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声造影在恶性淋巴结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超声造影在恶性淋巴结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350・ 

强全身支持治疗也很重要。控制不满意时睡前加用 

长效胰岛素皮下注射。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禁食时间 

长,术后约3~4 d开始鼻饲进行肠内营养,术后约9 

~10 d经口进流食半流食,可加用长效制剂重组甘 

精胰岛素皮下注射以覆盖24 h血糖水平。肠内营养 

开始后,仍应注意血糖的监测,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 

岛素用量,逐渐撤除补液中的胰岛素。切口感染的患 

者积极控制血糖,根据药敏结果应用有效抗生素,感 

染全部得到控制而最终二期愈合。我们体会:合理饮 

食,根据血糖控制水平调整食物种类及饮食习惯;胰 

岛素长效结合短效,长效维持24 h基础胰岛素水 

平,短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增高,监测血糖每El 4 

~7次(空腹、早、午餐后2 h,睡前);防止低血糖反 

应;应用谷氨酰胺,既可增加氨基酸,又可以降低血 

糖;不能机械按既定标准打胰岛素,随时根据血糖值 

调整胰岛素用量;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与合理增加 Proceeding of Clinical Medicine,May.2012,Vol 21 No.5 

营养做到统一,不能因害怕血糖增高而过分减少饮 

食,营养差同时会影响术后切口愈合,增加瘘等并发 

症发生概率,也不能不做饮食控制而妨碍血糖控制; 

术后早期活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术后早期勤拍背,祛 

痰,预防坠积性肺炎,勤翻身,防止骶尾部受压,预防 

褥疮。综上所述,虽然高龄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开 

胸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只要充分做好围术期的 

血糖管理,血糖控制后积极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术后 

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岳桂英,余云.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EJ].中国 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33. [2] 傅祖植.内科学E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98—825. E3] 李秀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1:215-217. 收稿日期:2012—02—14 (本文编辑:张红) 

作者简介:陈 钢(1973一),男,山西省祁县人,硕士学位,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胸外科临床工作。 

文章编号:1671—8631(2012)05一O35O—O3 

超声造影在恶性淋巴结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张丹妮,刘 炜,秦冰娜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恶性淋巴结肿大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超声造影技术观察15例淋巴结微 血管分布,对比转移性淋巴结与淋巴瘤性淋巴结造影特征。结果:转移性淋巴结与淋巴瘤性淋巴结造影剂分布有差 

别,前者造影剂从淋巴结周边部开始增强,走向紊乱,后者造影剂主要分布在中央,向周围弥漫性增强。结论:超声造 

影有助于转移性淋巴结与淋巴瘤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超声造影;淋巴结;转移癌;淋巴瘤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很多的疾病伴随着浅表淋巴结肿大,转移癌和 

淋巴瘤是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常见恶性肿瘤。20世纪 

90年代彩色多普勒超声已成为筛查浅表淋巴结的 

重要手段。本文应用灰阶超声造影新技术研究恶性 

淋巴结疾病,旨在探讨其在恶性淋巴结肿大鉴别诊 

断中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一2011年8月住院及门诊患 

者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19~75岁,按起 

源分为两组,转移癌组5例,淋巴瘤组1O例。 

1.2仪器 采用飞利浦公司的IU22彩色超声诊断仪,探 

头频率为L9—3 MHz。 

1.3造影剂 

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第2代氟碳类声学 

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应用时加入5 mL生理 

盐水振摇,配置成六氟化硫微泡混悬液。 

1.4方法 

先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淋巴结的大小、皮质厚 

度、淋巴门、彩色血流情况,然后对可疑淋巴结行超 

声造影检查。造影采用低机械指数成像技术,所有患 

者均知情同意经静脉应用造影剂。经肘浅静脉团注 

每人次2.4 mL造影剂,随后注入5 mL生理盐水冲 床医药实践2012年5月第21卷第5期 

管。注射造影剂后即刻用实时灰阶谐波超声成像扫 

查淋巴结,动态观察病灶内造影剂微泡的走行及分 

布,记录动态图像,动态采集图像时间3 min。然后 

对15个恶性淋巴结的超声造影动态图像进行回顾 

研究。本组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根据病理结果 

将本组资料分为转移瘤组和淋巴瘤组。 

2 结 果 ・351・ 

2.1病理结果 

15例肿大淋巴结中1O例淋巴瘤,5例转移瘤。 

2.2声像图结果 

15例转移性淋巴结和淋巴瘤性淋巴结的声像 

图表现分布比较见表1,转移瘤组淋巴结平均长径 

15.1 mm,平均短径10.4 mm;淋巴瘤组平均长径 

15.5 mm,平均短径11.3 mm。 

表1声像图结果例(%) 

