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品方案及其技术条件

产品方案及其技术条件

产品方案及其技术条件 2.1 产品方案 2.1.1 产品种类 本设计的产品种类如表1所示。

表 1 设计的产品种类与规格

规模(台) 设备 织机台数 织物名称 成品幅宽(cm) 原纱特数 密 度 (根/10cm)

经纱 纬纱 经纱 纬纱

100±10% 剑杆织机

30 色织府绸 180 14*2 17*2 346 259.5

40 色织涤棉混纺府绸 180 13 13 440.5 295 30 色织精梳府绸 180 14.5 14.5 472 267.5

2.1.2 产品风格特性 本设计产品的风格特性如表2所示。

表2 设计产品的风格特性 织物名称 风格特性

色织府绸 高经密、低纬密。布面洁净平整,质地细致,粒纹饱满,光泽莹润柔和,手感柔软滑糯 色织涤棉混纺府绸 高经密、低纬密。布面洁净平整,质地细致,粒纹饱满,光泽莹润柔和,手感柔软滑糯,尺寸稳定,缩水率小,挺拔、不易皱折、易洗、快干

色织精梳府绸 高经密、低纬密。布面洁净平整,质地细致,粒纹饱满,光泽莹润柔和,手感柔软滑糯

2.2 主要技术条件 织物主要技术条件如表3所示。

表3 织物主要技术条件 织 物 名 称 色织府绸 色织涤棉混纺府绸 色织精梳府绸 织 物 组 织 平纹 平纹 平纹 织物边组织 2/2斜纹 2/2斜纹 2/2斜纹 布 宽(cm) 180 180 180 一匹布的长度(m) 40 40 40 一匹布的重量(kg)

纱别 经纱特数(tex/S) 14*2 13 14.5

纬纱特数(tex/S) 17*2 13 14.5

密度 经 纱(根/10cm) 346 440.5 472 纬 纱(根/10cm) 259.5 295 267.5 经纱 地 经(根) 根数 边 经(根)

总 数(根)

捻度 经纱(捻/10cm) 96.2 105.4 90.6 纬纱(捻/10cm) 81.3 100.4 86.6

缩率 经纱(%) 纬纱(%)

伸长率 络经(%) 整经(%) 浆纱(%)

回丝率 经纱(%) 纬纱(%)

每米织物用 纱 量 经纱重(无浆)(g) 纬 纱 重(g)

纱 总 重(g) 1m2 织 物 无 浆 干 重(g) 上 浆 率(%) 织机开口形式 综框数(页×列) 2*4 2*4 2*4 织物加放率(%)

2.3 织物对成纱质量的要求 织物对成纱质量的要求如表4所示。

表4 织物组织与织物风格对成纱质量的要求 织物名称 织物组织 风格特性 成纱质量的要求

色织府绸 平纹 高经密、低纬密。布面洁净平整,质地细致,粒纹饱满,光泽莹润柔和,手感柔软滑糯

经纬纱线密度相同,或纬纱线密度大于经纱线密度25%左右,经纬纱捻向相反,经纱捻度小,纬纱年度大,原纱要光、洁、匀、牢,即强力高、强力不匀率小、结杂少而小、条干匀、毛羽少

色织涤棉混纺府绸 平纹

高经密、低纬密。布面洁净平整,质地细致,粒纹饱满,光泽莹润柔和,手感柔软滑糯。尺寸稳定,缩水率小,挺拔、不易皱折、易洗、快干

经纬纱线密度相同,或纬纱线密度大于经纱线密度25%左右,经纬纱捻向相反,经纱捻度小,纬纱年度大,原纱要光、洁、匀、牢,即强力高、强力不匀率小、结杂少而小、条干匀、毛羽少 色织精梳府绸 平纹

高经密、低纬密。布面洁净平整,质地细致,粒纹饱满,光泽莹润柔和,手感柔,滑糯

经纬纱线密度相同,或纬纱线密度大于经纱线密度25%左右,经纬纱捻向相反,经纱捻度小,纬纱年度大,原纱要光、洁、匀、牢,即强力高、强力不匀率小、结杂少而小、条干匀、毛羽少

