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护理杂志2007年第l3卷筮
不同吸痰时机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排痰的影响
于爱莲。许传英。杨瑞花
(日照市人民医院 山东日照276800)
摘要 目的:探讨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排痰护理时机。方法:将54例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翻身、叩背等胸部物理治疗后立即吸痰,实验组行翻身、叩背等胸部物理治疗
后保持侧卧位8 10mln后吸痰,观察两组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效果和吸痰间隔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行翻身、叩背等胸部物理治疗后,保持侧卧位8—
10min后吸痰.能明显延长吸痰间隔时间,提高患者对吸痰的耐受性,达到最佳吸痰效果。
关键词机械通气;吸痰;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11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7256(2007)04—0025—02
2004年l0月一2006年8月,我们对Ⅱ型呼吸衰竭机械
通气患者行翻身、叩背、电动排痰机排痰等胸部物理治疗后,
保持侧卧位8—10min后再吸痰,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54例,男35例,女
19例;42—81岁,平均61±2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
COPD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实
验组31例,均选择经口气管行机械通气治疗。两组一般资料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实验组吸痰前先行胸部物理治疗,包括翻身、叩
背、电动排痰机排痰,使患者保持侧卧位8~10min后吸痰(机
械通气初期,因呼吸道分泌物多,个别患者根据指征应随时吸
痰);观察组翻身、叩背等胸部物理治疗后立即吸痰。两组患
者均按需吸痰,吸痰前给予3min纯氧吸人。吸痰管最大外径
不超过气管内径的1/2,吸痰管为一次性,避免反复提插,吸引
负压不超过6.67kPa。操作者洗手,戴无菌手套,严格无菌操
作,迅速插吸痰管至气管插管,感到阻力后上提lem,打开负压
边旋转边吸引边退出吸痰管。吸痰动作轻、柔、快、稳、准,每
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密切观察痰液的颜色、性状、量、心
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防止大量痰液涌出堵塞气
管插管。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每次吸痰的间隔时间。
2结果 2.1 结果评价优:听诊双肺无痰鸣音,吸痰中及吸痰后患
者无呛咳,无发绀,吸痰后血氧饱和度在30s内能迅速上升至
90%以上。良:双肺痰鸣音明显减少,吸痰中及吸痰后无明显
呛咳、发绀,吸痰后血氧饱和度在30s内能上升至85%一
90%。差:双肺仍有较多痰鸣音,吸痰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呛
咳、发绀,吸痰后血氧饱和度在30s内难以上升至8.5%。
2.2两组患者排痰效果和吸痰间隔时间比较,见表1。
表l 两组患者排痰效果和吸痰间隔时间比较(n)
注: P<0.05 3人工气道管理 3.1气道湿化管理
3 1.1蒸汽湿化根据患者的肺部体征和痰液的粘稠度调
节湿化器的温度,使吸人气体温度在32—36℃,相对湿度
100%,24h湿化液量不少于250ml。湿化满意标准为痰液稀
薄,无泡沫,不附壁能顺利吸出。 3.1 2湿化液滴入湿化如果痰液粘稠,不易吸出,可向气
管内滴人生理盐水或无菌蒸馏水1.0—2.5mL/次,或根据医嘱
应用不同方剂湿化液,严格无菌操作,滴人时将无菌注射器针
头拔出,以防注射器针头滑落人气管套管内。但滴人的湿化
液对患者是一种刺激,常随患者的咳嗽而喷出,达不到良好的
湿化效果,也易增加气管感染的机会,所以现在不主张吸痰时
的常规使用。
3.2气囊管理
3.2.1 气囊充盈度 气管毛细血管灌注压约为2.94kPa
(30emil O)。若气囊压力大于此压力则可致缺血性损伤或组
织坏死,充气过少易产生漏气。我们采用低压高容气囊,充气
后囊内压力多不超过2.45 kPa(25emil O),不易造成气管粘
膜损伤。充气程度以气囊有弹性为宜,一般充气8—101,不需
给气囊定期放气…,可有效地防止通气时漏气和管壁受压坏
死,本组无1例并发症发生。
3.2,2气囊压力检测采用最小闭合容量技术:即气囊充气
后,吸气时无气体漏出。具体方法:将听诊器放人患者胸前,
向气囊内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抽出0.5ml气体,可
闻少量漏气声,再注气,直到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每4
~8h检测气体压力1次。鼻饲前要监测气囊压力。
3,3.3气体漏气判断如果机械通气的过程中气道压力过
低,在排除体外段气道漏气后即应考虑气囊破裂,此时患者多
有明显的喉鸣。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要观察气囊有无破损、
漏气现象。
4讨论
建立人工气道后,患者的咳嗽反射功能降低,咳痰能力丧
失。人工吸痰成为清除气道内分泌物的唯一方法。吸痰应该
做到既保持呼吸道通畅,又尽量减轻因吸痰过程本身所致的
患者缺氧。研究表明,吸痰会因负压的抽吸将肺内富氧的气
体吸出,还导致吸人的氧沈度降低。而翻身、叩背等胸部物理
2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齐鲁护理杂志2007年第l3卷第4期
治疗刺激也会使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加重缺氧,降低
血氧饱和度 。频敏吸痰可导致低氧血症加重,还易造成不
必要的气道黏膜损伤。但排痰不及时不彻底,又可引起气道
不畅 影响通气效果。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对吸痰的耐受
性明显低于实验组患者,吸痰效果差于实验组患者,具有统计
学意义(P<0.05)。而吸痰间隔时间实验组明显长于常规组
(P<0.05),不仅减轻了护理工作量,也减轻了气道黏损伤的
机率。采用翻身、叩背等胸部物理治疗后,保持侧卧位8—
10min后再吸痰,可使小气道的分泌物充分进入较大气道,以
・经验交流・ 达到最佳吸痰效果,可有效稳定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
状态,增加患者对吸痰的耐受性。
参考文献:
[1] 刘伟.呼吸疾病急诊医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
社,2006,225—227.
