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医治法比较综述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医治法比较综述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医治法比较综述 第一临床医学院 吴晓雄 2014013084 中西医 摘要:痛经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发作时会引起下腹疼痛, 严重者可伴有手足厥冷、甚者晕厥、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痛经可分为两类: 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多发于育龄期女性,占痛经90%以上;在中医看来, 痛经有寒热虚实等证型,但以寒凝血瘀型为多见,此症以发作时畏寒肢冷, 面色青白,血黯有块,舌黯,苔白,脉沉紧为辨证要点。治疗上,有内服,外敷,推拿,针灸等,各种治法杂多,没有形成规范,这些问题有待临床医生们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寒凝血瘀、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

一、各种治法 一、1、内服 少腹逐瘀汤加减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治法: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具体方药为: 当 归、川 穹、川 楝 子、艾 叶、赤 芍各10g,失笑散(包煎)20g,没药、延胡索各15g,小茴香、干 姜各6g,肉 桂(后下)3g 恶心呕吐明显加半 夏10g,吴茱萸3g;手足不温去肉 桂加桂 枝10g;血块较多者加 三棱、莪 术各10g,头晕加钩 藤、天 麻各10g。 服法: 经期前4天开始服,口服,日1剂2次,连续7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 总为30例,其中治愈6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自拟附没痛经方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具体方药为:制附子(先煎)6g,延胡索、当 归各12g,没药、莪术各9克,失笑散18g、肉桂(后下)5g。 服法: 口服,日1剂2次。经期前3天开始服,连续7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 总为35例,其中 治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

琥珀散加减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具体方药为:熟地黄、延胡索、当 归、赤芍药各15g,三 棱、莪 术、刘寄奴、牡丹皮、乌 药各10g,肉 桂5g。 寒邪较重加小茴香等;有血块者加桃仁等;乳房胀痛者加香附等;恶心呕吐者加砂仁等;腰部酸痛者加杜仲等。 服法: 经行前5天开始服药,日1剂2次,连服10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 总为30例,其中 治愈11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 宁心缓痛汤错误!未定义书签。 治法:宁心缓痛,活血化瘀散寒。 具体方药为: 合欢皮12g、茯 苓、夏枯草各15g、桂 枝、当 归、白 芍、葛 根、钩 藤各、川牛膝9g,柴 胡、远 志、红 花各6g。 痛甚者加蒲 黄、五灵脂;恶心呕吐者加竹 茹;腹泻者加补骨脂、砂 仁。 服法:日一剂三服,月经前一周开始服药,连服两周,连续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 总为42例,其中 痊愈 14 例,显效 20例,有效 6 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5.2%

温经汤加减5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具体方药为: 吴茱萸、麦 冬(去心)各9g,当 归、芍 药、川 芎、人 参、桂 枝、阿 胶、牡丹皮(去心)、生 姜、甘 草、半 夏各6g。 腹冷痛明显,喜温喜按者,加艾 叶、小茵香各6g,香附10g;口干者,加玄 参12g;便溏者,加淮山药、茯 苓各10g;月经色暗夹小血块者,加蒲 黄、五灵脂各6g;胃脱冷感不适者,加砂 仁3g;情绪焦虑者,加郁 金、合欢皮各10g,。 服法: 日一剂三服,月经前一周开始服药,连续服药一周,共服用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 总为56例,其中 痊愈13例,显效35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3%

一、2、外敷 自拟外敷通经止痛方5 处方: 肉 桂、延胡索、乳 香、没 药、地鳖虫、乌 药各30g。研成细末,每次取20 g用黄酒调成糊状,外敷关元穴,上覆油纸或塑料膜后用电磁波治疗器照射10至20分钟,以不痛为度。 每天1次,经前3 天开始治疗,连5 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 总为45例,其中 痊愈40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9%

暖宫止痛贴5 药物:丁 香、肉 桂、当 归、红 花、吴茱萸、元 胡、艾 叶、川 穹等。 选穴: 三阴交、关元、神阙 方法: 室温下,选择无风处,患者取坐位。敷贴前先按摩及艾灸相关穴位,按摩以微热为佳,艾灸以不痛不度,建议艾灸时间为5分钟。最后将穴贴的磁力点对准穴位,轻轻按压穴贴确保固定。 在月事后 7 日给药,日一次,每次6到12 小时,用药至下次月事来潮,连续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 总为30例,其中 痊愈5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6.7%

神灸贴5 方法: 经前3-5天开始使用,使用前先清洁好神阙穴,贴上神灸贴(成都中医药大学炮制教研室),贴前先在贴上滴10滴神灸贴药液,每次8至10小时,日1次,连续治疗2个月。 治疗效果: 总为40例,其中痊愈3例,显效16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2.50%