2.3超声造影结果 

15例转移性淋巴结和淋巴瘤性淋巴结的超声 

造影结果见表2。转移性淋巴结造影形态以周边开 

始增强为主,淋巴瘤组以中央开始弥漫性增强为主。 

表2超声造影结果例(%) 

3讨 论 

淋巴结是一富血供器官,浅表淋巴结肿大是临 

床常见体征。淋巴结转移癌是浅表淋巴结肿大最常 

见原因,癌细胞通过淋巴管直接到达区域淋巴结形 

成转移。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位居各种肿瘤的第11 

位。因此,区分肿大的浅表淋巴结的性质具有重要意 

义。2O世纪6O年代有人开始研究超声造影,近年来 

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一系列 

有助于诊断和评估价值的成果。超声造影不同于彩 

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其信号强度可能受到组 

织血管和周边组织解剖因素和功能因素的影响口], 

但不受角度及呼吸运动的影响。第二代超声造影剂 

SonoVue,微泡平均直径2.5 g.m,90 的微泡直径 

小于6 g-m,血管中造影剂可以像红细胞一样通过毛 

细血管床,而不会溢出血管外,所以造影剂到达脏器 

组织中的数量以及进出的速度可实时、完整地反映 

该脏器血流灌注状态¨2]。目前超声造影在肝脏病变 

诊断价值方面已得到肯定,特别是对于原发性肝细 

胞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3]。有学者已经初步 

证明应用超声造影对淋巴结进行研究,能反映淋巴 

结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淋巴结病变的诊断_4]。 当肿瘤组织侵犯淋巴结发生淋巴结转移时,一 

