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的八大途径1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的八大途径 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或交易安排等,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调控,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实施,其他企业在未来几年也将陆续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的施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有些具体准则仍然为企业留下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盈余管理途径之一——固定资产折旧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九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而《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第九条规定:“企业对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变更都采用未来适用法,不再进行追溯调整,这就使得企业能够通过改变固定资 产的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等来调节各期会计利润。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往往较大,只要有证据表明某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与原先的估计数有差异,企业就可以通过会计估计来进行变更,从而改变各个会计期间的折旧费用分配,对企业业绩进行调整,以此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二、盈余管理途径之二——无形资产研发与摊销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七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第八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第九条同时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五个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虽然该准则对“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进行了定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还是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所以该准则允许企业将“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的规定,很可能被科技及创新性企业用来调节利润。如果科技及创新性企业想降低当期利润,就可以通过把更多的支出纳入研究阶段,从而直接计入当期费用,降低当期利润;反之,科技及创新性企业也可以把开发阶段的支出尽量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从而达到增加当期利润的目的。
此外,《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十七条规定:“企
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 当采用直线法摊销。”;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
从这两条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有了选择的余地,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可以选用其他的方法,并且摊销年限也可以变更。因此企业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摊销方法来调节利润。如通过延长摊销年限或者进行加速摊销等来提高企业业绩,或者以相反的手段降低企业业绩,隐藏利润。
三、盈余管理途径之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引入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四条规定:“如果非货币性交换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应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一是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由于对商业实质的界定比较模糊,那些想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必定会想方设法让非货币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同时,以非货币性资产换入的资产,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
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项规定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开辟了一片新的蓝天。例如:A公司决定以账面价值为1 500万元、公允 价值为3 000万元的存货,换入B公司账面价值为2 000万元,公允价值为3000万元的生产线设备。A公司对换入资产采用公允价值3 000万元计价,则此项非货币性交易给A公司带来了1 500万元的利润。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在不发达的市场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则是一个难题,由此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一个操纵点。
四、盈余管理途径之四——资产减值的转回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但是该准则第三条亦指出:“存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资产的减值并不适用该项准则,其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仍然能够转回。”这给拥有大量如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仍旧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五、盈余管理途径之五——债务重组收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第四条规定:“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第五条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这些规定使得那些无力偿债的企业,一旦获得债权人一定程 度的债务减免,当期账面利润将会因重组收益而直线上升。尤其对于一些已连续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而言,为了防止被退市,极易与债权人串通,通过债权人豁免部分甚至全部债务来确认债务重组收益,从而达到账面扭亏为盈、提升当期业绩的目的。
六、盈余管理途径之六——预计负债的估计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第五条规定:“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第六条规定:“企业在确定最佳估计数时,应当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有确凿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的,应当按照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该准则中需要确定的“最佳估计数”没有具体的标准,需要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等因素。因此在计量过程中涉及到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以及风险大小的估计来判断,为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可能。若企业想隐藏当期利润,则可以多估计一些预计负债;反之则少估计一些预计负债。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职工薪酬核算研究 -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职工;薪酬核算 2014年7月1日,上市公司开始实行新的会计准则,在新的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按照受益对象来对职工的薪酬全面核算并将其纳入成本之中。这种核算方法对旧会计准则进行了一定修补。 1 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的定义 职工薪酬,指的是企业为了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所给予的各种形式的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提供给职工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的福利。在新会计准则下,职工的薪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 短期薪酬 短期薪酬是指企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结束后十二个月内需要全部予以支付的职工薪酬,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除外。其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个、“五险一金”、以及职工教育经费等等。 当职工退休或者同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之后,企业为其所提供的各种新形式的福利。 1.3 辞退福利 企业由于内在或外在原因在职工的劳动合同到期之前单方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对于职工自愿辞职或接受裁减所给予工资经济上的补偿。 1.4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指除了上述薪酬和福利之外的所有职工薪酬,包括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和长期林润分享计划等等。 2 新旧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对比 在旧的会计准则中,企业原来对员工薪酬的核算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的。新的会计准则相对于旧的会计准则方面对于职工薪酬核算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企业职工定义范围上,新准则定义范围更加宽泛 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职工定义不仅包含普通意义上的企业职工,包括经由企业直接任命的员工(董事会或监事会成员)与全职、临时职工和兼职员工,也包括了为企业提供类似员工服务但并未签订正式合同的人员,定义范围更加宽泛。 2.2 新准则下的企业职工的薪酬核算内容增加了更多内涵 新会计准则中对职工薪酬核算的规定在旧准则的核算内容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新的会计核算准则下相对于旧的会计准则的核算内容由主要针对在职和离职后的职工提供薪酬增加到了对职工本人和其子女、配偶以及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和以商业保险形式所提供的保险待遇等内容,放宽了范围。同时,新会计准则也对职工的薪酬内涵进行了新的扩充,不仅含有原有的工资、津贴、奖金和津贴,同时也增加了非货币性的福利,将以前员工在福利费和期间费用中的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社会保险和职工福利费也纳入其中,带薪休假和辞退性福利的薪酬处理内涵也被添至其中,引入了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比如包括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长期利润分享计划等。 2.3 新会计准则增加了企业关于披露职工薪酬相关信息的要求 在新的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应当将职工的薪酬信息披露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在报表附注中,需要对职工薪酬进行披露的信息有:职工应得工资以及企业最后应当付给员工的工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