[2] 汤晖,游水秀,吴超平.Bipap呼吸机治疗COPD患者排
痰时机的探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
(12B):282.
收稿日期:2006—12—15
肾移植术后应用OKT3的观察与护理
黄静。杜爱华。杨青博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东青岛266003)
2005年2月一2006年2月,我们行同种异体肾移植50
例,术后应用OKT 预防和治疗术后早期排斥反应,取得满意
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行同种异体肾移植50例,术后预防和
治疗性应用OKT 。其中预防性用药46例,治疗性用药4例。
预防性用药5—7d,治疗性用药7—10d。
1.2方法OKT 使用前应先做皮试。皮试方法:用生理盐
水稀释OKT ,配制成0.1mg/ml的皮试液,用0.1ml皮下注
射。皮试阴性后,用生理盐水100ml,OKT,5mg静脉滴人,时间
15—30min。首次应用时先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mg。
2结果 本组50例患者用药后经对症处理和精心护理,无1例出
现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
3观察与护理 3.1临床观察①生命体征: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呼吸、
皮肤、尿量、恶心、呕吐、大便的次数和性质,以及移植肾脏的
大小与硬度情况。②化验及生化指标检查:电解质及肾脏功 能指标,术后1周内1次/d,此后和血、尿、肝功能及环孢霉素
A或FK506每周检查2次。③免疫指标监测:必要时测定
CD,、CD 和CD。值。④感染方面监测:定期做各种排泄物如
痰、尿、便涂片和培养。
3.2护理
3.2.1 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讲解该药可能
出现的副作用及应对措施,消除患者焦虑及恐惧心理,增强战 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以利于顺利恢复健康。
3.2.2基础护理严密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心率、血压、呼
吸、皮肤、尿量、大便次数及性质和呕吐物的颜色及量,并认真
做好特护记录。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冰块置头部、
腋窝处,并经常观察皮肤颜色、有无皮疹及血运情况,必要时
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腹泻严重者注意补充是解质
防止脱水.应用思密达等肠黏膜保护剂,注意肛周护理,局部
26 涂氧化锌软膏。
3.2.3肺水肿、呼吸困难护理肺水肿是严重的并发症,应
适当限制液体的输入,利尿,并给予高流量30%酒精湿化吸
氧,3—5L/min,患者取端坐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扣
背做肺部体疗,防止肺部感染。
3.2.4饮食护理患者高热时,胃肠消化功能差,分解代谢
谢加快,应鼓励患者进流质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水分和碳
水化合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鸡蛋、瘦肉及鱼类等。
3.2.5感染预防肾移植术后由于常规服用免疫抑制剂,加
之OKT3对淋巴细胞的作用,机体抵抗外界的能力进一步减
低,极易引起各种感染。因此,应做好各种常规消毒、隔离措
施,定期做有关微生物学方面的检查,及时发现各种感染情况
并处理。
4讨论
OKT 为鼠源性抗人T淋巴细胞CD 的单克隆抗体,与人
类T细胞CD,抗原识别发生特异性反应,抑制T细胞功能,从
而阻断免疫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同时,OKT3作为异体蛋
白进入人体,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成为内生性致热源,刺激
机体,导致发热,严重时出现寒战、毛细血管扩张、血浆外渗等
病理反应。OKT3,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副作用是首剂反应…,严
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有学者主张,接受OKT,治疗要求在有
心肺复苏条件下进行,对该药过敏及体液负荷过重者列为禁
忌 。应用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生及时给予治疗
并加强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玉魁,刘兆宽,王军,等.肾移植后应用单克隆抗体
OKT3的首剂反应与对策[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0,
2l(5):315.
[2] 陈惠萍,曾彩虹,季署明,等.肾组织活检在移植肾功能
损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器官移植杂
志,2001,22(1):5—7.
收稿日期:2006—08—1
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