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把握提出对策的四大要点

把握提出对策的四大要点

把握提出对策的四大要点一、角色意识所谓角色意识,是指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身份定位,而不是仍旧以自己原来的学生、白领等身份作答。

关于角色意识考生需分两种情况来对待:一种是题干中没有虚拟身份要求的,另一种是题干中有虚拟身份要求的。

1.题干中没有虚拟身份要求的试题对于此类试题,考生要以公务员的身份要求自己。

由于申论考试考查的是作为公务员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因而考生要始终把自己当做一名准公务员,站在政府角度思考问题。

提出的对策须是政府部门应当采取和能够采取的措施。

此时一定要跳出自己学生或者白领的角色。

2.题干中有虚拟身份要求的试题有些对策题会在题干中要求考生以某种虚拟身份作答,如某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观察员、人口普查员等。

对于这类题目,提出的对策一定要符合题目限定的身份要求。

【示例】请以“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分析未成年人网络成瘾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15分)要求:条理清楚、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对策可行,字数不超350字。

某考生对策部分答案如下:第一,教育学生认清危害,形成正确认识,把握上网的度;第二,强化管理,避免学生逃课上网,关心学生在校外时间的活动;第三,协调政府有关部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落实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禁令;第四,与家长建立沟通和联动机制,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必要时切断上网的经济来源。

第五,实行网络管制和技术监控,在未成年人上网时间超时后强制下机。

【分析】第五条对策不符合虚拟身份的要求。

既然题目要求以教育人员的身份做出分析、提出对策,那就要侧重于从教育部门的角度作答。

这就需要考生考虑教育部门的职能是什么,教育部门的首要职责是教育引导学生的成长,那么主要分析角度就要侧重于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知识结构培养、人格塑造的影响,能够采取的手段主要是教育引导,即前四条对策。

至于网络管制、技术监控等,这些显然超出了教育部门的职能,在对策中提出这些是不适宜的。

二、针对性针对性是指考生提出的对策一定是特定指向题目指定的问题,而不是其他问题;指向题目提出的所有问题,而不是部分问题。

“针对性”有两点要求:一是符合题目要求,二是从材料中来。

1.符合题目要求如题目要求“就给定资料中某市在人口普查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措施”,那么就是针对“人口普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其它任何问题;是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人口普查工作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而不是部分问题。

2.对策源于材料“符合题目要求”一般考生都能做到,但是很多考生都没有依据材料作答的意识。

考生一定要立足给定材料答题,原因有二:第一,这是申论本质的要求。

申论是选拔政府工作人员的考试,因此申论考试实际上也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模拟。

政府公务活动,很重要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处理各种材料。

提出对策题的目的就是考查考生从给定资料中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的能力。

所以考生作答的依据必须是给定材料;第二,这样有助于考生答题。

给定资料给考生指明了作答方向,材料中一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或者可以推出对策的事例等,只需考生进行归纳、总结或引申。

考生常出现的问题有两种:一是脱离材料,随意发挥。

二是盲目使用所谓的“万能对策”。

三、可行性所谓可行性,就是指对策要具备可以实施的条件。

提出来的对策如果在现有条件下根本无法实施,那就是不可行的。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可行性即对策要在经济上具备可以实施的条件。

政府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成本的,这要求我们必须注意投入和产出的比例。

例如,曾有专家在两会期间提议恢复使用繁体汉字。

众所周知,我国大陆地区大多数通用刊物、书籍使用的都是简体中文汉字,如果要恢复使用繁体汉字,就要对所有中文书籍进行重新印刷。

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大部分居民都不认识繁体字,重新启用繁体字就意味着需要重新学习和培训。

这些投入远远超出恢复繁体字所带来的效益,因此这种对策就不具备经济可行性。

2.政治可行性即对策在政治上要具备可以实施的条件。

这一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不提反动观点。

即对策的提出要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不能反党反社会主义。

第二,不越权。

即应试者提出的对策不能超越一国政府的权力范围,以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第三题第2小题为例,题目列举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四点对策,要求考生指出这四点对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其中第四条对策为“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

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政策指导。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在中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条对策显然超越了我国政府的权力范围。

3.法律可行性即对策不能违背法律的规定。

如我国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有国家立法权,也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是国家立法机关,因此就立法这一方面提出对策时就不能说“县级政府必须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这要求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应当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避免在答案中出现法律上的硬伤。

四、可操作性即对策要具体,要真正能够解决问题。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对策内容,即措施如何开展,政府部门应当做什么,依照怎样的程序。

这是对策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最为重要的要素。

第二,对策主体,即由哪一个政府部门实施对策。

第三,对策客体,即对策实施的对象是什么。

第四,对策目的,即对策要达到什么目的或效果。

其中,对策内容是必备要素,其他三个方面考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论述写作高分技巧:语言、观点、写作逻辑论述写作题占公务员申论考试分数的40%,是考试成功与否的关键。

