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土小说专题教学设计
选修(二)专题四“文学与乡土”教学设计(二)
北京门头沟区大峪中学 王海涛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必修课程要突
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
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实施建议》中也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
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
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
性目标、研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实现其目
标。”
以上教学理念强调了选修课程的“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之间的相互结合。
就“个性发展”而言,学生既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多个专题之间进行选择,也可以
在同一专题之下针对不同研究目标进行选择。具体到本单元,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乡 土文学”大的研究方向之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角度进行进一步探究,从而提炼出
“乡土文学”的某一特点,并以此设立自己的研究专题。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
特点”,应该“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
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乡土文学或称“区域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反工业化、反城市化的色彩,并且
提倡民族风格、地方色彩、种族原始力量。中国的现代乡土文学因独特的文化语境而
具中国特色,具有典型的中国区域特点、人文特色,本专题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中华
民族的民族意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
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
在本专题“专题研究”的学习阶段更要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 用,鼓励学生在自主研究文本、小组讨论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乡土文学”的内
1
涵和特点。
国际上高中课改的趋势是“提倡课程的综合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
展”为基本价值取向,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
个维度来建构的。这三个维度互相渗透,彼此交融,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选择相统
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实用的语文课程。而带有课程综合性的专题式语文整合
教学就是在遵循共同的基础性教学的前提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多样性选择,从三个
维度的目标角度出发,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节课采用的专题式的语文整合教学是在同一专题的研究范围里、在教师导学
下,学生将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并合并起来,使文本内容形成一个系统的优化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在“乡土文学专题”单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的一节整合教 学课。
本专题的《泛读导引》中并没有明确本专题的研究方向,只是很笼统地表述为“20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景观”。
根据这个教学构想我们首先要进入单篇教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在注重基础性学
习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分析与讨论。此时,教师应对“乡土
文学”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并将这些知识渗透到单篇教学
中。每个单篇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重点设计一些研究性问题进行片段写作,
如:《乡土本色》——《我看“乡土”的本色》;《呼兰河传》——《原始、自在的后
花园》《生命的起点——呼兰河》《多彩的风土画,凄婉的怀恋歌》;《哦,香雪》——
《人性美和人情美》《抒情小品——<哦,香雪>》《一分钟的激荡》;《秦腔》——《<
秦腔>本色》《<秦腔>中的西北风》《我为<秦腔>狂》„„这样,一个单元单篇教学结束后,同学们在这些研究性问题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形成最初的“专
题”意识,从而进入第三步“专题研究”的学习阶段。
2 “专题研究”的学习阶段计划先用两课时分别从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两个角度归
纳整合“乡土文学”的共性,为下一步设题、研究做好准备。最后就是学生根据自己
的语文水平和对本专题的认知程度确定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专题论题进行研究。
首先学习费孝通先生的《乡土本色》,根据《乡土本色》中对“乡土”的诠释,
学生应该对中国社会的“乡土”特点把握较准,即“中国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崇拜”、
“中国农业社会具有地方性特点”,我们可以把这两点概括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而“乡土文学”正是以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
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乡土文学”一直以来坚持“民间立场”和“底层体验”。乡土作家
长期扎根农村,写的都是他们熟悉的农村生活和人物。因此,“乡土文学”从内容上
说主要表现底层老百姓的体验和疾苦,对原始的生命强力和自在的生存状态进行叙
写。
乡土文学题材,涉及到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经济生活、
婚姻生活,还有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和节日风俗。这些乡土小说虽然写着共同的农业社 会和农村群体,但是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和农村群体又表现出不同的风貌精神、不同
的性格和习俗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实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他将当时一批作家回
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小说”。无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乡土文学
还是以新的眼光去观察和书写当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新乡土文学”,致力描写故乡
的风土人情,是“乡土小说”作家们的共同追求。
最初的的“乡土小说”总是把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眷恋与某种失落
感相交织。发展到当代,乡土小说更向贴近与现实意义的题材靠拢,歌颂与赞美农村
发生的巨大变化。乡土小说也有它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是由乡土文学作家的时代性
和创作内容的时代性决定的。
3
在选修一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对这种专题式教学的模式比较熟悉,对学习方法比
较熟悉。学生在单篇课文学习时明确每节课的学习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各研究
性问题的思考,本节课的专题式归纳总结应该就是水到渠成了。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高中语 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既不能好高骛远,照搬大学课程的方法,
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
的活动空间。因此设计本专题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如下:
(1)讲授式教学法。如:《乡土本色》逻辑结构较复杂,可由教师讲授。
(2)合作式教学法。如:《呼兰河传》《秦腔》内容较单一,可由学习小组共同
设计教案,选出最佳教案,由学生小组一人或几人协作讲授。
(3)探究式教学法。教师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
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
达成共识。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
(4)比较式教学法。利用课外资源,阅读改编的电影脚本,让学生比较改编后
的剧本与小说原文的异同,品评其优劣。
教师在单篇教学中很容易面面俱到,这会使学生的文本学习失去重点,无形中为
专题研究教学设置障碍。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在前期教学中要适当预设,授课应有所
侧重,不必求全。 (1)把握相关作品的基本内容。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乡土文学的丰富意蕴,理解“乡土文学”的内涵。
(3)赏析相关内容,把握“乡土文学”的基本特点。
(1)小组合作探究本专题三篇文章(《乡土本色》除外)中“乡土文学”的基本
特点是什么。
(2)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4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3)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1.提问:在座的各位有谁属于中国社会的“基层”,请举手。
2.所谓的“基层”指什么?这个“基层”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基层”指“土头土脑的乡下人”;“基层”的特点是“乡土性的”。
3.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用费孝通先生《乡土本色》中的
观点来阐释吗?
明确:
(1)中国农民在土地上不动,对土地依赖和崇拜
(2)中国农业社会具有地方性特点 (1)根据上述《乡土本色》中对“乡土性”的定位,你能解释一下“乡土文学”
中的“乡土”的含义吗?
明确:
A.表现“土地”、“农民”这些中国社会最“原始”、最“基层”的内容。
B.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大多是作者对自己曾经生活的的土地的描写)。
(2)根据这两点“乡土”的含义你能尝试阐释一下“乡土文学”的内涵吗?
预设:
A、乡土文学指以农村生活(农民)为主要题材,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类小说。
B、乡土文学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
分小说创作。
C、所谓乡土小说,主要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 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3)你认为“乡土文学”有哪些特点,根据本专题所学的三篇文章内容谈谈你
5
的理由。
方法: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应依据三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乡土文学”特点的认
识。各小组互为补充,合作探究。
预设:要扣住农村/农民题材、地方色彩这两点谈。
A.《呼兰河传》:课文节选部分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