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莲花图案,此与佛教有关,试看下列词汇的等同关系,便可明晓。
莲宇—佛寺、莲房一僧房、莲座—佛座,等等。
又,佛家认为,欲往极乐世界必由莲花化生,莲花,几乎就是佛教的象征。
绘有莲花图案较早的墓葬是冬寿墓,该墓位于朝鲜安岳地区,壁画以人物为主,散见莲花、莲座、舒叶,宿白先生久已指出,这些图案及藻井形制,均与佛教装饰和建筑艺术有关.
梁伟基《北魏军镇制度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具体考察了北魏的军镇制度,认为北魏军镇建置原因包括强化占领区之军事控制、安置归附之少数民族、国防治安之考虑等。
军镇皆非地方民政单位,而是地方军政单位。
镇民由军府统帅,其成员有鲜卑拓拔部成员、各地之移民、罪犯、少数民族等构成,可以说是良贱混杂、胡汉混杂。
军镇之性质,具有军事性与羁縻性之二重性格。
北魏末年虽改镇为州,但是军镇仍然存在,即使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亦复如此。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不断地交往中彼此融合,民族关系纷繁复杂,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文化。
孔毅《北魏后期六镇鲜卑群体心态的演变》(《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分析孝文帝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后,引起了六镇地位的下降,并导致六镇鲜卑与迁洛鲜卑心理隔阂日益增大,从而形成六镇鲜卑独特的群体心态——守旧、迁怒。
这种心态作为一种传统惯性力量势必与汉文化发生冲突,导致以后由六镇鲜卑掌政的北齐、北周政权出现鲜卑化和反汉化的趋势,表现为盛行奴隶制度、复行鲜卑语和胡语、恢复和赏赐鲜卑姓氏、敌视汉人。
六镇起义中断了北魏孝文帝以来的汉化运动进程,从某种角度上讲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因此受挫,但从长远看,恰为北朝后期各民族融合的新起点。
六镇起义后大量六镇鲜卑南迁,在地域上或政治、经济、文化上完全沟通了塞上地区与关陇河洛地区,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继而使原有的群体瓦解。
六镇鲜卑南迁后随着汉文化的不断浸润,六镇鲜卑群体心态普遍更新,对汉文化逐渐认同,东西政权为适应新环境,在心理与行为上进行调整,民族意识逐渐淡化。
公元前五、六百年,波斯国的先知者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因波斯人拜火旧俗倡导善恶二原之说,言善神创造世界时先从无限光明引火,火生万物。
善神清净而光明,恶魔污浊而黑暗,人宜弃恶就善,弃黑墙而趋光明。
以火以光表示至善之神并崇拜之,故名拜火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或Parsiism),奉经典《阿维斯德》(A vesta),通称《波斯古经》。
对于域外艺术的吸收:1.联珠纹样,一种是珠与珠相接,另一种是珠与珠不相接而共同镶嵌在一条带上。
2.成对的动物图案或几种动物分组对称排列的处理。
3.以花草树木作对称的中轴。
4.在某种动物身上接合另一种动物的头、翼、尾、足,以达到神化的效果。
综合这些因素并与传统的纹饰杂糅成章,在汉代画像石艺术之后别开生面。
粟特移民首领兼宗教主管官。
若把尔朱,苟、翟三家合观,不难看出一个事实:北魏肆、并二州有大量羯胡、粟特胡聚居,不仅经济雄厚,而且政治、军事颇占优势。
祆与佛教并得流传。
这应是胡太后“废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的重要背景,也应是魏末之乱,尔朱荣称霸的重要背景。
苟景于史籍无传,其名见于
<苟颓传)后,在<魏书)卷四四、(北
史)卷二五。
从传捡得世系如下:
厂恺一宝
乌提一洛跋一颓叫养
(高祖)(曾祖)(祖)L资一景(字景峦)
(父)
乌提,登国初有勋于太祖,赐吴
宁子。
洛跋,内行长。
颓,洛州剌史,
后升征北大将军、侍中、司空,进爵
河东王。
恺,冠军将军,柔玄、怀荒、武川镇大将,袭爵河东王,例降为公。
宝,北梁太守。
养,步兵校尉。
资,武卫将军,加后将军,肆州刺史。
延昌末卒,赠平北将军,并州刺史。
景峦,庄帝时为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