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激励理论

管理学激励理论

如果员工感到自己的比率与他人相同,就会觉得是公平的,他 可能会因此而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如果感到低于他 人,员工会感到不公平,此时他会采用各种办法消除这种不公 平感
觉察到的比率比较
员工的评价
所得A
(1)
<
付出A
所得B 付出B
所得A
所得B
(2)

付出A
付出B
(3)
所得A
>
付出A
所得B 付出B
期望的行为 惩罚:对不期望出现的行为进行处罚,以期消除这种行为 忽视:也称作消退,它是指通过消除行为得以维持的因素而使不
期望的行为逐渐消失
激励理论的综合
个人 任务复 能力 杂性
高成就 需要
绩效评 公平性比较 价标准
任务复 杂性
个人努力
个人绩效
组织奖励
个人目标
客观绩 效评价
体系
强化
目标引 导行为
在工作情境中,人有三种主要需要
,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
高成就需要者在能够独立负责、能及时得到信息 反馈和中等程度风险的工作环境中可以被高度激 励
高权力需要的人希望“承担责任”,喜欢竞争和地 位取向的工作
高归属需要者渴望友谊,喜欢合作而不是竞争的 环境,希望彼此间的沟通和理解
11.2 激励理论
激励具体包括
薪酬激励、权限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 、培训激励、晋升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 励、榜样激励、挫折激励。
硬性激励,像平常做的很多系统性的工作, 包括:薪酬、目标管理、晋升等;
软性激励,包括:情感激励、荣誉激励、榜 样激励等。
自然人
• 人是动物,具有动 物有本能
• 情欲、学习能力、 求生本能
当某种需要被满足之后, 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生理 安全 社交 尊重 自 我实现
心理发展水平
11.2 激励理论
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三种: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 要和成长发展需要 三种需要之间存在着多样化的关系 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比较
11.2 激励理论
麦克莱兰的三种需要理论
需要必须达到一定强度,这样才能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 满足需要的具体对象或具体手段(特定目标)要明确,且这些
具体手段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
需要 (内容尚模糊

需要 达到 一定 强度
需要 (内容已明确

满足需要的具 体手段已明确
紧张不安
愿望( want)
意向
手段实施的外 部条件已具备
动机 (motive)
主导需要
图11-12 激励理论的综合
11.3 激励实务
为使激励取得效果,在激励过程中必须 符合以下要求:
奖励组织期望的行为 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 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 激励时要因人制宜 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
图11-1: 动机的形成过程
行为
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即完成目标达到满
足的过程
间接行为:与当前目标暂无关系,为将来满足需要作 准备的行为
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复杂性 人的行为一般规律 挫折行为
11.2 激励理论
需求相对强度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每个人都有分层次的五 种需要,即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 要
注:A代表某员工,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表参照对象
不公平(报酬过低 )
公平
不公平(报酬过高 )
图11-10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11.2 激励理论
强化理论
人的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如果某种行为结果对人越有利,那 么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如果不利,那么重复可能性则很小 。
四种行为塑造方式或强化手段
正强化:对希望出现的行为及时加以肯定或奖励 负强化:通过收回让行为主体感到不快的事物,鼓励其表现出所
管理学激励理论
激励的定义
为了达到企业目的,通过 满足员工的生理、愿望、 兴趣、情感等需要,有效 地启迪员工的心灵,达到挖 掘员工潜力的管理手段。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 Berelson)和斯坦尼尔( Steiner):“一切内心要争 取的条件、希望、愿望、 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 。 ——它是人类活动的一 种内心状态”。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往往与工作本身有 关,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 件和环境有关 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 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 立面也不是满意,而是没有 不满意 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发挥着 不同的作用
双 因 素 理 论
11.2 激励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
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具体化的 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内部激励要素
个人努力 A
个人绩效 B
组织奖赏 C
个人目标
A 努力-绩效的联系
B 绩效-奖赏的联系
C 奖赏-目标的联系
图11-9 期望理论的简化模型
11.2 激励理论
公平理论
员工不是在真空中工作的,他们总在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对 他们工作的努力程度有很大影响
员工经常把自己的所得(Outcomes,也称作报酬)与付出( Inputs)的比率与别人的同一比率进行比较
员工参与制定目标不一定能导致更高绩效,但可以提高目标的 可接受性,尤其是任务比较艰巨时
当员工获得有关目标进度的反馈时,工作绩效会更好。自我反 馈比外部反馈的激励作用更强
目标-绩效关系会受到目标承诺、充分自信和民族文化等权变因 素的影响
11.2 激励理论
期望理论
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 激励力量(M)=期望值(E)×媒介系数(I)×效价(V)
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你是赞成人性善 还是性恶?或者
。。。
11.1 需要、动机与行为
所谓需要(need)是指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使某种结 果具有吸引力。
这种心理状态的诱因往往是客观的刺激 这种刺激可能来自身体外部,也可能来自身体内部 人的需要是多样的,是发展变化的
动机(motive)是驱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内在力量,它 是由人的内在需要引起的。
经济人
• 人是高度理性的,其 行为依据于他们的理 性思考。
• 生性好争且很自私,力 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 大的满足。
社会人
• 人是社会人,其行为 受到社会群体规范的 制约。
• 每个个体都受法律规 章和伦理道德的制约 。
复杂人
• 人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与人是不同的,人是会变的,因此,人是复杂的。 • 每一个人由于受社会教育的程度的不同和不断地接受着社会的教育,因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