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创作特色
5.1.叙述剧中人物自己的意愿
5.2.剧中人物通过独白说出自己的所作所为 5.3.抒情独白 5.4.哲理性独白
6.丰富的情节线
莎氏的情节常常是几条平行的线索交织在一起, 由此显出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比如 《威尼斯商人》有三条情节线索,《哈姆莱特》 也有三条复仇线索。哈姆莱特、雷欧提斯、福 丁布拉斯均有父亲被杀的仇恨。《仲夏夜之梦》 的情节线索多达四条。
哈姆莱特台词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 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 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2幕2场,朱生豪译
哈姆莱特是一个思想者,他的语言富有 诗意和哲理,因此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较多。 说话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一旦翻译成中文,英语的语言节奏和 气势便在译文中丢失了。
4.性格化语言
莎剧有多少人物,就有多少不同的性格化语言。 每个人物说的话都与他的性格一致,本性一致。 莎氏是语言大师,他所使用的词汇量惊人的庞大, 1974年英国马文· 斯配瓦克教授借助德国电子计算机专 家的力量,精确地统计出莎氏全部词汇量达29066个之 多。英国的另一个语言大师,17世纪诗人弥尔顿一向 被认为学问最渊博,他的诗歌才用了8000个单词。莎 氏近3 万,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莎氏就是利用无与伦 比的庞大词汇来锤炼人物的性格化语言,打动人。
3.塑造丰富的艺术典型
莎氏在他的剧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 在他们身上,莎氏揭示了广泛繁复的社会关系, 这些形象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概括了特定阶层 以及人类的某些共同特征,因而成为不朽的艺 术典型群像。 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1859/4/19)提出 “更加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把个人 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个“莎士 比亚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塑造具有个怜的的傻孩子给他们缢死了!不, 不,没有命了!为什么一条狗、一匹马、一只 耗子,都有它们的生命,你却没有一丝呼吸? 你是永不回来的了,永不,永不,永不,永不, 永不! ——《李尔王》5幕3场,朱生豪译
单音节词
李尔是一个年迈的老国王,被两个大女儿驱逐, 流浪疯狂。临死前见到被自己遗弃的小女儿, 感到愧疚。百感交集,说话哽咽,语句都是单 音节词。特别是最后5个never,把他伤心欲狂 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符合他的心情, 也符合他的年龄身份。
悲喜剧因素
莎氏在一出戏剧结构里安排几条平行交错的情 节线索,悲剧中插入了喜剧的因素,喜剧中包 含有悲剧因素,打破了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壁垒 分明的界限。这些平行的线索展开了广阔的社 会画面,帝王将相、王孙贵族和下层人民同台 出现,突破了贵族与平民不可同台演出的限制。
7.激烈的戏剧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艺术的 特性,已成为戏剧创作的原则。戏剧冲突是通 过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所以,究 其实质,戏剧冲突是性格冲突。 莎剧的戏剧冲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物 之间的性格冲突,二是人物的内心冲突。这种 内外冲突交织在一起,就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戏 剧冲突。
喜剧典型
性格简单的喜剧典型: 培尼狄克、贝特丽丝(《无事生非》)一对欢 喜冤家。 道格培里、弗吉斯(《无事生非》)两个形影 不离的老巡警 。 马伏里奥(《第十二夜》)一个虚荣的管家。 性格复杂的喜剧典型: 夏洛克(《威尼斯商人》) 福斯塔夫(《亨利四世》)
悲剧典型
性格复杂的悲剧典型:
李尔王台词中译文1
李:不要笑我,我想这位夫人是我的孩子考狄 利娅。 考:正是,正是。 李:你在流着眼泪吗?当真。请你不要哭啦; 要是你有毒药为我预备着,我愿意喝下去。我 知道你不爱我;因为我记得你的两个姊姊都虐 待我;你虐待我还有几分理由;她们却没有理 由虐待我。 考:谁都没有这理由。
朱丽叶台词
朱丽叶:啊!花一样的面庞里藏着蛇一样的心!那一 条恶龙曾经栖息在这样清雅的洞府里?美丽的暴君! 天使般的魔鬼!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一样残忍 的羔羊!圣洁的外表包复着丑恶的实质!你的内心刚 巧和你的形状相反,一个万恶的圣人,一个庄严的奸 徒!…… 奶妈:愿耻辱降临到罗密欧的头上! 朱丽叶:你说出这样的愿望,你的舌头上就应该长起 水疱来!耻辱从来不曾和他在一起,它不敢侵上他的 眉宇,因为那是君临天下的荣誉的宝座!啊!我刚才 把他这样辱骂,我真是个畜牲! ——《罗密欧与朱丽叶》3幕2场
2.表演理论:表演要真实
莎氏主张演员按角色表演。他在《哈姆莱 特》中指出:“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指导, 把动作和言语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 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因为任何过分的 表现都是和演剧的愿意相反的。” “还有你们那些扮演小丑的,除了剧本上 未为他们写下的台词以外,不要让他们临时编 造一些话加上去。往往有许多小丑爱用自己的 笑声,引起台下一些无知的观众的哄笑,虽然 那时观众的注意力应当集中在其他更重要的问 题上;这种行为是不可饶恕的,它表示出那丑 角的可鄙的野心。”(三幕2场)
莎士比亚创作特色
1.创作原则:戏剧是反映人生的镜子
莎氏在《哈姆莱特》中提出了“镜子说”:“自 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要像镜子一样反映 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 它自己变化发展的模型。”这是对古希腊罗马理 论家西赛罗和贺拉斯的“喜剧就是人类关系的镜 子”的继承和发展。莎氏按照这一现实主义原则 来写剧本,反映英国16世纪的社会生活。它的传 奇剧虽然带有浪漫色彩,但它的出发点还是基于 现实。这一创作原则也成为后代现实主义作家广 泛遵循的原则。
5.戏剧独白
戏剧独白就是剧中角色独自一人所说的台 词。西方戏剧中,从古希腊罗马戏剧到19世纪 前期浪漫主义戏剧,都采用戏剧独白。19世纪 后期挪威的易卜生废除了独白,成为他对欧洲 戏剧的一个贡献。 莎氏的独白是当时伸出式舞台的产物,便 于演员和观众交流,引起观众共鸣。这些独白 语言精美,是莎氏戏剧艺术的一大特色。 莎氏的独白有四种作用。
矛盾修饰语
朱丽叶最初气愤,想骂罗密欧,可是她太 爱他了,每句话骂了半截就骂不下去了。出现 了美丽与暴君、天使与魔鬼、白鸽与乌鸦、豺 狼与羔羊相搭配的语言,显示出女主人公的可 爱。这是一种用反面语言表达正面意义的矛盾 修饰手法。 莎剧中有很多类似的词语,显出语言的生 动形象,更好地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性格简单的悲剧典型: 罗密欧、朱丽叶
反面人物典型
反面人物典型 克劳迪斯(《哈姆莱特》王位篡夺者。 理查三世(《理查三世》)王位篡夺者。 伊阿古(《奥瑟罗》),阴谋家。 爱德蒙(《李尔王》),阴谋家、冒险家。 麦克白夫人(《麦克白》)野心家。
西方戏剧两大表演体系
西方戏剧有两大表演体系: 一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演员生 活于角色之中,体验角色的感情。 二是布莱希特体系,主张演员和角色保持 一段距离,要有“间离效果” ,使观众意识到 这是在演戏,引起观众的理智思考和冷静的判 断。 莎氏的表演理论对斯坦尼体系有影响,是 斯坦尼体系形成的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