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清照诗词解读

李清照诗词解读


200910005组
一、深深的念旧情思
• 怀恋以往的美好生活。李清照的后半生可以说是在颠沛流离,孤苦无依中 度过。为此,她怀着无比愁苦凄凉的心情写下了一篇篇催人泪下的念旧词 作。“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 愁。”(《武陵春》)面对风狂花尽,一片凄清的景象,女词人连梳头整 装都没有心情了。“物是人非”中到底包含她多少辛酸的往事,多少痛苦 的遭遇,使她变得如此脆弱,“欲语泪先流”。赏春、游春本是她最爱的 活动,但原想泛舟的想法却无法付诸实施,因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
• 思念沦陷的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 醉”,(《蝶恋花》)“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 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以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 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 年的“胜 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 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 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 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 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 形容的“愁”。
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
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
的开朗明快。
• 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 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 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 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 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 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 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却
见一行行秋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
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
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在
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
• 清照生于动荡的时代,历史给她烙上了不幸的印记。靖康之年(1127), 金人围攻北宋都城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史称“靖康之 变”。 靖 康之难李清照被迫南渡,又遭遇丈夫病故家破人亡的打击,加 上生活的困顿,使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与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 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 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 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 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本文就李清照后期词作反映的念旧情思与爱国情 怀进行探究。
• 李清照生活在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战乱频繁的南宋初年。她 以女性独特的情感体验与高超的艺术手法写作了大量婉约词,成为宋代婉 约词之大家。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反映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她的词作在思想 内容上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作品绰约轻倩, 自然妩媚,最能表达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天真,真实的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 和思想感情,主要写她个人生活和家庭遭遇,既有欢快之章,也有愁情之 作。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簟玉 秋)等。
200910005组
二、切切的爱国情怀
• 晚年的李清照生活动荡不安,四处飘零。在经过匈奴入侵、国破家亡之后的李清照, 她的思想和艺术创作更为成熟了。她晚期的词作中更多了爱国主义的一腔情怀和对国 事的深切关注。这种情感在《永遇乐》一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 <<永遇乐>> •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
• 易安的悲不仅仅只感叹于个人的哀苦,不仅仅是对上 天的倾诉,她也同样的感慨着国家,感慨着这社会的 动乱,她让自己最柔软的心承载国家的不幸、百姓的 愁苦、命运的悲哀。可以说她这样的女子,在那样一 个封建的社会里真的是凤毛麟角,她的爱、她的悲、 她的喜、她的愁、不只关于个人,亦关乎于国家。
• 易安有着卓越的才情,留下了不甚枚举脍炙人口的词 作,其实她的一生就是一首最美丽的最动人的最有情
200910005组
200910005组
200910005组
《声声慢》剖析

独处陋室,若有所思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
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
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光景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
齐涌来,令人痛彻心扉、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
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பைடு நூலகம்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该词深刻地刻画出一种清醒的思虑着祖国命运,有着独到眼光的女词人的精神特质和 严肃的人生态度。她不肯醉生梦死去追欢取乐,而是独自躲在一边思索着社会和人生 的种种问题。
的词。
200910005组
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
能说尽。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
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
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
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
• 李清照像一缕带香的风,总是越过历史的时空朝我们款款走来,走进人们空旷而幽深 的心灵;她又像一片轻盈的云,总是隔着岁月的清流离我们盈盈远去,可永远也走不 出人们追随的视线。她南渡后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念旧情思与爱国情怀,深深地振撼着 我。
200910005组
• 在国破家亡的年代,一个弱女子想用她的双肩挑起一 个振兴南宋的重担,可是命运的坎坷、爱人的分离、 国家的不堪一击……使得她不得不发出了愁苦的感叹。 上天注定了在最动乱的年代去激发她的智慧、去发掘 她的才情、去聚集她的勇气、去磨练她的意志,让一 个站的更高、看的更远的李清照出现在历史的闪耀的 银河中。
200910005组
我来评清照
• 李清照(1084---1156?),中国妇女文学史上最璀璨的巨星,五代、宋词坛 与李煜齐名的双璧,所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杰是当行本 色”(清沈谦<<填词杂说>>)。出身诗书世家的李清照自幼便负有才名,琴 棋书画无一不精之外,更能鉴赏金石篆刻。其中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她 那纤柔工细的宋词,并与秦观并列为婉约派之首。
• 作为身处乱世的知识分子李清照她不是只停留在个人不幸的哀怨中,她还积极参与爱 国文学活动,与当朝官员探讨国事,如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以极其尖锐 的语言质问统治者:“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 闭何时开?” 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中,直呼:“欲将血泪寄山河,去 洒东山一掊土。”多么豪爽、刚烈、无畏呀!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民族英雄将领在激 发战士们的斗志,欲与敌军决一死战的场面,真不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 眉”(王国维<<人间词话>>)的高度赞誉。李清照挚热的爱国情怀更体现在《夏日绝句》 中,诗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将项羽看作自己的偶像,希望当权者可以像英雄一样收复失地, 振兴国家。其情发自内心,其势气吞山河。在缅怀英雄人物的同时,也强烈表达了自 己的志向:诗人希望英雄横空出世,希望国家振兴、人民安康。
•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 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春回大地时,词人想起了一起“感风吟月”的丈夫,可如 今孤身一人,与丈夫阴阳相隔,连最爱的“试灯”、“踏雪”都感到“无 意思”、“没心情”,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消沉悲观。那种无尽的缅 怀之情溢于言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