2.4 原料选配 2.4.1 原棉选配 (一) 由于此次的色织府绸、色织精梳府绸产品均为府绸并且是细号精梳棉纱,所以成纱质量要求较高,要求纱线条干均匀,棉结杂质少,选择色泽洁白、品级较高(1.5~2.8级),成熟度适中、纤维特数和强力较高、纤维较长(30~29mm),整齐度较好和杂质疵点较少的原棉。 (二)此次的色织涤棉混纺府绸产品为府绸并且是细号精梳涤棉混纺纱,采用长绒棉或细绒棉混纺用。一般选配纤维特数小、成熟度好、含杂较少、单纤维强力较高、含短绒较少、轧工好的原棉,以减少棉结。 2.4.2 化纤选配 此次的色织涤棉混纺府绸产品为府绸并且是细号精梳涤棉混纺纱,选择棉型化纤长度一般为35~38mm,线密度选用0.16tex,化纤细度与棉纤维接近。并且选配化纤时,质量差异应尽量小,主体成分要突出,可选用一两种可纺性较好的纤维作为主体成分,含量占总量的60%~80%,化纤原料成分改变的接替(替换)时,调动要勤,调量要小。此外,纤维染色性差异应尽量减少。

附(一):(1)按纱线特数选配原棉 表1-1 配棉方案表

配棉类别 主要品种 配棉平均品级 配棉平均长度

特细号(11 tex以下)

特 6 tex以下精梳棉纱、特种用纱等 长绒棉、新疆棉、苏丹棉 长绒棉

甲 6~1 0tex精梳纱,精梳全线府绸,粗疏全线卡其,高档薄织物,高档手帕,高档针织品,绣花线,特种用纱等 长绒棉或1.5~2级 长绒棉或31~33mm

细号(11~20 tex) 特 11~20tex精数纱,精梳府绸,精梳横贡,高密度织物,提花织物,高档汗衫,涤棉混纺等 长绒棉或1.5~2级 30±1 mm 甲 府绸,半线府绸,半线直贡,羽绸,色织被单,丝光平绒,割绒,汗衫,棉毛衫,木沙团,染色要求高的产品等 2.1~2.6级 30±1 mm

乙 平布,麻纱,斜纹,直贡,半线织物(平布,哔叽,华达2.3~2.8级 29±1 mm 呢,卡其)的经纱,细帆布,漂布,印花布等 中号(21~32 tex) 甲 府绸,纱罗,灯芯绒纬纱,割绒,织布起绒,针织起绒,汗衫,棉毛衫,薄型卫生衫,深色布,轧光和染色要求高的产品等 2.3~2.8级 28±1 mm 乙 平布,毛巾,斜纹,哔叽,华达呢,卡其,直贡,半线织物(平布,哔叽,华达呢,卡其)的纬纱,色织,被单,中帆布,鞋布,原色布等 2.5~3.0级 28±1 mm

丙 色纱,漂布,印花布,劳动布,蚊帐布,粉袋布,夹里布 3.0~3.5级 27±1 mm 中号(21~32 tex)

甲 高档粗平布,府绸,半线织物(平布,华达呢,卡其)的纬纱,被单,织布起绒,深色布,针织起绒等 2.6~3.1级 26±1 mm

乙 平布,斜纹,哔叽,华达呢,卡其,直贡,印花布等 3.0~3.8级 26±1 mm 丙 工作服,粉袋布,底布,粗帆布,毛巾,劳动手套等 4.1~4.8级 26±1 mm

