成参与成立日本文学会。

–1941年,川端康成受关东军邀请访问满洲等地;访问结束后,他自费留在中国,并将妻子一同接到中国,两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到日本。

第二年,川端康成编辑了《满洲各民族创作选集》。

–1944年,川端康成以《故园》等文章获战前日本最后一届菊池宽奖。

–1947年,历经13年,《雪国》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千只鹤》开始连载;1952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歌舞伎。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写作《古都》,同年获得文化勋章。

–1968年10月17日,川端康成以《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奖项的东方人。

当他在瑞典科学院领奖时发表了《美丽的日本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这篇文章中川端康成引用了诸多古典文学诗词,来抒发自己对于日本、日本这个民族的美的体验。

–1969年4月,川端康成旅行期间,与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一道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作为工作室的公寓中含煤气管自杀。

–2013年2月19日,川端康成首部在报纸连载的小说《美丽!》,尘封86年后被重新发现,比之前公认为他的最早连载小说《海之火祭》,还早四个月发表。

关于自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络绎不绝的访客,他对夫人发脾气“家里并不是旅馆,我也不是为客人活着的。

”他对因自杀身亡的古贺春江的口头禅极为赞赏,“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

死就是生。

”–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

有人甚至推测,川端之死与三岛由纪夫不无关系。

–在谈到三岛自杀的原因时,研究三岛的权威佐伯彰一认为:“川端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三岛君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冲击。

这是与作家的自尊心相关的微妙问题,三岛君在畅销书的问题上很介意,是一个非常争强好胜的人。

”–三岛自戕后,川端前往现场观看了三岛身首分离的遗体,受了很大刺激,他对自己的一名弟子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之后,川端又亲自主持了葬礼,说三岛的精神仍“活在许多人心中,并将载入史册。

”–1972年4月16日,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川端康成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

两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

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

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伊豆的舞女–《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杰出的中篇小说。

1926年1月至2月间由“文艺时代”发表。

《伊豆的舞女》曾先后6次被搬上银幕。

影片表现了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

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内容梗概–《伊豆的舞女》描写的是一位19岁高二学生,为排遣内心不可言喻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艺人一行,并对那里的小舞娘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

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

文章写了从一件件小事,一直到最后“我”和薰子的离别的过程。

–《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19岁(1918年)之时的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我”即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所以说到作品创作背景首先要从作者的身世开始入手。

作者幼失怙恃,两岁丧父,三岁丧母,由祖父母扶养,在姐姐和祖母相继去世后,16岁时他最后一个亲人、双目失明的祖父也去世了。

从小体弱多病的川端康成常年幽闭家中,心理十分的敏感和寂寞,不幸的身世使他形成一种孤僻的“孤儿气质”“受恩惠者气质”。

这种性格以及它所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为了从这种压抑的情绪中逃脱,作者踏上了伊豆的旅程。

作者在途中被一名十四岁舞女的纯真和美貌所牵动,不由自主地随同舞女等一行巡回演出的艺人,从修善寺经汤岛、汤野一直辗转到了伊豆本岛南端的下田港,之后怀着依依之情,告别了舞女。

而这其中的经历就是《伊豆的舞女》的故事来源。

而小说的发表是在距伊豆之行的8年后(1926年),其间作者经历了感情的挫折,并曾在1922年怀着“不堪忍受的自怜”的心情重返伊豆,并在此创作了一篇未完成、也没有发表的长篇写生文《汤岛的回忆》,并且以它为原型创作了《伊豆的舞女》和《少年》这两篇小说。

–影响–《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描写的一段经典的日式爱情,恬静清淡而又蕴含了极其深厚的人生况味。

同时,也描画了一个在悲哀中由于人们心灵的互相交流、相互抚慰而产生的和谐幸福的理想境界。

这个爱情故事的唇纹眼角都浸渍着东方民族的神韵,在欲语还休中细腻刻骨地勾画出迷离忧郁的南国风情。

在邂逅与告别中,令人忘却现实与创作的界限而随着川端康成神奇的笔触缓缓沉入空灵美好的唯美境界。

雪国–《雪国》(ゆきぐに)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著名的唯美主义代表之作,从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别以《暮景的镜》、《白昼的镜》等题名,断断续续地发表在《文艺春秋》、《改造》等杂志上,相互之间并没有紧密相连的情节,直至全部完成并经认真修改后,才冠以《雪国》于1948年汇集出版单行本。

《雪国》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

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写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达之中,往往带着淡淡的哀思,表现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

–《雪国》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

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国》被海外翻译最多,先后被译介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出版了不同的译本。

–内容梗概–《雪国》情节并不复杂,故事写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岛村是一个有着妻室儿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遗产,无所事事,偶尔通过照片和文字资料研究、评论西洋舞蹈。

他来到雪国的温泉旅馆,邂逅了艺妓驹子,并被她的清丽和单纯所吸引,甚至觉得她的“每个脚趾弯处都是很干净的”,后来又两度到雪国和驹子相会。

–小说就是从岛村第二次来雪国开始的。

驹子的三弦琴师傅的儿子行男患了肺结核,叶子陪同他从东京乘火车返回汤泽,正好坐在第二次去会驹子的岛村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