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名老中医冯文忠临证经验总结演示课件
名老中医冯文忠临证经验总结演示课件
如对眩晕的认识“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 眩”和“无虚不作弦,当以治虚”之说。故常有滋养肝肾, 平肝潜阳,补益气血,补肾滋阴,疏风化痰等治法,但多数 医生按此施治,往往疗效欠佳。冯师认为当前生活条件下, 虚证致眩晕症的患者不多,而以络阻血瘀证为常见,当以肝属木,脾属土。《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五脏 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肝病传其所胜为脾土,即木胜土或木克土。肝脾 两脏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生理上,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脏疏泄功 能正常,则脾能正常发挥其主运化水谷的作用。病理上,如果肝脏有病, 疏泄如何理解,见肝之病,疏泄失常,则脾脏运化功能受损,易行成中 焦水谷不化,升降失常之象,此即木克土。从临床上看,肝病常损及脾 胃,出现肋胀脘闷,恶心呕吐或腹胀便溏等症。肝病传脾是病本在肝, 欲传于脾,即肝先受病,肝失疏泄,易使脾胃升降失常。
阐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因此在治疗上,久肝之病,即先补实脾胃,防止肝脾不和,肝脾同 病所造成的一系列病变严重后果。此为先安其未受邪之地。
在临床辨证用药上,除运用疏肝、清肝、养肝、柔肝等治肝药物的同 时,应根据具体临床症状,合理选用实脾药。如兼见不耐疲劳,乏力, 肢软时,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益气不脾;如兼久腹泻、便溏、或舌 黄厚腻时,选用云苓、苡仁、扁豆、藿香、佩兰等祛湿运脾;如兼见腹 胀、纳差、水谷不化时,选用内金、二芽、山楂等以健胃扶脾。
湖北黄石市中医医院 湖北 黄石435000
名医冯文忠简介
冯文忠,男,主任医师,湖北省知名老中医。曾担任湖北省第三 届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省中医院内科分会委员、脾胃病专业委员会 委员、湖北省第一届中西结合男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黄石市第五届中 医药学会理事长、黄石市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石市艾滋 病防治中医专家组组长。先后参与《参射活络丸研究》和《烧伤喷雾 剂》两次科研课题,该两次科研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黄石市 科技二等奖。担任《心脑病证治精要》副主编,《中医病机论》副主 编,先后在各杂志期刊和省学术年会发表或交流论文20余篇。
五、剂型各异,择善而从
传统的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丹剂等,冯师认 为不能千篇一律的使用某一剂型。应因人、因时、因场合不 同使用某种剂型。传统的汤剂配制耗费时间,而且口服不利 于急症抢救危重病人,传统的丸剂散剂丹剂有多成固态,体 积大,不利于病人吞服,要灵活善变,择善而从。如对待上 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冯师不用拘于汤药、丸剂、散剂,独创 将药物调成糊状剂型给药治疗,每每用之得心应手,效果頗 佳。如冯师的经验方白芨血余炭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二、辨证求本,活用经方
冯老十分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求本。他认为人体作为一 个统一的有机体,任何一个局部的症状和整个机体密切相关, 只有妥善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才能辨证精确,本末分 明,施治恰当。
三、不拘泥于成说,抒发己见
冯师常说:精通医学必要遵从医学道理,要多读古籍, 多学课本。但要求发展,又不可因循沿袭,被书本所束缚, 生搬硬套,不敢越雷池一步,须结合临床实际,深入体察, 勤于思考,善于创新,以求得真正的规律,抒发己见,古人 有“师古而不泥古”之说。
六、病证合参,中西结合
冯师认为,从病与证的关系而言,应当是先有疾病而后有症状,若 干症状组合为一症候群此即是证,辨得证才能识病,识病后才能施治,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随着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多年经验,病又有西 医之病名,证又要对西医体检的阳性体征、理化检查、影象检查结果进 行归纳总结概括等,这对中医临床研究,制定诊断和用以观察中药治疗 的疗效标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实践证实辨证和辨病结合、中西结合之 路是中医发展的必然之路。
学术思想和辨证思路
l治病重在识证,谨守病机 l辨证求本,活用经方 l不拘泥于成说,抒发己见 l勿囿西医病名,重在辨证 l剂型各异,择善而从 l病证合参,中西结合 l中医治急症同样速效
一、治病重在识证,谨守病机
所谓证是中医诊断的一个特有概念。是对疾病某阶段机 体整体反应状态所作的病理概括。证即是证候,指特定证所 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等全部证据,是辨证的 依据。也是医生必须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察其病机、 随证立法、遣方用药,所以识证至关重要,乃属论治的关键 之所在,此所谓“谨守病机,各司所属”。诊疗疾病识证、 认病、立法、遣药,四者缺一不可,其中识证掌握更难,有 错综复杂处,必经多年的临床磨练,须仔细推究其病理的关 键,进行归纳总结,识证才有把握,治法才能切中要害。
现今许多中医诊病,见了西医所说的炎证就不加分析,投以清热解 毒药物治疗,他们认为炎症就是热证,热者寒之,理所当然。冯师认为 这是一种偏见,在许多医生和病人的意识里都存在这个看法,他常告诫: 勿囿西医病名束缚,重在辨证施治。对待炎症,虽多属热证,但亦不尽 然,切不可一见炎证,即清热解毒(诸不知清热解毒为苦寒之品有伤阴 伤胃之嫌)。反之,某些清热解毒药有消炎、抗菌、抗病毒的作用,但 并非仅有消炎、抗菌、抗病毒作用,更不能把清热解毒的药物当成抗菌 素使用,中医看病讲究辩是热是寒,是虚是实,是表是里,重在辨证。
冯老出身大冶中医世家,幼承庭训,耳濡目染,熟读岐黄,深知 治病救人乃人生之大德,勤奋好学,于1961年考入湖北中医学院,有 着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现代医学基础。在医院从事临床四十余年, 不论治学和临证一直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力求广取各人 之长。诊疗疾病时能恪守辨证论治,坚持病证合参、中西结合的原则, 又能自抒机杼,在临床中运用自如。擅长治疗内外妇儿疑难杂症的真 挚,尤其对肝胆脾胃病的诊治颇有心得。
七、中医治急症同样速效
在有些人的印象中,认为中医治慢性病,西医治急性病, 冯师认为此种认识有片面性,只要辨证准确,治法得当,中 医同样可治疗急性病,而且疗效迅速。
肝病临证治经验
l阐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l阐发“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阐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金匮要略》首条便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 肝脾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