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成型原理ppt

材料成型原理ppt


(5)拉深变形规律
图6-15显示了毛坯几何尺寸和板 料成形工序类型的关系。由图可见, 若毛坯底部带有底孔时,坯料在外力 作用下可能产生拉深、胀形和内孔翻 边三种形式的变形。坯料进行哪种形 式的变形由金属的变形规律所决定, 即金属的变形对应于最低的载荷值。
图6-15
拉深变形规律
2)主要工艺参数
拉深系数m=d/D或它的倒数拉 深比R=D/d反映了拉深变形程度。 mm 当 或 时,制件会开 R Rmax min 裂。在生产中,m或R是进行工艺计 算和模具设计的最主要工艺参数。 mmin或Rmax表示拉深的加工极限。一 般而言,圆筒形件的首次极限拉深 系数mmin为0.5左右。
通过模具使坯料在强烈压应力作 用下从模孔中挤出以获得所需尺 寸、形状和性能的制件。可生产 各种型材或直接加工零件
挤压


拉拔
使金属通过凹模进行拉伸,得到 其截面与凹模孔截面相同的棒料、 管材或线材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6.1 板料成形方法及其模具
6.1.1 冲裁 1)冲裁加工特点 (1)冲裁过程
如图所示,冲裁包括弹性变形、塑 性变形和断裂分离三个阶段。
(5)冲裁件断面特征
冲裁件断面由圆角带、光亮带、断 裂带和毛刺四部分组成。圆角带是刃 口附近板料弯曲和伸长变形的结果, 是变形区对这部分坯料作用而产生的。 光亮带是在侧压力作用下板料相对滑 移的结果。由于裂纹的产生一般在刃 口侧面,故在普通冲裁加工中总有毛 刺产生。
图6-6 冲裁件断面特征
2)主要工艺参数
f
2)主要工艺参数
胀形工序种类繁多,表示胀形变形 程度的参数也不相同。 在生产中,常用 工程应变: =(l l0 ) 100%/l0 (压筋:l0—原始长度,l—变形后弧长)、 胀形深度:h(压凸包) 胀形系数:K=dmax/d(圆柱空心件胀形, dmax—胀形后最大直径,d—圆筒毛坯直径)等 参数来表示胀形变形程度。
图6-11
弯曲力-行程曲线
(5)弯曲件尺寸与厚度变化特征
以中性层为界,外层受拉伸长 而厚度减薄,内层受压缩短使板料 增厚。在r/t≤4时,中性层位置内移。 结果使外层拉伸变薄区扩大,内层 压缩增厚区减小,外层的减薄量大 干内层的增厚量,从而使板料变薄, 总长度有所增加。
2)主要工艺参数
弯曲加工中,相对弯曲半径r/t反 映弯曲变形程度,当r/t≤(r/t)min时, 弯曲件会开裂;r/t大时,回弹严重, 制件形状与尺寸难控制。生产中, r/t是弯曲工艺计算和模具设计最主 要工艺参数。(r/t)min表示弯曲加工 极限。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第 6章
塑性成形技术
塑性成形技术可分为板料成 形和体积成形两大类。板料成形 是对金属板料在室温下加压以获 得所需形状和尺寸零件的成形方 法,习惯上称为冲压或冷冲压。 体积成形是指对金属块料、棒料 或厚板在高温或室温下进行成形 加工的方法,塑性成形方法分类 见表6-1。
表6-1
分类
胀形变形过程
(2)主要变形区
如图6-16所示,在胀形变形过程 中,毛坯被带有凸筋的压边圈压紧, 变形区被限制在凸筋以内的局部区域 内。与拉深不同,胀形时,变形区是 在不断扩大的。
(3)变形区应力、应变状态
如图6-17所示,在变形区内,坯料 在双向拉应力作用下,沿切向和径 向产生伸长变形,厚度变薄,表面 积增大。生产中的起伏成形、压凸 包、压筋、圆柱形空心毛坯的鼓肚 成形、波纹管及平板毛坯的张拉成 形等都属于胀形成形。
(2)主要变形区
如图6-13所示,拉深成形件可分为 底部、壁部和法兰三个部分。在拉深 过程中,底部为承力区,很少发生变 形。壁部为传力区,也是已变形区。 法兰部分是拉深的主要变形区。
图6-13
拉深件的区域划分
(3)变形区应力、应变状态
如图6-13所示,在拉深过程中,主 要变形区坯料所受应力、应变状态 为:切向应力和应变均为负;径向 应力和应变均为正;在有压边存在 时,厚向应力为负,应变为正。
(4)拉深力-行程曲线
由图6-14可见,变形初到中期, 硬化使拉深力增大的速度超过法兰面 积减小使拉深力降低的速度,拉深力 增加。二者对于拉深力增、减速度影 响处于均衡的瞬时,力达到最大值。 此后,面积减小使拉深力降低的速度 超过加工硬化使拉深力增大的速度, 拉深力下降。
图6-14
拉深力-行程曲线
图6-4
变形区应力状态
(4)冲裁力-行程曲线
图6-5显示冲裁力-行程曲线。可见, 塑性材料在最大剪切力之后产生裂纹, 低塑性材料在剪切力上升阶段就产生了 裂纹。在合理间隙( )条件下, 裂纹产生到断裂,冲裁力急剧下降。小 c 合理 间隙时,会产生二次剪切,使冲裁力下 降缓慢,严重时会在力的下降阶段产生 局部回升。
(3)变形区应力、应变状态
应力、应变状态与板料相对宽度有 关。 b / t 时,称为窄板,弯曲时,宽 3 度方向上材料可自由变形,沿宽度方 向的应力近似为零,变形区处于平面 应力和立体应变状态; b / t 板料称为 3 宽板,弯曲时,宽度方向变形阻力较 大,弯曲后板宽基本不变。故沿宽度 方向应变近似为零,变形区处于平面 应变和立体应力状态。
分 板 离
成形 方法 落料
基本塑性形成方法分类 简 图 特点及应用范围 用模具沿封闭轮廓线 冲切,冲下部分是零 件。用于制造各种平 板零件或者成形工序 制坯 用模具沿封闭轮廓线 冲切,冲下部分是废 料。用于冲制各类零 件的孔形 把板料沿直线弯曲成 各种形状,板料外层 受拉伸力,内层受压 缩力。可加工形状复 杂的零件
冲裁加工时,变形区集中在凸模与 凹模刃口连线为中心的狭窄区域。凸 模与凹模间隙的微小变化对变形区大 小及变形区内材料所受应力状态都有 很大影响。因此,凸、凹模间隙c 是 冲裁工艺计算及模具设计中的主要工 艺参数。一般,合理间隙值为材料厚 度的5%~10%。
6.1.2 弯曲 1)弯曲变形特点 (1)弯曲变形过程
图6-19
翻边变形过程与变形区应力、应变状态
(2)主要变形区
如图6-19a所示,内孔翻边时, 主要变形区被限制在凹模圆角以内 的(d—d0)环形区域内。与拉深成形 相同,在内孔翻边过程中,变形区 在不断缩小。
(3)变形区应力、应变状态
由图6-19b,变形区应力状态为双 向拉应力状态。孔边缘处,板料径 向可自由变形,故 为零而 r 达最 大值。与胀形变形不同,内孔翻边 成形时,在双向拉应力作用下,板 料沿圆周方向伸长,板厚减薄,但 因厚度减薄量小于圆周方向的伸长 量,故径向收缩。
料 工
序 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冲孔
成 弯曲 形 工 形 序

