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行知教育文集 ppt

陶行知教育文集 ppt


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一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 解决的办法: 1, 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 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劣童则 一切措施都错,也就越来越难了。 2,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 决。 3,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
。4一,些先机生会也劳得动检或讨干自体己育的劳功动课。教法是否呵护学生的
• 第一个,是“一”字。
• 一是“专一”的一。荀子说:“好一则博” 这句话是很有精义的。因为有了一个专一 问题做中心,从事研究,便可旁搜广引, 自然而然的广博起来了。
• 第二个,是“集”字。
• 集是“搜集”的集。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 便可以源源本本的彻头彻尾的来研究它一 个明明白白,才能够真正理解这个问题的 症结所在,才能够“迎刃而解”,才能够
需要程度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我 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 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 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 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 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 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 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谢谢!
宇宙,也就是一个力的表现,力的变化的过程。 * 虽然,教育之功能,就其大者而言,为立国之大本;就
其小者而言,亦为如何导引国民精神生活与实际生活臻 于健全与畅遂之关键。 * 古人说:“民为邦本。”一个共和国的基础稳固不稳固,全看国民有 知识没有。国民如果受过相当的教育,能够和衷共济,努力为国家 负责,国基一定稳固
一,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 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 * 教育为立国之命脉,吾人既已三复言之矣。 * 中小学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研
究,实地实验,方能免入歧路。 * 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力的表现,力的变化。实则整个
另外教师要学会对学生实行爱的教育,这是 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认为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爱的教育”是陶行知先生追求的教育真 谛,他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教 育,爱学校、爱学生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 也充分反映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心。“为 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 做”。没有爱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 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在21世 纪的今天,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是否 强大的最重要依据。知识是第一生产力, 如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 国想在世界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 西,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 个人的小名与学名。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 生活便不是教育。生活教育的生命力特别强,它今天不是 完成的东西,明天也不是完成的东西,它会永远随着历史 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仿我者死,创我者生! *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 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 才算毕业。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 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 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 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 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 “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 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 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 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 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 的学术价值,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 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陶老先生给我们提出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 读后,感觉第二个问题感触很深。在这里 陶老先生写到“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 源泉”。学问怎样能够进步?他给了我们五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 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 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 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在实际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利用学生原有 的知识能力,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 源于生活的各种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 实践活动中,亲自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 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 到提高。
他说“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 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 华。”
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 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 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 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 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 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 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 与才能之间的桥梁。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 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再次要注意 “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 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 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 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从而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 趣特长发展。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 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 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 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
他引领我们学习做真人;他,教育我们要有独立自 主的能力;他,指引我们不断前进。陶行知是“五 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 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 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
从这本书中我觉得真正的好老师要学会和学生共
同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 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喜欢和教师赛跑。 后生可谓,正是此意,所谓教师都非常乐意学生 能够有一天跑到自己的前头,所以大家也都常说 教师才是世界上最无私的职业,他们不会怕自己 的学生超过自己,反而希望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 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 今的社会日新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 更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放松,不能懈怠。
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
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 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 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 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自从阅读了 《陶行知文集》之后,我便不忍释卷,书 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吸引着我,那一句 句动人的名言震撼着我。
• 第五个,是“韧”字。
• 韧是坚韧,即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韧性 战斗”的韧。做学问是一种长期的战斗工 作,所以必须有韧性战斗的精神,才能够 在长期战斗中,战胜许许多多困难,化除 种种障碍,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走入新 地境界。
这五个字字字值得我们去琢磨,其实, “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 法。我们很少有人能做到“一” “钻” “剖” “韧”,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别人已 经钻出来的先进经验。在学习中,借鉴其 他同学的学习经验方法,和还可以借助网 络这个平台获得我们需要的知识等,这样 也算是“集”了,只有把各种方法集于一 身,才能应万变。
• 第三个,是“钻”字。
• 钻是钻进去的钻,就是深入的意思。钻是 要费很大的力量,才能够钻得进去,深入 到里面去,看得清清楚楚,取得了最宝贵 的宝贝
• 第四个,是“剖”字。
• 剖是“解剖”的剖,就是“分析”的意思。 有些材料钻进去还不够,必须解剖出来看 它的真伪,是有用的还是有毒素的?以便取 舍,消化运用。
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 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 “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 学做合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 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这一语道 出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 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 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 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 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 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 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 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 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 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 “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 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 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 题。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徽州 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 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 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 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 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 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 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 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 知诗歌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