一、3、针灸推拿 推拿5 治疗时间及疗程:月经后至下一次月经来潮前隔天推拿一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 穴位:关元、气海、八骼十七椎、三阴交、肾俞、命门、天枢、足三里 操作: 腹部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 膝下垫枕, 轻度屈膝关节, 脐水平线以下的腹部区域用掌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患者摩动至有温热感, 于天枢、气海、关元用一指禅推法施术,每穴约半分钟。 腰背部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 放松腰背部肌肉,重点施术于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八骼穴,约5分钟。施较重的拇指叠指按揉法于十七椎穴, 至有得气感约2分钟,之后用小鱼际擦八骼穴和肾俞一命门一线,均以透热为度(介质为凡士林)。 下肢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 按揉三阴交、足三里,以得气感为佳,每穴约2分钟。 治疗效果: 总为60例,其中痊愈36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

温针灸50 于经前7 天开始接受针灸治疗,连用7天。 以2寸毫针直刺双侧三阴交, 进针1-1.5寸;以2.5寸毫针直刺关元穴, 进针1-2;以1.5寸毫针刺中极穴, 进针0.5-1寸;以1.5寸毫针直刺双侧水道、归来, 进针0.8-1.2寸;皆以泻法得气后留针, 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 cm的艾柱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 行针时间: 每次约30分钟, 取出针前需等艾柱燃尽,并拭去灰尘。 治疗效果: 总为30例,其中 痊愈21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17%

点穴按摩法551 点穴法: 取双侧血 海、地 机、合 谷、太 冲、三阴交、肝 俞、膈 俞、脾 俞等穴。患者取仰卧位, 双手拇指分别按揉上述穴位,每穴3-5分钟。于经前5天开始,每日3次,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按摩法: 患者仰卧, 缓和轻柔于患者少腹部按顺时针摩腹,并以掌根沿任脉和两侧膀胱经推擦,往复5-7次,以小鱼际搓命门、肾俞,力度以下腹感发热为宜。 于经前5天开始治疗,日3次,每次20分钟,连续7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 总为46例,其中 痊愈22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48% 一、4、复合疗法 温经汤配合隔姜灸52 温经汤: 吴茱萸45 g、当 归、芍 药、川 芎、人 参 、桂 枝、阿 胶、牡丹皮、生 姜、甘 草、麦 冬各 30 g,半 夏 15 g,经前10天开始服用,煎取约500 ml,每天3次。 同时给予隔姜灸: 用鲜生姜片( 直径3 cm、厚0.2-0.3 cm) ,用针扎数孔。 患者取仰卧位, 取神阙穴、关元穴、三阴交穴、合谷穴,每个穴位上先放上姜片后放上3壮小艾炷后点燃,以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于经前3至5天开始治疗, 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治疗效果: 总为62例,其中 治愈30 例,显效18 例,有效10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93.5%

中药足浴配合少腹逐瘀颗粒53 足浴药物组成: 丹参 20 g、吴茱萸、川芎、当归、牡丹皮、香附、芍药、小茴香、元胡各15 g、肉桂10 g、 煎煮至300ml后加入适量温水足浴,过足背为度,建议时间为15分钟,于月经前一周开始,一天一次,连用10 天。同时口服少腹逐瘀粒( 吉林敖东延边公司) ,日三次,次一袋,共3个月经周期。 治疗效果:总为30例,其中 痊愈1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

二、结语 由上可知(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对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针对少腹的治疗(如推拿,针灸,外敷)的效果是最好的, 汤药的效果也相当不错, 成药的效果略逊一筹。 而且痛经治疗时连续治疗的时间越长, 其治疗效果越明显, 对于新病者效果明显于久病者, 多数治疗无效者属于病日久者, 故痛经应早日治疗。 个人观点来看, 寒凝血瘀型痛经虽说治法应是活血祛瘀, 温经止痛之类的治法, 但最主要为通经活血, 而且能针对少腹的治疗的最好的。 故自拟外敷通经止痛方要为的疗效是最好的, 达到了97.79%接近与100人有98人是有效果的, 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有效率。 而在这些治法中略逊者, 如自拟附没痛经方个人认为是药量不够若药量加上去之后的效果想来会更好, 之后的少腹逐瘀颗粒治疗效果不够理想, 自然是因为成药的效果比不上汤药, 与而外敷通经止痛方相比, 足浴也比不上针对少腹的治疗,而暖宫止痛贴, 个人觉得作为一种外敷的方子, 药材中行气活血的能力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力度不够, 或许对于其他类型的痛经更加适合。 而其他的像是温针灸, 推拿按摩, 针灸点穴, 少腹逐瘀汤, 温经汤, 琥珀汤等各种汤药都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有效率很高, 各种治法各有优势, 复合疗法值得推荐, 因此病人的选择也相对较多。 但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 中医的治疗方法不止我罗列的这一小点。 对于适合痛经的汤药还有: 桃红四物汤、 圣愈汤等。 中成药有: 田七痛经胶囊、 痛经胶囊、 桂枝茯苓丸、 血府逐瘀胶囊等。推拿针灸时多取穴于: 肾俞、 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