① 特细号纱线:特细号纱线都用于极高档的精细产品,成纱质量要求很高,纱线截面中纤维根数很少,纤维根数差异对纱线强力和条干影响极显著,因此均选配长绒棉、新疆棉和苏丹棉,或品级为1.5~2级、长度为31~33mm的棉。 ② 细号纱线:细号纱线都用于高档织物或股线,成纱质量要求较高。应选择色泽洁白、品级较高(1.5~2.8级),成熟度适中、纤维特数和强力较高、纤维较长(30~29mm),整齐度较好和杂质疵点较少的原棉。 ③ 中号纱线:中号纱线的质量一般低于细特纱。可选用色泽略次、品级稍低(2.3~3.5级)、成熟度和纤维特数一半、纤维长度较短(27~28mm)、杂质疵点较少的原棉。 ④ 粗号纱线:粗号纱线的质量一般要求较低。可选用一般质量原棉,品级2.6~4.8级、长度26mm左右,或适当搭配部分低级棉和再生棉。 (2)按纱线用途和加工工艺选配原棉 ① 精梳棉纱:精梳棉纱多用于高档产品,要求纱线条干均匀,棉结杂质少。应选择色泽乳白、品级高、纤维成熟度适中,纤维特数和强力较高、纤维较长、棉结杂质少的原棉。 ② 梳棉纱:梳棉纱多用于中档产品,纱线质量要求不如精梳纱高。所选原棉的各项物理指标均可适当低于精梳纱。 ③ 机织用纱:经纱在准备和织造过程中要经受反复摩擦和较大张力。因此,对其强力要求应高于纬纱,特别是细特纱、高经/纬密的单纱织物或纬密较高的织物,对纱线强力要求更高。应选配成熟度适中,纤维特数小和强力较高,纤维长度较长的原棉。纬纱的加工流程较短,清除疵点机会少。要求纬纱应具有较均匀的条干和棉结杂质疵点较少。选配成熟度好、色泽洁白、品级较高、杂质疵点较少、纤维特数大和长度较短的原棉。直接纬纱的原棉品级应比经纱为高。 ④ 针织用纱:针织纱要求条干均匀、棉结杂质少、强力高、色泽好、手感柔软。应选配色泽乳白、成熟度失重、纤维特数小和强力较高、整齐度较好、短绒较少的原棉。 ⑤ 色布用纱:一般浅色织物,对条干、结杂等外观要求较高。可选配成熟度较好,品级较高、杂质疵点和短绒较少的原棉。印花及漂白布,在加工中可使一些布面疵点有所改善,可混用一些品级稍低、杂质稍多的原棉。深色织物,因其色调较深,原棉的色泽要求低,但白星宜少,应选配成熟度好、僵棉死纤维少的原棉。 ⑥混纺织物用纱:棉与化纤混纺时,细特和高特精梳纱,常采用长绒棉或细绒棉,中特纱混纺用原棉以细绒棉为主。一般选配纤维特数小、成熟度好、含杂较少、单纤维强力较高、含短绒较少、轧工好的原棉,以减少棉结。 附(二):化学纤维可纯纺,也可与天然纤维或其他化学纤维混纺。化学纤维选配的目的在于改善纤维纺纱性能,提高织物的服用性能,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 纤维性能选配时,棉型化纤长度一般为35~38mm,线密度为0.13~0.17tex。为了提高成纱强力,特种高强纱线可选用0.12tex,粗特纱选用0.13~0.14tex,细特纱选用0.16tex,中特纱选用0.17tex左右。即纱线密度越低,选配化纤应越细。中长型化纤,纤维长度为51~75mm,线密度为0.22~0.33tex。纤维长度长,成纱中纤维强力利用率高,成纱强力好。化纤越细,同特纱截面内纤维根数越多,强力越大,成纱条干越均匀,但纤维过细易产生棉结,影响织物风格。化纤粗,刚性增加,织物毛型感较好。与棉混纺时,化纤细度与棉纤维接近。 选配化纤时,质量差异应尽量小,主体成分要突出,可选用一两种可纺性较好的纤维作为主体成分,含量占总量的60%~80%,化纤原料成分改变的接替(替换)时,调动要勤,调量要小。此外,纤维染色性差异应尽量减少。

第3 章 工艺流程和设备型号 3.1 纺纱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 (1)色织府绸纺纱工艺流程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