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道德与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与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与环境道德教育
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
范的总和,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所构成的规范体系。

道德是随历史的
发展而发展的,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形成一定的道德。

按照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人类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目前正向信息社会迈进。

在渔猎时代,因为自
然力异常强大,人们对自然非常崇拜。

据人类学研究,图腾、风俗、
礼仪、禁忌等说明了原始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不得不依赖自然、归属自然、畏惧自然。

当时入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大增,开发和破坏相伴前进,主要表现在破坏
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

在前工业社会及工业社会早期,资源对于人类来说还不是那样稀缺,当时的道德并未危害人类对自然
的规范,或者说并未将破坏环境提升到道德的高度。

如果说已出现了
保护环境观点,也只能算是一种朴素的、建立在感性认识上的观点,
其影响范围也是小规模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工业革命以后,人口膨胀,工业化步伐加快,生产力突飞猛进,极力追求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
导致了资源严重浪费,环境严重破坏。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
界都报复了我们。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极端行为终于到
了危及自身存有与发展的地步。

这些事实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于是生态问题变成了一个道德问题。

由此可见,环境道德是在一定历
史背景下形成的,它是道德进化的结果。

“环境道德”的内涵
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

环境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
与自然之间,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应用到处理人与
自然、生态关系中去,从人类能动性的角度出发,倡导人们主动承担
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是新形势下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

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代内公平
代内公平系指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机会均等。


为大自然是人类共同栖居的家园,因而,在空间和地域上不同国家和
民族应公平地享有地球,平等地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这就意味着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为代价,
但是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当代社会存有巨大的贫富差距。

发达国家总
是利用不平等手段和方式,廉价地过多地利用地球资源,掠夺不发达
地区资源,因此,富裕地区的人们应对自己的发展行为实行自律,并
且履行扶持贫困的责任和义务,已成为人类真正平等的道德要求与道
德责任。

2.代际公平
代际公平系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公平地享有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

因为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到资源的持续性。

工业时代那种浪费式、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急功近利的短
视行为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因此,强调既要满
足当代的需要,又不能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不可以因
当代人的自私和无限度地消耗自然资源而使人类发展的链条中断,而
应该给后代留下一个健全的生态环境。

3.人地公平
人地公平系指人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公正的关系。

这一全新的观念要求
尊重、实现和维护自然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进。

尊重自然,摈
弃对自然的极端功利主义态度,把人类与环境、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
融合在一起,要求人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合理地控制利用、
改造自然界的水准,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环境道德作为人类道德整体的一部分,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着重强调人对自然界的态度,实际效果却是对人类的保护。

现代社会需要培育环境道德,这不仅是道德自身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要将环境道德观付诸实践,环境道德教育是一个首要和必要的有效途径。

1.更新道德价值观念
道德对象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大大拓展了传统价值观的内涵。

首先要向人们揭示自然的内在价值,使人们能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伙伴,并产生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产生对自然的亲近感情和关怀。

其次引导当代人要自觉维护下一代的发展权利,学会准确处理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在平等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2.树立合理的利益理念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与利益是统一的。

准确对待利益问题也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

环境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其基本原则就是生态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高于一切。

在利用和改进自然引导各种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要注重自然界各个要素的互利共生、协调发展。

环境道德将我们置于一种挑战性的困境中,因为“它们可能会要求我们抛弃一些物质理想,即我们的生活应达到一定的水准以及为了维持这种水准应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尽管如此,培育环境道德并非是可有可无的精神游戏。

人类应重新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利益分配,以生态优先的原则重新定位一些产业。

3.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支持。

人们应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了解自然,与自然为友;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有可能准确利用规律,满足人类自身需求,改善和提升人类生活质量。

4.建立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观念新晨范文网
据相关资料显示,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每年消耗资源占全球
的80%。

如果所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如此,那么,对全球生态影响将是毁灭性的。

正如《只有一个地球》一书中所指出的:“对消费的喜
新厌旧成风,无限制的使用能量,我们的前途只能是生态系统的灾难。

因此,在消费中考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提升生活质量为目的的适
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应作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考虑它们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

即使
可以再生,也必须给它以喘息的机会,让其能够休养生息,否则人就
在吃子孙饭、断自己后代的生路。

我们应大力宣传和引导人们购买那
些生产使用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培
育绿色消费的情感和市场,从根本上杜绝一次性的消费。

总之,我们
强调:“自然界能够提供人类生存的资源,而人类消费过的东西又能
够被自然界分解和吸收,成为自然界发育的有益养分,然后再以更多
的财富回报人类。

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人类—自然的良性循环”,只
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类可持续的发展。

环境道德与环境道德教育。

相关主题