般情况下肿瘤组织首先侵入包膜内的输入淋巴管和 

包膜下窦,然后相继出现于小梁旁窦和髓窦,继而逐 

渐侵入淋巴结实质内,在淋巴结实质内形成大小不 

等的肿瘤组织团块,与周围正常的淋巴组织相间。同 

时,肿瘤组织破坏淋巴结内大部分微细管道,仅保留 

较大的动静脉,持续诱导新生肿瘤微细血管网生 

成l5],但是新生的肿瘤血管网迂曲紊乱生长,主要分 

布于肿瘤组织活跃的边缘区,在肿瘤中心区血流灌 

注量较低,易出现坏死[6]。有学者报道l4 78%的转移 

性淋巴结表现为从周边开始的显著增强,内可见大 

小不等的低或无灌注区,低灌注区为肿瘤组织,无灌 

注区为组织坏死。本组资料中3例(60 )转移性淋 

巴结为此类增强,1例(20%)表现为微弱增强,分布 

欠均匀,1例(20%)未见增强。当肿瘤组织侵犯整个 

淋巴结时,造影表现为淋巴结微弱增强(低灌注)。本 

组中1例微弱增强的淋巴结病理显示送检组织内未 

见正常的淋巴组织,另1例未见增强的淋巴结,可能 

与其血流不丰富、微血管少有关。 

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可发生在身 

体的任何部位,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和局部肿 

块是淋巴瘤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按组织病理学改变, 

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两大类。 

淋巴瘤的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结内回声显 

著减低,甚至呈无回声,后方回声增强[6],血供丰富 

呈高灌注状态,以淋巴门血供为主。Giovagnorio 

等 研究得出大部分淋巴瘤表现为丰富门部血流信 

号,少部分高度恶性的淋巴瘤表现为周边血流信号。 

淋巴瘤淋巴门型血供和高灌注的特点使其不易发生 ・352・ 

变性坏死,所以淋巴结内灌注缺损少见。本组病例7 

例(70 )呈极低回声,3例(30%)回声不均匀,8例 

(80 )表现为淋巴门型血流信号,1例(10 )表现 

为周边型血流信号,1例(10 )未见血流信号。 

淋巴瘤灰阶超声造影表现为淋巴结实质增强的 

开始阶段呈弥漫分布的强回声斑点(“雪花样”外 

观),随之强回声斑点互相融合,形成均匀增强。这些 

强回声斑点与肿瘤组织内扩张的小动脉有关 ]。本组 

病例8例造影结果与此基本相同,表现为显著均匀增 

强,1例紊乱增强,1例结内绝大部分未见增强。 

本组有1例比较特殊,此例患者以淋巴结肿大 

疼痛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被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在 

当地医院用大剂量激素治疗,来我院就诊时超声结 

果为:左侧颈部可见数个不均质回声结节,较大的等 

低回声结节大小约5.6 cmX 3.2 cm,其内未见血流 

信号,造影表现为绝大部分区域始终未见增强;于其 

旁可见一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结节,大小约2.9 cm 

×1.6 cm,结节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造影表现 

为内部增强不均匀,其内极小部分区域始终未见增 

强;另可见一类圆形低回声结节,大小约1.8 cmX 

1.2 cm,未见血流,未进行超声造影。考虑这例患者 

的特殊表现与其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有关。 

本研究在转移性淋巴结和淋巴瘤淋巴结鉴别中 

有一定发现,但由于该项检查受病灶解剖结构与血 

供、仪器调节、注射造影剂时的推注速度及医生的技 Proceeding of Clinical Medicine,May.2012,Vol 21 No.5 

术水平等客观因素影响,且本组病例数较少,有待于 

大样本的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张青萍,周翔,柳建华.新型超声造影剂对组织器官血 流灌注的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0,15(3):170— 172. [2] Na D G,L H K,Byun H S,et a1.Differential diag— nosis of cervical lymphadenopathy:usefulness of col— or Doppler sonography[J].Am J Roentgenol,1997, 168(5):1 311—1 316. [33 Schwarz K Q,Chen X,Bezante G P,et a1.The doppler kinetics of microbubble echo contrast[-J-1.U1一 trasound Med Biol,l996,22(4):453-462. [4] Rubaltelli K,Khadivi Y,Tregnaghi A,et a1.Evalua— tion of lymphnode perfusion using continuous mode harmonic ultrasonographywith a second—generation contrast agent I-J].J Ultrasound Med,2004,23(6): 829—836. r5] Gali ̄M,D Onofrio M,Montani M,et a1.Tumor ves— sel compres—-sion hinders perfusion of ultrasono—- graphic contrast agents[J].Neoplasia,2005,7(5): 528—536. I-6-1 Steinkamp H J,Wissgott C,Rademaker J,et a1.Cur— rent status of power and color doppler sonography in the differantial diagnosisof lymph node lesions[J]. Eur Radiol,2002,12(7):1 785—1 793. [73 Giovagnorio F,Galluzzo M,Andreoli C,at a1.Color Doppler son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superficial lymphomatous lymph nodes EJ-1.J Ultrasound Med, 2002,21(4):403—408. 收稿日期:2012—01—14 (本文编辑:王作利) 

作者简介:张丹妮(1984一),女,山西省长治市人,在读硕士,医师,主要从事超声工作。 

文章编号:1671—8631(2012)05—0352一O3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李小会,刘变英,杨嫦娥,雷宇峰,王颖 

(山西煤炭中心医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肠镜检查发现的LST 35 例,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黏膜腺管 

开口(pit)形态,35例LST患者中,33例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17例行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切除病变,11例黏膜 剥离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5例经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切除,2例有恶变行手术治疗。结果:常规肠镜检查中 

LST病变检出率为0.7 。病变分布:35个LST病变中,直肠17例,乙状结肠11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6例。35例 中腺瘤27例,其中绒毛状腺瘤19例,管状腺瘤8例;增生性息肉8例。6例绒毛状腺瘤伴有癌变,直径均>2O mm,24 

例病理表现为异型增生,其中中度以上异型增生17例。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 

一定特殊性,癌变率较高,EMR,EPMR或ESD治疗LST安全、有效。 

关键词 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