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目前中国电视评论节目
随着电视评论节目的普及,一些报纸的评论员粉墨登场,在电视评论节目
中夸夸其谈。报纸评论员固有的缺点,经过电视评论节目放大之后,产生了极
其负面的影响。部分电视评论节目犹如泼妇骂街,令人不堪入目;还有少数电
视评论节目只追求所谓表达的快感,导致评论员不断地偷换概念,表面上热闹
非凡,却缺乏基本的内涵。
笔者参考《中华传媒网》并且结合自己的观点,认为目前电视评论节目概
括起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电视评论节目的选题庸俗化,电视制片人往往把一些互联网络上的
无聊炒作话题当作电视评论话题,在客观上起到了放大低级趣味的作用。
比如,现在一些年轻人为了出名,在互联网络上故做惊人之举,少数商业
机构为了达到商业目的,扮演幕后推手的角色。电视台把那些千奇百怪、语不
惊人死不休的所谓网络名人邀请到演播厅,让他们当众出丑,以此来提高电视
节目的收视率。“凤姐”案例就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缺乏基本的辩论规则,电视评论几乎成了耍嘴皮子的游戏。
笔者在接触《一周立波秀》后,就深感电视评论脱口秀耍嘴皮子的效益性,有
了嘴皮子游戏,提高了收视率,电视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第三,在电视评论员的选择方面,过分倚重活跃在报纸或者互联网络上的
评论员,从而导致平面媒体评论的问题被放大,电视评论的品质不断恶化。
传统平面媒体评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缺乏对新闻作品背景的全
面介绍,评论员热衷于断章取义;缺乏对法律常识的基本关照,满足于站在道
德的制高点上口诛笔伐;缺乏对辩论对手的人格尊重,习惯于在字里行间冷嘲
热讽;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在辩论中深文周纳;缺乏对辩论主题的有效思考,
不断偷换概念愚弄读者。
第四,在电视评论节奏把握上,强调对抗而不是对话,注重煽情而不是发
掘理性。
许多电视评论节目选择观点截然对立的评论员,在演播厅进行激烈的交锋。
部分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为了强化对抗的激烈程度,有意识地忽略评论员观点
的相同之处,极力突出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甚至采用一些“挑拨离间”的方式,
调动评论员的情绪,让他们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举动。电视评论必须强调对话而
不是对抗,强调理性而不是情绪发泄。在电视直播现场,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
人应当牢牢把握评论的主题,不能让评论员信口开河,用一些情绪化的语言甚
至是污言秽语来污染观众。
第五,电视评论的样式过于单一,评论内容缺乏逻辑递进关系。
现在,电视评论基本上变成了电视新闻片断加评论员现场解说的模式,甚
至还有一些电视台直接采用字幕的方式,由播音员将事先撰写的书面评论宣读
出来。这是一种极端单调乏味的电视评论表现方式。电视评论旨在深化新闻背
景,帮助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为观众独立思考和判断提供更多的信
息。可是,现在许多电视评论节目缺乏逻辑递进关系,电视评论变成了电视台
政治立场的表白,新闻片断成了电视评论员脱离新闻主题自娱自乐的开场白。
笔者希望电视评论真正变成深化新闻内涵、启迪人们思想、把握时代脉搏、
体现健康价值的新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