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传理论51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新传理论51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新传理论51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是当代著名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之一,创立了“媒介生态学”,代表作有《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等。

《童年的消逝》于1982年出版,该书以“童年”作为切入点进行媒介研究,提出随着媒介的变迁,童年在消逝,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界限在消失。

新媒介环境下人的读写能力退化、教育的消失、羞耻心的消失、信息环节复杂化等等,共同指向了“童年的消逝”。

1.童年概念的产生——印刷时代的到来
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概念的发明是文艺复兴的伟大成果之一,也可能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个发明。

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尼尔·波兹曼通过观察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交过程,把童年置于社会学的层面进行讨论。

印刷时代的到来,社会对识字能力的重视程度上升,进而划分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距离。

首先,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使人的读写能力进一步发展,现代童年概念的基本文化语境诞生。

因而,有无阅读能力成为区分成年人和儿童的重要标准,儿童需要接受教育,才能成为成熟的成人,从而产生童年的概念。

其次,印刷可以重新赋予人类自我意识和人性意识。

文字使儿童退回自己的世界之中,与社会
环境脱离,因而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

以印刷为基础的阅读强化了个性意识和自我意识,是童年得以诞生的重要条件。

最后,成人因为接触的社交范围更广,拥有儿童所不宜知道的信息,这些是儿童不得不经过长时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够获得属于成人的秘密。

因此,印刷时代隔离了成年与儿童,“使儿童远离了成人的秘密、社会的秘密”。

2.童年的消逝——电子媒介时代
印刷时代使成人与儿童之间形成了不可逾越的界线,而电子媒介的产生和传播使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

童年在消逝的同时,成年的概念也在消逝。

电子时代改变了以文字为主的符号环境,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首先,电视等媒介带来了新的符号——图像,使得童年与成年之间的文化鸿沟被重新填平。

图像革命强烈的视觉冲击对观众的大脑有催眠作用。

这些观众在瞬时之间即可清楚画面意义,不需要延后分析解码、思考等等。

因此儿童不再需要长期的“成人训练”则可读懂成人世界的内容。

其次,由电视传播的信息是一种不需要分辨使用权的形式,也就是说儿童和成人在共同接受电视传输的信息时,这些信息并没有加以区分,儿童可以接触成人的秘密,两者间的文化界限被拆解。

3.“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
童年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特征已经含糊不清,电子媒介的产生模糊了童年与成年
的文化界限。

而“童年的消逝”还包含着更深一层的含义,即“成年的消逝”。

以图像为阅读特征的新童年文化推广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品质,可被视为认识上的一个倒退:成人在电子世界逐渐退化,又重新回到心理年龄上的童年。

在电视时代,“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成人和儿童逐渐融为一体。

因此,印刷时代的文字阅读促进人的逻辑和抽象思维的进步,使人具有更高的自制能力、关注历史和未来的能力;而电子时代则是由符号世界来表征,以娱乐的形式呈现给公众,成人的逻辑组织和抽象思维等能力正在逐渐丧失,即成人回到“童年”,呈现出一种消极的“逆生长”。

商业化和电视媒介背景下产生的成人与儿童无差别的文化,使得经济、政治和教育等方面变得浅薄。

波兹曼认为人类的人文精神和思维意识正在走向枯萎。

4.《消失的地域》
梅罗维茨是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传播学者,代表作是《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其理论结合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戈夫曼的戏剧理论,认为媒介技术视作社会变化的动因的基本立场,提出了媒介情景论。

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梅罗维茨用印刷时代的媒介环境和电视时代的媒介环境进行了对比,提出电子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于是有一些“地域”消失了。

首先,男女气质的融合。

印刷媒介的细分化特质,使得男性和女性阅读内容
各不相同。

而电子媒介对视听形象的展示,使得各不相同的人群共享相同的信息,因而形成一个群体的纽带,使得男女气质发生了融合。

例如男性开始化妆、性格变得越来越温柔,而女性则开始剪短发等,一种全新的中性气质正在出现。

其次,成年与童年的界限模糊。

通过印刷媒介,童年概念得以塑造。

而电视媒介的出现使成人营造出的童年情景消失,儿童变得越来越成人化。

另外,电子媒介还使权威感消失。

权威感来自于距离,而电视将领导人、英雄、明星等的后台行为曝光于电视,公众对其生活了如指掌,他们失去了自己对自我形象和表演的控制,权威感荡然无存。

5.童年消逝的遏制与新儿童的诞生
波兹曼指出,文字阅读削弱了口语世界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基础,而以电视为基础的影像世界破坏了童年产生以及培育的信息环境,使童年不断萎缩直至消失。

因此,童年的发生与消亡离不开媒介的转换。

在数字媒介时代中,电脑媒介的出现形成了“遍布全球的大脑”,改变了人们生存的信息环境,带来了全新的媒介体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作为生物学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童年
童年可以作为一种生物学现象,即用年龄来界定童年的范围;也可以把童年作为社会的产物,即作为社会现象的童年。

前者把童年当做单纯的生物学事实,即童年到成年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和行为由非理性到理性的过程。

在这样的童年说方法
论指引下,人们倾向于将童年视为一个人发展的学徒期,而把理性作为成年期的标志。

而后者把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儿童当做社会行动的主体。

在社会建构论之中,儿童是能动地构建社会,它不同于结构论中儿童个体的能力被忽视,主动构建自己的生活样式即文化。

(2)童年的再生成与新儿童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和媒介是人的延伸两种观点,有利的证明了媒介本身的力量,前者表明媒介本身的变化比起媒介承载的内容更有意义,而后者指出媒介对人本身能力的扩张,通过扩张人类的五感直接影响人们意识的形成,使人产生变化。

所以,媒介对童年的构建可以发生影响,那么作为变化了的儿童依靠媒介能动地创造自己的童年。

所以,不论是作为一种结构形式或者一种构建的结果,童年都不会消逝,而是在不断地再生成。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转换是童年变化的关键。

他指出,以文字为代表的印刷媒介促使童年产生,而以电视为代表的影响媒介却导致童年消逝。

同时他认为新媒体——电脑的产生将具备某种潜能,从而保证童年的存在。

随着童年边界的变化,童年的再生成则依靠变化了的新儿童来实现。

综上,电视的到来模糊了童年与成年的文化分界,使儿童接触到了成人世界方面
的信息,由此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距离,儿童变得早熟、成人化等。

波兹曼断言,童年的衰落预示着美国文化的没落。

但也有学者指出,波兹曼为了证明其观点过分夸大了电视的负面作用,将其成为“毫无保留的媒介”,是一种除了“图画和故事”外别无内容的媒介。

另一方面,波兹曼忽视了媒介使用者的作用,认为媒介本身特点造成了成人化的儿童,与使用者无关。

但归根到底,我们应该认识到媒介技术是中性的,而其使用方式与社会制度、人的实践活动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何梦祎,《媒介情境论:梅罗维茨传播思想再研究》. 《现代传播》,2015.10.
孙晴,《媒介变迁视角下的童年——以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为中心》.
魏冯, 《媒介变迁中的“童年”印记——读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新闻世界》,2015.05.
周海宁,《论从大众传媒时代到数字媒介时代的童年变化》. 《新闻传播》,2018.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