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摩梭人

摩梭人

摩梭人的民俗文化【摘要】: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

其婚俗及节庆与宗教活动中,较为集中突出地体现出了建立在“阿夏”婚与母系制之上的、以女性崇拜为核心的摩梭文化特征。

作为摩梭文化体系中的歌舞,也具有了多民族的歌舞特征。

摩梭歌舞同其他少数民族歌舞一样,体现出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的特点,而以女神崇拜为核心的具有母性色彩的摩梭歌舞,反映了这个“东方女儿国”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摩梭人;民俗文化;摩梭歌舞;母系制摩梭人居住在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畔。

泸沽湖因居住在这里的摩梭人特殊的母系家庭制和走婚习俗而闻名于世,这个被人称为“母系氏族最后一块领地”的“东方女儿国”,笼罩着奇特而原始的“母性”光环。

世居于云南省宁蒗县的摩梭人,是当地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从南北朝时定居于此,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主要聚居于泸沽湖周围的永宁、红桥、翠依等地, 1990年人口普查时,县境内的摩梭人共有15 096人,而相邻的四川省盐源县也有数千名同语同种的自称`“纳日”的摩梭人。

解放后摩梭人被定为纳西族的一个支系,而他们至今自认与纳西族有本质区别,应是单一民族,即使不然,也宁愿定为藏族支系。

他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俗文化。

先后融汇藏文化、蒙文化、彝文化、纳西文化、普米文化及汉文化精髓而形成的独特的摩梭文化体系支配着其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

随着近年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族经济的振兴,古老平静的摩梭社会也发生了震荡,摩梭人传统的民俗文化心理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摩梭人的传统文化摩梭人有自己的语言,使用藏文,有时也用汉文、彝文,大部分人能讲汉语,能歌善舞。

在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他们均有自己的独特风貌。

摩梭人世代居住于建筑风格独特的“木垒子”房中,有自己的服饰和饮食习惯。

尤以女性当家,数代同堂,以女性成员传宗接代的母系大家庭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男不娶女不嫁,男到女家走访的“阿夏”婚姻形式而引人注目。

摩梭社会之所以为举世瞩目,也主要是由于其婚姻家庭形态的独特以及建立在这种婚姻家庭制度上的、以女性崇拜为核心的独特文化。

(一)摩梭人的婚俗文化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以母亲为主体、以女性为核心的母系家庭形态,家庭成员均系一个或几个始祖母的后裔,血缘按母系计,财产由母系继承。

母亲作为一家之长,掌管家庭财产及日常生产生活,男性在家庭中仅只是一个普通成员。

实行“阿夏婚姻”,即走婚制,男子白天在自己所属的母系家庭内劳作生活,夜晚到女友(女“阿夏”)家过夜,女子在夜间等待其男友(男“阿夏”)上门,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有婚姻同居而无家庭经济生活,且“阿夏”(情侣)关系相对松散,所生子女难免存在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父亲没有抚育子女的义务。

这种从母系氏族公社就开始的原始、特殊的母系大家庭,在摩梭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受到几次大的冲击,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仍表现出了经久不衰的顽强的生命力。

无论是解放初期的民主改革,还是“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大变迁的年月,用扣口粮和不给工分(劳动报酬)等限制方法,都没能使它解体。

他们巧妙地采用“嫁男出门”的计谋相周旋。

文化大革命后,便随即恢复了原来的母系大家庭和走婚制,不仅显示了母系大家庭的凝聚力,更显示出了摩梭女主人的聪明才智。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同样表现出了跨时代的适应性。

母系制生命力的强大,造就了摩梭人以女性崇拜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心理。

不论从神话传说、风俗习尚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而在其节庆和宗教活动中,摩梭人母系文化中的女性崇拜,则当是这一文化心理的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

(二)摩梭人的节庆文化摩梭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当属转山节(“格姆古”),亦即狮子山祭,这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摩梭人自然崇拜的一种表征。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男女老幼带上丰盛的美酒佳肴,身着艳丽的服装,或骑马或步行,云集成队,蜿蜒行进于朝山路上,前往朝拜心中的女神。

“格姆山”因其形状如前腿伸入泸沽湖中的卧狮,故而又名狮子山。

传说此山为摩梭村寨中的一个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姑娘的身体附化而成,其灵魂则变成了一个穿白衣白裙、骑白马的女神,为众山神之主。