拉深
法兰区坯料载切向压应 力、径向拉应力作用下 向直壁流动,制成筒形 或带法兰的筒形零件
平板毛坯或者管坯载 双向拉应力作用下产生 双向伸长变形。用于成 形凸包、凸筋或鼓凸空 心零件 在预先冲孔的板料或 未经冲孔的板料是上, 载双向拉应力作用下产 生切向伸长变形,冲制 带有直边的空心零件
图6-17 胀形变形区应力、应变状态
(4)胀形力-行程曲线
与拉深不同,胀形时变形区是在 不断扩大的。因此,胀形变形的力 -行程曲线是单调增曲线,产生破 裂时,胀形力达到最大值。胀形破 裂也属于强度破裂。
(5)胀形变形规律
如图6-15所示,在无凸筋强制压 边的条件下,坯料也会产生胀形变 形。此时,胀形变形的性质和胀形 在整个工序中所占的比例与毛坯尺 寸有关。当毛坯的外径足够大、内 径较小时,拉深与内孔翻边变形阻 力大于胀形变形阻力,变形的性质 由胀形来决定。
6.1.3 拉深 1)拉深变形特点 (1)拉深变形过程
如图6-12所示,凸模与毛坯接触时, 毛坯首先弯曲,与凸模圆角接触处的 材料发生胀形。凸模继续下降,法兰 部分坯料在切向压应力、径向拉应力 作用下通过凹模圆角向直壁流动,进 行拉深变形。拉深是弯曲、胀形、拉 深的变形过程。
图6-12 拉深变形过程
在加工球面、锥面和抛物面等曲 面形状的零件,矩形盒和宽法兰拉深 件,汽车、拖拉机上的许多覆盖件和 一些复杂形状的零件时,很难确定其 占主导地位的冲压工序性质,我们称 这类零件为复合成形件。
在复合成形加工中,掌握金属的 变形规律,控制金属的流动及变形模 式的转换,把握问题的主要方面是决 定工序成败及制件质量的关键。在生 产中、复合成形的加工极限通常由起 主导作用成形工序的加工极限和材料 的复合成形性能来决定。
图6-7显示了V形件弯曲变形过程。 包括弹性弯曲,弹-塑性弯曲、塑性 弯曲和校正弯曲四个阶段。
图6-8 弯曲变形区
图6-7 弯曲变形过程
图6-9
弯曲变形区及应力状态变化
(2)主要变形区
如图所示。板料主要变形区是曲率 发生变化的圆角部分。此处,原正方 形网格变成了扇形。在圆角区,板料 内层受压缩短,外层受拉伸长。由内、 外层表面至板料中心,各层的缩短和 伸长程度不同,变形是极不均匀的。 在缩短和伸长层之间存在一长度不变 的应变中性层。
图6-15
拉深变形规律
如图6-18所示,当相对法兰直 径比 时,法兰处进行拉 d / d 2.5 深变形的阻力大于底部胀形变形 所需的力,工序性质属于胀形。 与拉深加工相同,除了毛坯几何 尺寸外,压边力大小、润滑和摩 擦条件、模具的形状与几何尺寸 等因素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 工序的变形性质。
图6-10
变形区应力、应变状态
(4)弯曲力—行程曲线
图6-11显示了弯曲时的力—行程曲线。 从曲线中可以看出,板料首先发生弹 性弯曲,之后进入弹塑性和塑性弯曲。 在此阶段,变形程度增大,硬化加剧, 但与此同时变形区范围减小,故弯曲 力基本不变或略有减小。当凸、凹模 与板料贴合并进行校正弯曲时,弯曲 力将急剧增大。
(2)主要变形区
如图所示,冲裁加工时,板料的 主要变形区是以凸模与凹模刃口连 线为中心的纺锤形区域。变形区的 大小与材料特性、模具间隙和约束 条件等因素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