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目管理模式与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整合

项目管理模式与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整合

项目管理模式与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整合
摘 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把学生的就业率
和专业对口率作为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的主导方向,培养目标往往
与企业需求紧密相扣,这是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职业教育发展
方向的。然而,尽管很多老师热衷于在课堂上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并
以任务导向的方式设计课堂,但由于院校管理方式和企业管理方式
之间的差别,使得很多项目制的课程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贯彻也
不彻底。为了让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时很快达到与用人单位的契合
度,并扎实地掌握职业技术,一个真正严谨的、与企业同步的项目
管理模式对于课程改革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职业教育;项目制;教学管理
一、项目制课程设计的问题
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高职院校
所采用,在“做中学”的教育思路普遍被人接受。这种课程设计思
路与传统的理论式授课有所区别,其通过大量的训练课时和少量理
论课时相互穿插,非常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对实际的工作项目给予兴
趣和关注,并可大幅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执行的彻底有效,
它无疑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成长具有莫大好处。
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局限,并非所有的项目制课程都能达
到预期的效果。一些课程虽然经过系统的设计,但是其传递的信息
量和教学效果无法完全满足岗位对雇员能力的要求,效果不佳。从
笔者身边之所见来看,其成因包括如下因素:
1.缺乏良好的过程管理和执行力
对于企业真实项目而言,每个阶段中可量化的、具有时效性和可
实现性的目标是保证项目最后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贯彻执行力的
根本。而对于项目制的课程设计而言,缺乏阶段性的目标设计、缺
乏详细的考核标准、缺乏科学的过程管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软性问
题。大多数课程虽然以项目为导向,却缺乏科学管理项目的方法,
这往往直接导致学生提交的项目结果不完美不彻底,教师也无法科
学掌控。
2.课程管理模式僵化
课时安排教条和教学场所固定是束缚学生训练成效的问题之一。
一些课程虽然以真实项目作为学生训练的内容,但只在规定的课时
和固定的教室进行训练,而不是以项目需求为导向。从项目过程看
依然未摆脱学校的授课模式,所产生的动力不足、时效不足、真实
度不高等问题必然影响训练效果。
3.缺乏恰当的角色定位和激励体系
当学生和教师依然将自己定义为学院身份,而不是定义为职业人
身份的时候,这种角色定位必然无法彻底契合企业对职业人的角色
定义,从而丧失恰当的激励体系和思维角度,项目运作的结果也会
大打折扣。尽管很多学生认真完成了课堂任务,但是到了工作岗位
后却发现自己所学依然欠缺极大,就是这个道理。
二、将科学的项目管理模式引入课程设计
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所面临
的挑战,这个改革过程既包括院校的制度调整,也包括教师不断完
善自身的课程设计。从就业岗位的需求来看,将科学管理模式引入
项目式课程,对完善学生的训练成效是有莫大好处的,应成为职业
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
以笔者本人所讲授的课程《产品设计项目实战》为例,该课程针
对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高职学生而开设,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掌
握产品造型设计的项目流程和操作技术。在动手能力上要求学生熟
练掌握从徒手绘图到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种种表达手段,在理论上又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内涵、了解产品设计的内在逻辑和创
造性思维的获得方法。可以说达成岗位需求的标准并非易事。在教
学中,笔者逐步以设计型企业的项目管理方式带领学生团队展开实
践,得到以下实践心得以供大家参考。
1.细化项目流程与考核标准
在项目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应该对整个项目完整掌控,了解
各个环节的关键点、步骤、期望目标和可量化衡量的标准,这样方
可为学生提供准确恰当的指导和依据。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完成各
阶段目标的必要性及其与下阶段目标的承袭性;如何考评、是否可
量化、无法完成预计目标的补救措施是什么;整个项目的最后结果
是怎样达成的、其与职场标准的一致性如何等等。在笔者的课程中,
学生最后的结课成绩绝不仅仅取决于一篇论文、一张试卷或一幅作
品,而是以各阶段的考评成绩相累加得出最后成绩,这个做法类似
于国外的学位申请模式,学生必须完整地做好全项目的每个阶段,
方可得到理想的成绩。
2.授课形式灵活多样
为了项目的成功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并充分利用一切可
利用的资源,就是以项目需求为导向。笔者的《产品设计项目实战》
完全以企业流程操作,项目中有很多环节需要获得第三方资料和市
场问卷数据,笔者则带领学生深入市场进行调研,在校内外展开工
作,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和省市图书馆及互联网的条件进行资料搜
集工作。整个过程不仅保证项目需要的数据可靠充分,也培养了学
生在工作过程中增加实践技能,领会项目的意义。这已经蕴涵了将
“学校授课”转变为“职场工作”的内在精神,当然它同时也需要
校方制度的完善和支持。
3.转变角色,完善激励制度
在这个层面,转变角色定义是笔者的核心精神,但也的确是最不
容易实现的目标。将“教师和学生”转变为“管理者和员工”的角
色,看似简单,事实上它需要完善的制度支持和足够宽松的治学理
念。这种转变绝不应仅仅是名称的改变。从操作上来说,教师所获
取的训练项目,最好是企业内部也在同时运作的项目或第三方委托
的项目,应有正规的合作合同、具有企业参与的验收过程等。如同
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与布劳恩公司的合作模式一样,学生在课程中
完成的项目成果应逐步推向市场,市场验证的结果一方面可作为验
收学生成绩的标准,另一方面可作为项目报酬的保证。在教师与学
生的团队中,应充分设计符合项目需求的团队管理模式,并据此分
配经济福利,这本身就扩充了激励体系,不再仅仅依靠学业成绩这
唯一的激励模式。这种做法的好处主要有四:一是充分调动学生和
教师双方面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师生全情投入项目过
程,师生的双向成长相比传统课程将有巨大提高。二是从学生角度
转变为职业人的角色定义,这个转变完全依据真实项目的成败和企
业认可度的支撑,对奠定学生在日后职场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具有
极大助力。三是完全真实的项目任务必然依赖校企双方的双向沟
通,这就为原来的师资力量添加了企业层面的支持,对学生在知识
和技能成长的帮助上有更宽广的信息量,也使技能成长与岗位要求
进一步契合。四是促进校企双方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渠道打
开更广阔的通路,这又反过来提升了学校的名誉,成为一个良性循
环。
综上所述,一个真正科学的帮助学生成长、带动院校发展的项目
式课程管理模式,应成为今后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虽然这
个过程必然面对一些制度改革的困难和问题,但它是值得我们为之
付出努力的。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研究.
[2]现代大学教育.
[3]高教探索.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