要想在该部分博取阅卷老师的好感,取得理想的分数,最重要的是从以下几点入手,即语言表达、观点、文章布局等。

下面广东公务员考试网将逐一开展讲解。

1. 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风格在申论文章论述题中是得分的关键之一,文字表达能力也是文章论述题主要考察的方面,要求考生熟练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考生作答时应注意使用使用规范的政治术语,文风应严谨平实、庄重大气,力求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

用词造句要能够不打折扣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要能够真实地叙述描写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如果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却只是对材料中的观点做注脚,文章只会落得华而不实。

广东公务员考试网建议考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用语庄重。

申论考试用语必须规范、措辞严谨、风格庄重、代官方立言,就是符合机关惯用语,必须符合政府文章的特殊要求。

二、文字准确。

就像申论考试注意事项里所说的“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

申论文章写作,考生必须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不可使用文言文作答,也不可使用其他文字作答,比如繁体字和异体字,还有外语。

三、内在逻辑。

申论文章逻辑要合理,句与句、词与词之间要有紧密联系,井然有序。

这三点是申论文章取胜的保障。

语言连贯性强,意思表达得非常明白,在有限的字数要求下,既要表达清楚,又要注意语言的畅达。

好的文章让人读起来自然、流畅和通顺。

因此,文章语言运用要符合现代语法规范,句子、修辞要自然合理,同时还要让语句具有节奏性,朗朗上口。

语言的使用在保证简洁、流畅、规范的基础上要生动、丰富,这是近年来一些省份申论考试对文章写作提出的新要求,浙江考生业应引起注意,在文章里可以少量引用俗语、诗文,恰当使用比喻、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恰当使用排比整齐、富有气势的句式,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准确把握文章论点论点是文章的核心,结构的选择、内容的论述乃至题目的拟制都要在确立了论点的基础上完成。

申论作答的特点是针对问题,既要判断问题性质,又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后果、影响、作用,提出对策,不同的作答要素、同一要素的不同侧面,决定了材料中可供使用和提取的论点既多又散。

因此,需要从材料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提取和总结总论点和分论点。

总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根本看法,是文章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分论点是从属于总论点并为阐述总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各分论点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将成为总论点的有力支撑。

3. 结构要清晰,布局要有序,层次要鲜明一篇好的申论文章,在结构方面,不仅要做到完整、严谨,还要做到条理清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宏观的结构框架,通常申论文章以开头提出问题,以主体具体分析问题、阐述对策,以结尾收束全篇。

结构是文章的“筋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算完成整个文章的写作意图。

按照宏观的结构框架可以达到文章脉络清楚的目的,进而对这一脉络进行加工、完善,能够使其在微观结构上的布局更加有序。

第一,要按照正确的逻辑顺序组织安排文章的段落,申论文章一般应包括“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论述”三部分,文章布局是调整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方法,使文章各个部分成为有条理的整体,从而有力地阐明论点。

它计划全篇的材料运用和表现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尽善尽美地达到写作目的。

第二,具体行文时应尽量简化文章的段落层次,一来有字数限制,二来集中笔墨论述各个分论点,进而更好地为总论点服务,使文章深刻、生动。

当然,简化层次的前提是,“开头——主体——结尾”的“老三段”式结构一定要在文章中能够清晰体现。

4. 提高文章内容可读性一篇高质量的申论文章,需要有鲜明的观点,见解独到、有高度,并且内容要深刻、充分联系实际和给定资料。

对某件事情、某种现象发表议论,必须态度明朗,观点明确,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让阅卷者清晰地认识到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是围绕什么问题而展开论述的,另外,观点要符合命题要求,与政府意志以及中央精神保持一致,不能偏离题意,脱离客观实际。

见解独到、深刻,有高度,这是对申论文章的较高层次的要求。

文章要避免大而无当、思想空乏,或面面俱到、认识肤浅,要对实际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价值。

杜绝思想空乏的毛病,考生可以把论题范围变窄,并注意选择论述角度,适当缩小题目,论在实处;而杜绝认识肤浅的毛病,一要把研究的问题“吃透”,抓住要害和本质,使文章上升到一个高度,二要强化政治理论素养,让自己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三要克服蜻蜓点水式的浮躁心态,从理论或实践上作深入认真的分析。

充分联系实际和给定资料就是观点要与实际情况、材料内容相结合,通过列举实际情况来论证和支持观点。

申论文章最忌假、大、空,空有观点而无事实佐证的文章会显得空洞无物、苍白无力,在考试中绝不可能得到高分。

联系实际具体要做到:首先,文章立意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从具体问题出发;其次,要有具体事例作为观点的佐证,对策要求实,原因要求深。

内容丰富,即文章要论点全面、分析充分。

首先,考生在提出中心论点(即总论点)的基础上,还要对其进行分解,提出分论点,用以丰富中心论点的内涵;其次分析充分,有理有据,文章不能仅仅停留在提出观点阶段,还要对观点进行分析阐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