她右手拿一支金笛,左手握珍珠树,年年月月飘巡于格姆山上,“管理着永宁坝子,泸沽湖畔的人畜和庄稼”。

周围有几座山峰,被认为是男神,他们是女神的“阿夏”。

朝山的人群到山上被认为神圣的地方后,叩头祈求女神保佑人畜平安;绕行喇嘛堆抛洒五谷,祈求五谷丰登。

有人还请达巴和喇嘛代为向神祝福。

野餐之后,跳狮子舞欢迎女神降临,继而跳古老的牛头马面舞和凤凰舞,并有打跳、对歌、荡秋千、赛马等文体活动。

是日喇嘛们也都集体到格姆山下念经拜佛,而拜佛的目的,是祈求佛神来帮助格姆女神,保佑永宁人民平安健康,五业兴旺。

活佛为朝山的人摸顶。

年轻人在朝拜完毕后还要绕山游湖一圈,途中与长期或临时的“阿夏”野营露宿。

与转山节相仿的还有转湖节。

泸沽湖风光旖旎,美妙绝伦,当地摩梭人称之为“谢纳米”,意即“母海”,与湖北岸峭拔秀丽的女神“格姆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世代哺育着摩梭人的奇山异水,皆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保佑着如梦如幻的“女儿国”,女性在摩梭人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更为奇妙的是,当地人最为崇敬的洛桑益史活佛,便是诞生于泸沽湖中的息娃俄岛上的摩梭人,这更使泸沽湖披上了一层浓重、神秘的宗教色彩。

转湖节通常在农清明这一天举行,传说转湖能给家庭带来吉祥、健康与幸福。

祭祖节在农历的十月,摩梭人家纷纷请达巴或喇嘛择定吉日,杀年猪于院内祭祀母系家庭中已故成员,请达巴背诵祖先名字,只有母系血亲同族才会被邀请参加,并各家轮流祭祀,互请吃饭,敬神祭祖。

(三)摩梭人的宗教文化宗教在摩梭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信奉原始拜物教达巴教和六百余年前由西藏传入的佛教喇嘛教。

喇嘛教对摩梭人的社会精神生活影响最深,取得了宗教信仰中的统治地位。

在永宁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喇嘛寺庙扎美寺。

摩梭人聚居的村落,几乎家家有经堂,天天做祈祷,年年办佛事。

喇嘛享有崇高的地位;年轻人以到西藏去学习经文为莫大的荣誉;当地的洛桑活佛则是他们心中的偶像。

他们的节日和庆典活动都与宗教息息相关。

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都被列入首要位置。

在封建时代,土司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

现在民族自治,信仰自由,宗教高于政治,高于一切。

与当地婚姻形态相适应,当地的喇嘛不仅可以公开与妇女结交“阿夏”,同妇女偶居,而且还有一项特殊的仪式:凡每年进藏学习的喇嘛,须在农历五月初八集中在日月和(日月潭)搭上帐蓬露营,这天夜里,每个喇嘛要带上自己的女“阿夏”在帐蓬里同居,如果当时尚无“阿夏”,也得花大量钱财临时找一个漂亮的少女过夜。

据说,不这样做,就不可能顺利到达拉萨,也不可能得到较高的学位。

假若找不到一个女子偶居,喇嘛便自觉惭愧,无颜见人。

善男信女们信奉喇嘛教,喇嘛们却要借助于女性的庇佑,这不能不说明女性崇拜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摩梭人的歌舞摩梭人由于历史的原因虽被划归为两个不同的民族(纳西族和蒙古族),但他们有着摩梭人共有的语言和习俗,有着相同的节庆祭祀歌舞、习俗礼仪歌舞、宗教祭祀歌舞。

据统计,摩梭人有传统歌舞70余种,传统民歌有歌唱摩梭创始祖先“朝枝鲁亦”的歌、山歌、情歌、劳动歌、礼仪歌等,流传最广的歌曲有《阿哈巴拉》、《格姆女神的颂歌》、《花楼恋歌》等。

原生舞蹈多姿多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较普遍的有“甲搓体”舞、纺麻舞、战争舞、宗教舞等。

(一)摩梭人的节庆祭祀歌舞摩梭人的节庆祭祀活动有转山节、转海节、祭祖节、牧神节、摩梭春节、布谷鸟节、祭月神节、祭牧神节、祭太阳神节、端午喝汤节、扎美寺法会等,这些节庆祭祀活动总是与歌舞相伴。

活动中最隆重的当属转山节“(格姆古”),也称狮子山祭,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带上美酒佳肴,骑马或徒步云集成队,前往朝拜心中的女神———格姆山。

传说此山是一位摩梭姑娘的身体附化而成,其灵魂变成了身着白衣裙且骑白马的女神,为众山神之主,她常年飘巡于格姆山上,管理着泸沽湖畔的人畜和庄稼。

周围几座被称为“男神”的山峰,都是女神的“阿夏”(摩梭语意为亲密伴侣)。

朝山者叩拜女神,祈求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达巴(摩梭达巴教法师)和喇嘛也聚集于此念经拜佛,祈求佛神帮助格姆女神保佑摩梭人。

他们跳着狮子舞欢迎女神降临,唱着《格姆女神的颂歌》:黑底罗,格姆罗,你头上绕着什么帕子?我是罗,格姆罗,五彩云霞是我头上的帕子。

……颂歌歌词极尽赞美,一问一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音乐曲调优美动听,感情色彩强烈,颂扬性的旋律洋溢着摩梭人特有的抒情气质,表达了对格姆女神的感激之情。

摩梭人能歌善舞。

“转山节”中,当人们朝拜格姆女神山后,便在山脚下狂舞欢歌,通宵达旦。

他们跳古老的牛头马面舞,凤凰舞,跳锅庄,对山歌、唱情歌,与长期或临时的“阿夏”野营露宿。

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是锅庄舞。

锅庄舞因围绕锅庄石(或三角铁架———炊饮用具)载歌载舞而得名,锅庄上面是被称为“冉巴拉”的火神,火神是母性的象征。

摩梭人的锅庄舞围绕火神集体起舞,以示对母性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敬。

锅庄舞一般分为快、慢两部分,快舞动作矫健奔放,慢舞动作徐缓抒情。

锅庄舞盛行于泸沽湖周围的各个民族中,是“茶马文化”遗留的产物。

与转山节相似的有“转湖节”,传说转湖能带来吉祥、健康、幸福,摩梭人祭拜被称为“谢纳米”意即“母海”的泸沽湖,母海的乳汁养育了世代摩梭人。

在以转山节、转湖节为代表的节庆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到,世代哺育着摩梭人的奇山异水,皆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保佑着如梦如幻的“女儿国”,从这些具有母性色彩的歌舞中可以看到女神崇拜在摩梭人心中的地位。

(二)摩梭人的习俗礼仪歌舞由于摩梭人特殊的母系家庭制和走婚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摩梭人的习俗礼仪歌舞,诸如穿裙歌、情歌、花楼歌、婚嫁歌、苦情歌、哭丧调、两兄弟、窝热热以及与劳动有关的歌,如修房歌、奠基歌、劳动歌、劳动之余所唱的“唱花”等。

按走婚习俗,摩梭人凡年满13周岁时,就要在母屋的火塘边举行成丁礼,当地人称为“穿裙子”(女子)和“穿裤子”(男子)。

摩梭人举行成年礼时,都要向火塘磕头跪拜,求得不愁吃穿,牛羊成群,谷子满仓。

成丁礼上由长辈或达巴唱穿裙歌。

成丁礼后,意味着婚姻生活的开始,摩梭少女可在自己的花楼接待“阿夏”。

初次来访的男子,要以情歌相互对答。

阿夏制下的“阿夏情歌”和安达制下的“安达情歌要有“情歌对唱”(哟比)、“哎,我来了”、“阿注那打加”、“金雀银雀在一起”等。

流传最广的情歌《阿哈巴拉》有三种旋律,又名“哈毕哩”,意为“昨晚的衣裳”。

摩梭情歌反映了摩梭人奇异的走婚习俗、社会习俗、社交活动,是关于婚姻历史、母系家庭形态的“历史遗迹”。

摩梭人使用的乐器有笛子、唢呐、二胡、海螺、牛角号、人骨号、打击乐(牛皮鼓、拨浪鼓、芒锣、镲、铃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